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曾敏之近作選輯

2005-04-29 00:44:03
臺港文學選刊 2005年12期

讀史三題

談青史

《紅樓夢》描寫林黛玉的瀟湘館,懸掛有一幅楹聯(lián),上寫著——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楹聯(lián)雖只十字,內涵卻具豐富的人文哲理,也反映了林黛玉對人生、對歷史的一種理解與感慨之情。可不是么?明月是在永恒運轉,長可伴綠窗而皎潔映入,可是人世的悲歡離合卻是不可避免的,也反證綠窗明月所照的對象不一定是眼前的人了。至于青史上的人物呢?卻也如初唐詩人陳子昂所形容的:“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林黛玉之感懷身世,怎能不對著綠窗映入的明月而唏噓垂淚呢?

不過,話得說回來,自從古代以青青竹簡紀事,形成史籍以來,歷史就以青史之名定位,給歷史獻以桂冠,給人物戴上花環(huán),青史一詞也令人以追求“青史名標”或“名垂青史”為最高榮譽了。

從中國的史籍看,儒家是強調“大人”、“君子”的歷史作用的,以英雄史觀為他們定性為青史上的人物。而君子所具備的條件呢?《荀子》分析為“故君子恥不修,不恥于汗;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于譽,不恐于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倒,是之謂誠君子。”以這樣的修身率道以應世治國,是可垂名于青史的。但是法家的韓非卻強調“勢”的重要,他在《韓非·難勢》中認為決定歷史的進步,是政治、教化、經濟……所形成的時勢之功,是“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物質作用以及“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凡能達成這樣的境界,不論個人或國家,都有青史名標的美譽。因而“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管仲、魏征、范仲淹……均史績流傳??梢婍n非的青史觀與儒家所持者是有區(qū)別的。一般說來,因儒家思想影響深遠,提起青史留名,還是傾向于以人事為主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就以“砥行立名,附青云之士以施于后世”。

正因為要“砥行立名,附青云之士以施于后世”,于是自古迄今,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莫不重視歷史記載的功過是非?!蹲髠鳌诽岬健洞呵铩分x:“微而顯,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所謂君子貴之,就是歷來知識分子非常敏感于歷史的作用,出現(xiàn)了封建時代有人拋棄高官厚祿,甘愿終身從事修史事業(yè),以著作附青云之士而垂名后世,例如唐代的劉知幾、宋代的司馬光以至乾嘉時代的王鳴盛、錢大昕、趙冀、章學誠……都是辭官不做而潛心于歷史的,因之《史通》、《資治通鑒》、《十七史商榷》、《續(xù)文獻通考》、《通志》、《廿二史札記》、《文史通義》等著述都傳于后世,這些史學家也成為青史名標的人物。

提青史,也要警惕有弄虛作偽的人物篡改歷史的勾當,需要辨其真?zhèn)?。劉知幾特別指出在“舞詞弄札,飾非文過”,“用舍由乎臆說,威福行乎筆端”,“事每憑虛,詞多烏有”,“或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誣人之惡,用報己仇”……對這類丑惡行為,“應予唾棄”(引文見《史通》)。由于歷史可以懲惡,可以揚善,具有借鑒垂訓作用及意義,歷代統(tǒng)治者都想取得史上美名。有一個故事值得一記。是說西晉時代有一位軍事家羊祜,才兼文武,有功于當代,一度都督荊州諸軍事,鎮(zhèn)襄陽,常于春秋佳日偕幕僚、文士游于風景佳絕的峴山,對著如畫風光,忽然愴然流涕,向同游者慨嘆名不能久享,身后一切會泯滅無聞。后來繼他都督荊州的杜預,特為羊祜在峴山立碑以紀念他的功績,名為“墮淚碑”。而杜預自己也預刻碑文,沉于峴山之下,以待后世發(fā)掘出來也名垂青史。由這故事,唐代詩人孟浩然曾寫了一首律詩以記感慨——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可見,青史是古往今來志士仁人向往以求的,文天祥更慷慨激昂唱出了他的抱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歷史進程已到了當代,青史之詞是仍縈繞于人心的,有心人正冀求名垂青史,怎樣能求到呢?要拭目以觀察其言行了。

