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嬌
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寫道:“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也?!崩畈痴娴目尚??我以為未必。
文中記載:“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當時蘇軾“送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有機會得訪石鐘山:“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笨梢娞K軾是重視實踐的。關(guān)于石鐘山的得名有三種說法:一是用槌敲打山石,其聲如鐘;二是溶洞“與山水相吞吐”發(fā)出的聲音如鐘。這是北魏酈道元和北宋蘇軾的說法。三是山體形狀如鐘。這是明清時有些人的說法。而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還沒有定論。細想一下,蘇軾固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就要“笑李渤”,試想,如果沒有李渤“訪其遺蹤”,作者也不會知道“山上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备覇栕髡卟皇强吹疥P(guān)于石鐘山的記載才去追訪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嗎?事物的發(fā)展過程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模糊到清晰,酈道元和李渤也正是這個過程中的行動者,實踐者。沒有他們留下的經(jīng)驗總結(jié),作者也就不會獲得真知。
由此看來,蘇軾這種做法是不合適的。反之,我們應該更加尊敬李渤。
作者系湖北恩施市第二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