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府的政策依據是有了,可要在批發(fā)市場真正貫徹執(zhí)行起來,卻非易事。首先抵觸的便是市場里的商戶。商品進市場的門檻高了,就意味著商戶要接受更嚴格的管理,隨便以次充好或以假當真糊弄消費者是肯定不行了,就算是正當經營,也明擺著要增加投入,短期利益肯定受損。正如一位市場的老總所言:“按一般商戶的想法來說——我來你市場經營,又沒少給你攤位費,賣什么是我自己的事情,你市場管得著么?!”聽起來似乎也頗有道理。作為市場的管理者,收取的不過是租金,只要這個錢收上來了,市場似乎也沒必要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何苦得罪商戶呢。于是,很多批發(fā)市場的管理者便成了消極應對政策的第二股力量。
正是由于這種“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想法,批發(fā)市場藏污納垢似乎也成了定論,于是乎,媒體一曝光食品質量安全事件,多半便發(fā)生在批發(fā)市場,久而久之,也難怪廣大消費者對批發(fā)市場的蔑視和不信任。
點擊——政府做法
早在2001年4月,農業(yè)部就提出實施“新世紀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要以市場準入為切入點,從產地和市場兩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控制。為了把注水肉、病死魚和毒果蔬拒之門外,商務部還組織起草了《農副產品綠色批發(fā)市場標準》和《農副產品綠色零售市場標準》,并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從而成為我國全面實施食品市場準入制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