談奸雄

中國歷史上有“奸雄”之謂。何為奸雄?雖無確切定義,當是指奸人的魁首,權詐欺世的野心家。東漢的學者王符寫了一部書:《潛夫論》,在書中提到奸雄。他說:“奸雄所以常飛揚”,“潔士所以獨隱翳”。這是把潔身自愛的品行高潔之士與飛揚跋扈的奸雄作本質上的區(qū)分。從《漢書》的《王莽傳贊》可以看到王莽特具奸雄邪惡的特點:曾有一班名士寧愿托病不出,歸隱林泉,遁跡江湖而遠避,不受王莽的聘用,就是與奸雄劃分的表現(xiàn)。

說到奸雄,三國時代的曹操在史家的評述和民間的輿論中都認為是奸雄人物,特別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更是具體描寫了曹操奸詐弄權的形象。羅貫中根據(jù)有史可查的史料,描寫曹操在政治軍事四十多年的活動中,表現(xiàn)出既胸懷雄才大略,又狡詐、殘忍的面目。他的奸雄哲學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在曹操采取的暴力行為上,殘殺呂伯奢一事反映了曹操心狠手辣的性情。《魏書》的記載是:“太祖(曹操)以卓(董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還鄉(xiāng)里。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可是《世語》及其他史書所記卻是說伯奢不在家,他的五個兒子擬宰牲畜以賓主之禮待曹操,但當他聽到廚下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途遇伯奢,也不放過。

曾為曹操翻案的郭沫若寫了《替曹操翻案》專文,發(fā)表于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三日的《人民日報》上,他認為《魏書》所記殺呂伯奢事“是曹操出于自衛(wèi)才殺人,是可信的”,他是為曹操的兇殘辯解。但是郭的翻案用心雖苦,卻難掩蓋曹操奸雄的真面目。不妨引證曹操殺追隨他征戰(zhàn)、充當主簿的楊修為例。楊修是名士,其父楊彪從楊震算起,楊家四代都任太尉,在當時士林中很有名望。楊彪對曹操的奸詐專權是不滿的,因具名望未受曹殺害,可是他的兒子楊修只因聰明機智常識破、揭露曹操的權謀,令他非常忌恨,便找一個借口加罪將楊修殺了,他提的罪名是怎樣的呢?從他寫的《與太尉楊彪書》可看到——

“足下不遺,以賢子見輔。比中國雖靖,方外未夷。今軍征事大,百姓騷擾,吾制鐘鼓之音(按:指軍令制度),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按:指軍律糾正楊的錯失),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尊門大累,便令刑之(按:下令處決)。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p>

曹操隨書信還提到贈送楊彪一批禮物、侍女二人“長奉左右。所奉雖薄,以清吾意?!币蟪屑{。

楊彪接曹操這一紙書信,感受如何?在《答曹公書》中寫道——

“小兒頑魯,謬見采錄,不能期效,以報所愛。當今軍征未暇,其備位匡政,當與戮力一心,而寬玩自嵇,將違法制。相子之行,莫若其父,恒慮小兒必致傾敗。足下恩怨,延罪至今,聞慰之日,心腸酷裂,凡人情誰能不爾?深惟其失,用以自釋。所惠馬及雜物,自非親舊,孰能至斯?省覽眾賜,益以悲懼!”

楊彪的回信明確告訴曹操:知子莫若父,一直耽憂楊修會遭傾敗。收到來信之日,真是肝腸碎裂!這是人情人性,誰能避免的呢?深思其過失,惟有自我寬解。但是收到所贈各物,卻是更增既悲且懼的感受!楊彪毫不諱言傷子之痛,不諱言“舐犢情深”之情,對曹操說什么“同此悼楚”的虛偽作了不懼違逆的回應。

值得探究的是,曹操之殺楊修,是不是單以楊修“恃豪父之勢”,不守軍令制度“便令刑之”呢?據(jù)史家考證,還有更深刻的政治原因:曹操立曹丕為太子后,認為曹植與楊修的關系過于密切,楊又具才能與政治膽識,且憑“豪父之勢”,耽心成為曹丕的禍根,曾嚴加防范。

總之,曹操的一生,經歷了人生磨練,既跋扈也飽經世故,從崛起之前“世人未之奇”,到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奸雄之性乃時勢使然。要想生當亂世而有一番作為,他是“鑒申商之法術”,蔑視儒學名教的,能充分運用權術以達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目的,正是奸雄典型的行徑。

談歸隱

“一個時代即將結束,一代英雄即將歸隱”?!盀槊褡寰瞎M瘁的政治家,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引自《南方周末》(2003年3月6日,995期)

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不知有多少曾于仕宦途中或主動、或被動宣告歸隱的人物,真是史不絕書。

