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福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兩日,俗稱“祭灶節(jié)”。傳說臘月二十三日的晚上,灶王爺要上天向玉帝呈奏人間各家的善惡,二十四日的晚上則回到凡間。因而,人們在這兩天都要向灶王爺供奉糕點、酒食,并點上蠟燭、焚起香紙,表示送迎灶王爺。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詩》,就比較全面地記靈了當(dāng)時民間的祭灶風(fēng)俗: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fēng)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顯然,這是有錢人家的祭灶場面,而衣食無著的窮苦人家,平素吃了上頓沒下頓,挨到年底只好對即將“升天”的灶神表示歉意了,就像一首歌謠中說得那樣:
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
今年小子過的苦,明年再請您吃糖。
當(dāng)然,人們大張旗鼓的祭灶是有目的的?!吧咸煅院檬?,下地降吉祥”,灶神像旁的對聯(lián)一語道破世人祭灶的動機。民間流傳的《灶君謠》恰如其分地表達出這層意思:
灶糖一盤茶一盞,打發(fā)灶君上青天。
天宮見了玉帝面,不當(dāng)說的且莫言。
無獨有偶,元代詩人周廣業(yè)的祭灶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膠糖祀灶潔春盤,歸到天庭夜未闌。
持奏玉皇無好事,且將過惡替人瞞。
詩句寫灶王爺報喜不報憂,入木三分地反映了人們祭灶的心態(tài)。
歷代文人學(xué)士也留下了不少祭灶的詩作,不過大都是即事應(yīng)景、借題發(fā)揮而已,多是詼諧之作。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這是宋人呂蒙正落泊時的祭灶詩,是對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空有滿腹經(jīng)綸卻窮途潦倒的感嘆。“亂世文章不值錢”,常被后人用來表示文人學(xué)士不被世人尊重。
有意思的是,元代程文海竟模仿灶王爺?shù)目谖菍懗伞凹涝钤姟保?/p>
何年呼得灶為君?鼻是煙囪耳是鐺。
深夜乞靈余不會,但令分我膠牙餳。
詩中“膠牙餳”指麥芽糖。全詩的意思是:不知是什么時候把灶臺叫作“灶君”的,不就是一個“鼻是煙囪耳是鐺”的灶臺嗎?接著,詩人又模仿灶王口氣說,我其實沒有什么靈性,也上不了天,只不過是要你分一點糖果給我吃罷了?!凹涝睢北緛硎鞘粥嵵貒?yán)肅的,但詩人卻一反其意,用大不恭的言語嘲諷灶王爺,其實這正是詩人對祭灶這種迷信活動的辛辣諷刺。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還在祭灶,其中當(dāng)然還有求功名、祈平安的心理;但大多只是把它當(dāng)作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一個風(fēng)俗習(xí)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