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木
“在生命中多行善事”、“從身邊小事做起”、“留給別人春天般溫暖美好的感覺”……這是時下歐洲年輕人的行動標(biāo)語。憤世、享樂正失去市場,健康向上正成為主流。
“加入我們”就是這樣一個做好事的跨洲公益組織。該組織的創(chuàng)始人是25歲的英國青年丹尼。一年前的一天,丹尼突然“心血來潮”,在倫敦一家報紙上登了一個小小的免費廣告,號召大家參加他發(fā)起的“加入我們”組織。當(dāng)時他的想法只是希望年輕人遠(yuǎn)離電腦游戲,走出家門做些有益的事情。想不到,響應(yīng)者絡(luò)繹不絕,“做好事”也就順理成章地被提上了議程。
“加入我們”組織既不要求學(xué)歷,也不限制年齡、職業(yè)、國籍,惟一的要求是每名成員必須簽訂合約,保證每周至少做一件好事,無論大小。如今,“加入我們”大家庭越來越龐大,不僅有來自英國、德國、法國、芬蘭等歐洲國家的成員,還有來自大洋彼岸的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成員。在中國,也有該組織的注冊會員。在十多萬名成員中,90%以上為16歲至35歲的年輕人。
丹尼說,“加入我們”的宗旨是要推崇善心、善行,不求回報,哪怕只是短暫的幾分鐘,我們也會給原本是陌生人的生活及世界,增添溫暖和美好。在“加入我們”組織的宣傳冊里,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他們所做的“好人好事”:幫助孤寡老人扔掉客廳里一盆沉重、巨大的仙人掌;給無家可歸的人送炸好的雞翅;在火車站幫迷路的旅客買回家的車票;在超級市場幫人拎購物袋;給擺攤的小販送熱開水;給老年之家送鮮花;站在大街上發(fā)放巧克力……短短一年,“加入我們”的成員已經(jīng)做了上百萬件好事。
丹尼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他在火車上和一個陌生人聊天。那人說,自己的父親最愛吃花生,但他老忘記買。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丹尼于是給“加入我們”的成員們發(fā)去電子郵件,請他們幫助這位老人。想不到在隨后的一周內(nèi),這位老人收到了從歐洲各地寄來的80袋花生。面對這一袋袋花生,老人激動得熱淚盈眶。
其實近十年來,歐洲年輕人一直受憤世嫉俗潮流的影響,現(xiàn)在為什么這樣熱衷于做好事?原因是近幾年來,“9·11”事件、伊拉克戰(zhàn)爭、種族殘殺等世界災(zāi)難的發(fā)生,讓年輕人頓悟到,在擁擠、嘈雜、冷漠的都市里,點點滴滴的善意即使微不足道,但至少受到幫助的人不會再輕易地放棄對善良的追求和推崇。
在德國,像“加入我們”這樣的組織光注冊的就達(dá)十多萬個,其成員多的達(dá)數(shù)十萬,少的才幾個人。德國幾乎100%的年輕人都參加過這類組織。
一位免費給小學(xué)生補(bǔ)課的公司白領(lǐng)維利說:“做好事的人其實也是善行的受益者。首先,孩子們的微笑會讓我覺得舒心;其次,勇敢面對社會的弊端有助于增加自信心;再說,做好事過程中還有可能交上新的朋友,我和我的女友就是在公益組織中相識的?!?/p>
一個叫“傳遞愛心”的組織的宗旨,勾勒了歐洲年輕人以做好事為時尚的要義。他們的宗旨是每個人幫助三個人,這三個人再分別幫助三個人,以此類推,結(jié)果就是整個世界。他們確信,如果人人都這樣做,世界將成為愛的世界。
(張波、薛鋼、寶珊薦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