但是只有無愧為“英雄”的人而歸隱,,才有記述的意義,因為他們的事跡必與時代、歷史的變遷有關,也與其自身對榮辱得失的自我取向有關。

在這里,不妨從古代人物歸隱表現(xiàn)上一談其典型性問題。

提到歸隱,古代的諸子早有評述?!墩撜Z》中說“隱居不仕”是為了“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是別有一種抱負的。而《莊子》則認為“歸休乎君,余無用天下為!”是反映了無所作為的止息心態(tài),把世事拋開了。前者多屬于仁人志士的行事,后者多屬于消極遁世的自嘲。

最為人稱道的“功成身退”的人物,張良是一個。他是在楚漢爭霸中助劉邦奪取天下的功臣,以智囊獻策為帝王師。劉邦建立西漢王朝時封他為留侯,可是鑒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的教訓,決定拋棄封侯而“從赤松子游”,其實就是歸隱。為劉邦立下殊勛的韓信功高震主,卻應了張良的警語,被斬于未央宮。

曾提出“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的另一個人物是范蠡,他助勾踐滅吳報了越仇,但是他深諳勾踐的殘暴個性,與他只可患難相處,難以安樂與共,且范蠡能參透“物極必反”的哲理,于是放棄祿位,放舟五湖,隱遁去了。有傳說說他從商致富,被后世商人尊為陶朱公。

提起歸隱,歷史上歸隱林泉,閉門讀書以求安逸明哲保身的代有名人。例如董仲舒的表現(xiàn)就頗具代表性。他為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受到漢武帝采納,對強化封建統(tǒng)治起了重大的作用。他受祿封官,曾任江都相和膠西王相。但是他后來托病辭官,回到河北廣川家鄉(xiāng),閉門專事著述,寫出了《春秋繁露》及《治獄》等書傳世。這真是閉門著書立說了。

羊祜和張翰這兩人也以歸隱聞名于后世。

羊祜是西晉時代的軍事家,出生于山東泰安,因輔助司馬炎稱帝有功,封中軍將軍。由于他才兼文武,升任尚書左仆射、衛(wèi)將軍。到了晉泰始五年,都督荊州諸軍事。他善于審時度勢,出兵伐吳取得全勝。正在他功勛鼎盛之時,《晉書·羊祜傳》記載他對從弟羊琇所言:當大局已定,我就以角巾束裝回到故里,不戀于權位了。否則以“白士而居重位”,難以避免“盛滿受責”。終于,羊祜以歸隱贏得了“成功弗居,幅巾窮巷,落落風飆”的美譽。

至于張翰,據(jù)《晉書·張翰傳》記載,他是官居大司馬、東曹掾一類職務的人物。他早就有退志,曾對同事顧榮發(fā)過議論,認為“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后。顧榮執(zhí)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眱扇嗽侵就篮系摹?/p>

張翰在下了決心引退之后,因見秋風起處,就想到江南家鄉(xiāng)的莼菜羹鱸魚膾的美味,深感“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棄官歸里了,除了享受家鄉(xiāng)的美味鱸魚膾外,他還寫了一篇《首邱賦》的賦體文章,闡述了他對人生放志肆意以自娛的觀點。評論家認為他是懂得以機智處世的人,他是提倡“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的享受者。

事實上,歷史記載還有不少曠達之士以過歸隱生涯為歸宿的,著名的如陶淵明、王羲之……他們不僅曠達為懷,還見之于名篇佳作,如《歸去來兮辭》、《蘭亭集序》,以所抒寫的情境胸襟而傳誦千載。

至于歷史上從事改革的志士仁人如王安石、范仲淹,他們的引退卻是被迫的。王安石以變法失敗,歸隱金陵之鐘山,題了這樣一首詩:“乞得膠膠擾擾身,鐘山松竹替埃塵。只將鳧雁同為客,不與龜魚作主人?!蓖醢彩詈笫侨缢f的“安得此身如草樹,根株相守盡年華”了。

范仲淹則以推行“慶歷新政”遭受挫折,退離京都,不幸于中途病歿于徐州,歸葬洛陽。但他生平實踐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他是以“豈辭云水三千里,猶抱瘡痍十萬民。宴坐黃堂愧無限,隴頭原是帶經人”作為做人行事準則的。

但是,歸隱也難避免“人走茶涼”、“世態(tài)炎涼”的侵擾。例如《舊唐書》記載左相李適之被李林甫向唐玄宗進讒,遭排擠罷相之后,于家居時就感受到:“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的冷落滋味,這時候,就要有知命知足的修養(yǎng)才可平衡心態(tài)了。

至于那些借歸隱以鳴高,實則名利之心未泯的偽君子,史上不乏其人。

魯迅曾寫過一篇雜文《歸隱》,指出明代一位文學家陳繼儒就是以歸隱為名,表現(xiàn)的卻是“儼如一只云中鶴,飛去飛來宰相衙”的丑態(tài)。

在魯迅看來,真正的隱士,是聲聞不彰而息影山林的人物,“世間是不會知道的”。

·攝影楊際嵐·

“錢”與是非

“錢可使鬼”。

“錢可通神”。

這是從古諺流傳下來的錢經。前者出自晉代魯褒寫的《錢神論》,他鑒于世道太壞,貪鄙成風,特為文諷刺:“錢無耳,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錢而已”。后者先見于唐代張固寫的《幽閑鼓吹》一書,記載一個掌管錢糧的度支官被投監(jiān)獄,但案有冤情,有相國想為他弄清此案,令獄吏迅速辦理,卻有帖子向相國示意,從“一萬貫”直列到“十萬貫”,帖上說憑此可以了結。相國曰:“錢至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為之事”,于是“錢可通神”就傳開了。除《幽閑鼓吹》的野史錄了這一條,再見于小說家施耐庵寫的《水滸》,描述林沖受冤被害逼上梁山,令他慨嘆:“有錢可以通神,此語不差,端的有這般苦況!”

錢,從古至今,不分中外,代表一種力量,能助人行善,也能助人作惡,能“一錢逼死英雄漢”,也能讓偉大詩人杜甫以“留得一錢看”的詩句反映他“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自嘲與憤懣。錢,更能收買人心,清代的孫源瀾以詩揭示:“千金買顏色,萬金買肺腑。見人口樸訥,黃金自能語。”可謂傳神之筆。

窮愁潦倒,窮為主因,哪怕是才高八斗的揚雄,因感受過窮的苦味,于捉筆為文,洋洋灑灑發(fā)揮賦體文章之時,竟然寫下《逐貧賦》,雖無手段以驅貧,卻借筆墨下逐貧令,發(fā)泄了牢騷。另一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早年功名之志未遂之時,也寫了《送窮文》,當臘月俗例需要拜祭灶君的禮品時,他卻別開生面以文章焚送,既是訴苦,也是送窮,反映了處于寒士身份的無奈。

錢,是貨幣,是財富的價值,追逐財富是不論任何時代社會人性的一種本能表現(xiàn)。取之無道,是不義之財,與邪惡、貪婪分不開,于是貪污成了斂財?shù)氖侄?。南粵的廣州,古稱富庶之區(qū),凡求得外任到廣州做官的大小官吏,視廣州為肥缺,于是貪贓盛行。在廣州的近郊石門,有一口泉水,名貪泉,諷刺凡飲過這泉水的官吏,幾至無官不貪。晉代的吳隱之奉派為廣州刺史,他到任時特別到貪泉一看,對泉吟詩明志云:“古人云此水,一勺值千金。試與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以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的典故策勵自己,表達清廉自守,絕不貪贓枉法的志行。吳隱之是言行一致的,終其為官歷程,稱得上是廉吏、清官。

也許是貪泉的故事引起南宋名將岳飛的感慨。他對著權臣當?shù)?,國事蜩螗,文恬武嬉,茍且偷安的現(xiàn)狀,曾發(fā)出“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治矣”的警語,可是這擲地有聲的話有誰聽得進去呢?偏安之局,終于完蛋了。

對于錢,可以說“凡今之人,惟錢而已”是不足為奇的了。即使擁有銅山可鑄錢的鄧通,富甲王侯的石崇……他們也依然欲壑難填,兩人直到為之送命,也不會有悔意的。明代的雜劇作家徐復祚寫的雜劇《一文錢》,對為富不仁、視錢如命的盧員外的描寫,就是諷刺“惟錢而已”的古今豪富的。那個盧員外,就如巴爾扎克筆下高老頭的形象。

但在歷史上,蔑視錢之為物,不受錢累的,也大有人在。例如《循吏傳》寫的楊震,于漢代曾任荊州刺史,以廉潔著稱,他曾推薦友人取得官職,那位朋友感恩圖報,夜懷重金,贈給楊震,說是黑夜送來,絕無人知。楊震卻斥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說無人知?我以知交薦你,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睂⒂讶顺庳煹眯邞M而去。因楊震任官,有人勸他置產以貽兒孫,鋪后路,楊震嚴詞表示:“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對楊震的言行,史家評為“舉世混濁,清士今見。”

《世說新語》更記載一個關于錢的趣事,說是王衍其人“雅淡玄遠”,精于玄學,口不談錢字。其妻考驗他,令婢女以銅錢串起來,圍繞他的臥床,堵塞他的去路。可是王衍我行我素,喝令婢女:“撒去阿堵物”!阿堵物成了錢的代稱就是出自王衍之口的。他崇奉老莊,也擅于做官,官至宰輔,更長于隨意改口自辯,于是“信口雌黃”這個貶詞也是因他而流傳的。當代詩人、作家聶紺弩有詩云:“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錐心坦白難”就是典出王衍的。

在詩詞上,關于錢的吟詠,有兩位詩人別有寄意。宋代歐陽修是提倡俸以養(yǎng)廉的,他寫道:“仕宦希寸祿,應無饑寒迫”。認為薪俸能使生活寬裕、安定,就可遏止貪污。清代袁枚的《詠錢詩》更顯示另一種見解——

人生薪水尋常事動輒煩君我亦愁

解用何嘗非俊物不談未必是清流

袁枚認為飲食家務之事,是人生日常所難免的,如事事談錢,就感煩愁了。但是如能對錢有正確認識,處理得當,錢是有意義的,是美事,避口不談,未必就能顯示清白與清高。

因袁枚以正面的觀點抒寫了對錢的見解,因而聯(lián)想到斯邁爾斯寫的《金錢與人生》,他在書中寫道:“成功的愿望,即使是積累財富的愿望,并不是沒有用處的……積累財富的愿望構成了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發(fā)展重要的動力之一?!薄八鼮閭€人的精力與活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它鞭策人們努力工作從事發(fā)明并去超越別人?!?/p>

斯邁爾斯更特別強調“自立”,認為窮絕不是光榮,富也不是罪惡。

環(huán)顧香港,許多富豪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充分證明財富構成他們進步發(fā)展重要的動力,為他們創(chuàng)業(y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就是一般市民,也以“辛苦賺來自在使”的俗話,反映了對財富的愿望,他們不想做守財奴,而是講享受,尋快樂。

說到快樂,似乎認為有了錢就必能得到快樂??墒亲罱绹都~約時報》刊登一篇文章:《金錢買不到快樂》,引述“幾個國家的研究上都發(fā)現(xiàn),人們對快樂的感覺不大受金錢的影響——只有極度貧困的人例外”。引述威斯康辛大學的里夫教授說:“生命不是追尋快樂那么簡單,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生命沒有意義,比起感到不快樂更差”。得出的結論是“人人都有先天情緒的定點”。

看來,唐代大詩人李白似有先天情緒定點,他懂得“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對錢,不著意追求,對酒,卻“但愿長醉不復醒”,因為“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見《將進酒》詩)。所以他享名酒仙。最后在采石磯浪漫地醉撲明月而去。

巴金的奉獻

巴金實踐了一生的誓言:“我思索,我追求。我終于明白,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不在于享受?!?/p>

這種無私奉獻的思想感情,巴老是怎樣形成的呢?

遠在童年時代,還在四川成都家鄉(xiāng)過著世家子弟生活的日子,巴金便在生活中找到了“老師”,老師是公館馬房中的馬夫和抬轎的轎夫。他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有一次他們煮飯做菜,我?guī)兔?,火不旺”,轎夫老周,他教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雹?/p>

就是“人要忠心,火要空心”的警語,令巴金化為無私奉獻的誓言,成為對人生的使命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作為作家,巴老一貫的思想發(fā)于寫作,要讓生命不斷燃燒,要給人間帶來溫暖,正是以忠心于真情感動,在作品中打動了千萬人的心。由于他寫真情、說真話,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終于成了一個最真淳的人物。

說到奉獻,舉世皆知,巴老超越六十年的作家活動、生活,他最重要的是將“自己要說話”擺在第一位,從來不把稿費放在心上,“你付稿費也好,不付也好,總之,我不為錢寫作,不用看行情下筆,不必看臉色揮毫?!雹?/p>

事實正是這樣,巴老遠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至四十年代,他的著作不少由開明書店出版,所獲版稅、稿費,曾分贈有困難的朋友,索非夫婦就是受到巴老照顧的。當開明書店創(chuàng)建十六周年的時候,巴老應約以《我與閱讀》為題寫了長文,對“開明”,巴老視為忠實的朋友,數(shù)十年如一日。他說他欣賞開明,因開明“老老實實,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作者”,“不向錢看,辦書店是為了繁榮祖國的文化事業(yè),只想勤勤懇懇認真出幾本好書”,“給讀者送一點溫暖”,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正是巴老所秉持的。他還追憶到一九三八年“逃難”到桂林?!斑B過冬的衣服也沒有。在狼狽不堪的日子里我常常得到開明的支持??梢哉f,沒有開明,就不會有我這六十幾年的文學生活?!?/p>

抗戰(zhàn)八年中,巴老主要在出版社當編輯,出版了許多好書,就是與他開明的奉獻精神一脈相承的。

提到出版好書,巴老的著作大多屬于暢銷書,可是他強調“版權”不是想到稿費,他心痛的是作品被刪改、拼湊、盜版,作品的面目給歪曲了。他決定將所有的舊作一概捐贈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不僅贈書,還為建館捐獻了多年積累的稿費十五萬元人民幣,并把以后出版書籍的稿費陸續(xù)捐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

數(shù)十年來巴老是以個人創(chuàng)作換取生活之資的,他從來不向公家求助,這是中國作家中絕無僅有的一人。他不止一次提過:“人應該靠自己勞動來養(yǎng)活自己?!?/p>

比捐稿費更難能可貴的,是巴金捐贈了幾萬冊藏書。巴老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買書藏書,“從法國讀書時開始幾十年如一日,每到一個地方,總走遍書店、書鋪、書攤,千方百計購買自己心愛的書?!雹鬯詹氐臅幌抻谖膶W、藝術門類。他把大部分稿費都用在購買圖書上面,藏書凝聚了他的心血。所收藏的書,僅外文書就包括英、法、俄、日、德版本。分門別類,按內容性質,分批陸續(xù)捐贈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師范大學附中、福建黎明大學和成都慈園。巴老不把藏書留給家屬親人,是有感于所捐贈的單位更為需要圖書。在捐贈過程中,巴老曾以八十多歲高齡的衰病之身,拄著手杖,彎著腰軀,親自動手把藏書整理出來,可說是他愛書達到極點的表現(xiàn),也正是他奉獻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

說來我是幸運的,因為巴老贈書不忘記贈我。這些年我每到上海,必去武康路他的家,后到華東醫(yī)院探望他。他以顫抖的手題簽給我的著作,我珍藏列于書櫥的就有《隨想錄》合訂本、《巴金六十年文選》、《講真話的書》、《探索集》、《病中集》,此外還有兩套《巴金全集》、《隨想錄》及單行本的小說、散文集等。

我不斷勤讀巴老的著作,獲得難以形容于筆墨間的教益。有生之年,謹記巴老說真話,求奉獻的箴言,不負他的教誨。

巴老走了,平生輝煌的志業(yè),我獻詩以頌:

坦蕩無私誰與儔,史家孤筆鑄“春”“秋”。更參“隨想”衡當世,不廢江河萬古流。④

①②《講真話的書》

③徐開壘《巴金傳》續(xù)卷

④引自杜甫詩

敬悼巴金

六十年間師友情 忍看星隕浦江濱

人生若重真和美 巴老輝煌享至名

漓水巴山挹后塵 無私無畏為蒼生

等身著作回天地 “隨想”光芒警世人

一支大纛傲中華 文采千秋訴世家

不盡國仇驚志士 百年雪恥浪淘沙

平生咄咄自書空 不傍權門不耀功

識得真詮甘淡泊 早將愛憎譜天東

文壇義利兩朦朧 一卷名刊掃邪風(注)

為有伯樂夸獨步 欣欣才俊薈浦東

花溪澄澈水盈盈 曾證浮生有至情

我讀蕭珊揮涕淚 難忘巴老痛穿心

白駒過隙易蹉跎今見文豪奏凱歌

舉世長欽青史卷滔滔不廢似江河

二○○五年十月十七之夜聞巴老辭世志哀

注:巴老主編之純文學刊物《收獲》為中國文壇權威,培養(yǎng)無數(shù)

有才華的作家,為世稱道。

(選自《香港原創(chuàng)文學叢書——曾敏之》、《人·文紀事》、香港《明報月刊》、《香港文匯報》等)

作家曾敏之捐贈重要書函

據(jù)《文藝報》報道:剛剛度過米壽華誕暨文學生涯七十年紀念的香港作家聯(lián)會創(chuàng)會會長、著名報人、散文家、詩人曾敏之先生日前在廣州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捐贈數(shù)十年來珍藏的作家書信二百余封,其中包括巴金、沙汀、師陀、駱賓基、端木蕻良等多位著名作家寄與捐贈人的信函,系研究我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重要資料。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館長陳建功專程前往廣州,接受曾敏之先生的捐贈并轉達中國作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金炳華同志對曾敏之先生的崇高敬意與親切問候。

(館文)

文學界聚會慶賀

曾敏之文學生涯七十年

由京、滬、浙、閩、粵、港等地文學界聯(lián)合召開的“曾敏之文學生涯七十年筆會”,于二○○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在杭州西子湖畔舉行。出席筆會的有中國作家協(xié)會榮譽副主席鄧友梅、副主席陳建功、張炯,香港作聯(lián)創(chuàng)會會長曾敏之、執(zhí)行會長潘耀明、副會長陶然、張詩劍,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饒芃子、副會長楊匡漢、劉登翰、王列耀、監(jiān)事長陸士清,以及作家、評論家徐開壘、黃維樑、秦嶺雪、黃坤堯、漢聞、孫立川、曹惠民、季仲、楊際嵐、吳錫河、許翼心、白舒榮、鐘曉毅、錢虹、甘以雯等近五十人。

曾敏之是香港著名當代散文家、詩人、學者和資深報人。早在四十年代,他就是名記者。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七十年來筆耕不輟,老而彌健,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研究上碩果累累。他胸懷祖國山川人文,筆涉今古歷史風云。他寫的散文、雜文、報告文學、游記、文史小品以及古典詩詞,一直受到海內外的贊譽,并多次獲得全國性的文學大獎;同時他在推動香港文學發(fā)展、促進海內外華文文學的交流、內地的臺港澳與海外華文文學的學科建設等方面,功績卓著。二○○三年七月,香港特區(qū)政府為他頒發(fā)榮譽勛章,表彰他在寫作上成就卓越及對推廣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所作的貢獻;近來有關部門又為他出版了增訂本的文集《文傳碧海——曾敏之文學生涯與成就》。

今秋正值曾敏之八十八歲米壽之喜和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七十周年,出席筆會的作家與學者一致盛贊曾敏之數(shù)十年文學生涯取得的顯著成就,并紛紛以詩文祝賀,場面十分熱烈。曾敏之在致答謝辭時激動地說,他的人生道路經歷許多曲折,今次筆會是他最難忘和最感動的一次;今后他仍會一如既往,堅持拿筆為國為民服務,保持晚節(jié)以明志,并即席賦詩道:“馳驅縱筆歷風塵,家國縈懷愧遠征。何幸湖山文義重,三秋載得古今情?!?/p>

(吳文)

曾敏之先生米壽賀辭

曾公米壽矣。先生桂中羅城人,依甲天下之山水,處風雨飄搖之亂世。自幼苦讀向學,弱冠即弄柔翰,壯而投身救亡,時局得失,生民憂喜,皆成筆底波瀾。耳順之年,執(zhí)掌文匯,創(chuàng)香港作家聯(lián)會,辟華文文學新境,播揚香烈,風裹旃檀。先生根基厚植,咀英嚼華,涵古勵今,墾發(fā)耕耘,以《觀海錄》《聽濤集》《文苑春秋》《溫故知新》《詩詞藝術》等多種著述鳴世,集報人學者詩家于一身,出世之文章皆具入世之精神。先生性平易敦正,明達炎涼,凡晚生后學望之溫,相之親,朋儕如云,皆視潔茗聆教為幸。先生沛沛然心系家國,神馳四海,晚年思益新,筆益健,為漢語詩文躋于世界之林奔走呼號,鞠躬盡瘁,厥功至厚。先生弘宣吾華夏文化不遺毫發(fā)之余力,立足神州,笑對當代,松鶴遐齡,無愧華文文學界之南極一仙翁。臨風布意,駕潮傳情,為仁者八秩頌八,祈先生康泰鐸安。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

乙酉秋日于暨南園

在“曾敏之文學生涯七十年筆會”上的致辭

陳建功

尊敬的曾公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我很高興和鄧友梅先生一道前來,出席曾公“文學生涯七十年筆會”。在這里,不僅拜見了曾公,也見到了許多老朋友,結識了新朋友。曾公祖籍梅縣,卻出生在廣西羅城,因此我稱之為鄉(xiāng)黨。我有幸和曾公多次同游,比如我們曾經兩次到我的家鄉(xiāng)廣西北海訪問,也曾一起和金庸先生、潘耀明先生到九寨溝一游。每次到香港,曾公和香港作聯(lián)的朋友們,更是盛情款待,交往不可謂不多。但晚生之輩,對曾公的人格學問,只能是高山仰止,是不敢也不該妄談什么的。組織者陸先生邀我講話,實在是惶恐和冒昧。當然我也確實有一件公務在身,因此借此先履行一下公務也好。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金炳華先生對曾公文學生涯七十年的紀念活動十分關注,因為公務繁忙,無法分身,在我臨行前特意囑咐我,要我代表中國作家協(xié)會和他本人,對曾敏之先生米壽之喜致以熱烈的祝賀,對曾公七十年來嘔心瀝血,辛勤筆耕,為民族解放事業(yè),為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為傳承文化、匡世濟民、陶冶人心所作出的杰出貢獻,致以崇高的敬意!愿曾公“重碧飛觴心未老”①,“射虎南山氣尚遒”②,身筆兩健,繼續(xù)譜寫錦繡華章!

大家都知道,曾公是一個杰出的報人、記者,也是一個杰出的散文家、雜文家,同時又是一個杰出的學者、教授,一個為臺港澳以及海外華文文學的交流,為香港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的文學活動家。

曾公為文七十年來,以“書生報國,禿筆一支”進入文場,其實這“禿筆一支”一旦進入,便橫掃千軍,聲名遠播。七十年來,曾公勤奮筆耕,著作等身。他自稱是“兩棲”文人。正是他采用“兩棲”的生活方式和寫作方式,在新聞界和文學界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比如我們讀過曾公采寫的《聞一多的道路》,是通訊,又是洋溢著激情與憤懣的文學;我們讀過他一九四六年寫的長篇專訪《十年談判老了周恩來》,是報道,卻從題目開始,便注入了文學的嘆惋。此間曾公也不乏文學創(chuàng)作,雜文散文小說,均有涉獵。新中國成立后,他不僅繼續(xù)顯示“兩棲”才華,既寫新聞,又寫散文,出版有《嶺南隨筆》,而且又把目光投向現(xiàn)代文學和古典文學的研究領域,比如他撰寫的《魯迅在廣州的日子》和《談〈紅樓夢〉》,就表現(xiàn)了他現(xiàn)代文學和古典文學研究方面的功底。曾公報國之志既立,艱難坎坷,矢志不移。在“左”的路線肆虐的年代,他遭受了長年的誤解與壓制。然曾公“九死其猶未悔”。不能在新聞界和創(chuàng)作界干下去,他就去教書。他桃李滿天下,又使自己變成了一個學問家。到了晚年,河清海晏,曾公越發(fā)煥發(fā)出寫作的激情。他幾乎一年一書,同時又創(chuàng)建和組織了香港作聯(lián),主編《文匯報/文藝》周刊,他成為了臺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的積極介紹者和文學交流的發(fā)起者和推動者。直到耄耋之年,曾公仍不墜報國之志,筆耕不輟,為讀者奉獻著佳作,比如這幾年出版的《文史叢談》等等,就是曾公晚年的重要收獲。

朋友們,我們濟濟一堂,祝賀曾公米壽和創(chuàng)作七十年,除了對這位為我國的新聞事業(yè)文學事業(yè)以及文化交流事業(yè)作出了突出貢獻的前輩表示敬意之外,大家無不帶著后學的虔誠,希望能學習曾公人品文品之萬一,使我們自己更加完善,以對我們的文學事業(yè)有所貢獻。在座的,多是曾公的老友故舊,我相信,每一個朋友,都會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曾公的人生對我們的鼓舞和啟迪。由此我相信,我們的紀念座談會,將是一次感人的會議,也必將是一次成功的會議。

讓我們再次祝賀曾公敏之,寶刀不老,青春常在,為祖國的文學事業(yè)作出更大的貢獻!

謝謝各位!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永修县| 海晏县| 永丰县| 昆山市| 昌江| 尉氏县| 临漳县| 鄄城县| 门源| 上饶县| 留坝县| 陵川县| 泰和县| 渑池县| 平和县| 宝清县| 武义县| 垣曲县| 东光县| 杭锦旗| 大姚县| 蒙阴县| 南投县| 新蔡县| 辽阳市| 墨脱县| 绥芬河市| 商都县| 烟台市| 望谟县| 巨野县| 土默特右旗| 清原| 聊城市| 海口市| 和田市| 和平区| 青龙| 吴川市| 姜堰市|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