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書畫名家輩出,各有千秋。已故著名國畫家、書法家、書畫鑒定家、中國畫壇耄宿、一代宗師董壽平,被中外人士譽為“書畫大師”、“藝術(shù)巨匠”,為國畫事業(yè)的發(fā)展,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董壽平原名董揆,1904年2月27日出生于山西省洪洞縣一個詩書世家。他的高祖董霽堂是清代中期書法家,祖父董之煥是清代咸豐年間的翰林、詩人、書法家、著名音韻學(xué)家,父親董維藩亦善書畫。
董壽平自幼接受著家庭詩書、書畫藝術(shù)的熏陶。1926年,他從北京東方大學(xué)畢業(yè)后,開始學(xué)習(xí)和研究書畫藝術(shù),潛心研習(xí)宋元時期各名家的作品,吸取精華,博采眾長;繼承傳統(tǒng),走出傳統(tǒng);獨具風格,自成一家。
清代康熙年間著名書畫家惲壽平的花卉山水,被世人稱為“作山水,秀潤天成;自學(xué)花卉,賦色之妙,為古今絕藝”。對年青時期的董揆影響很深。董揆特別崇拜惲壽平,敬仰其畫其人品,故改名為“壽平”。
家父崔宸英,字觀瀾,號劍南、龍淵,又號青蓮,1904年7月23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太原縣一個門庭漸衰的官宦家庭、書香門第。1924年,父親在太原經(jīng)孫中山先生的特派員王振鈞介紹加入中國國民黨。父親畢業(yè)于山西大學(xué),曾任太原綏靖公署總參贊辦公室秘書,天津市國民黨黨部干事,四川省禁煙督察處禁煙事務(wù)所所長等職,結(jié)識諸多達官文人、名流人士,與董壽平相識于20世紀30年代。
父親從小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耳濡目染書法、醫(yī)學(xué)。在太原從師于康有為的弟子王介忱學(xué)習(xí)書法,閱覽歷代名家珍品,熔南帖北碑于一爐,自成體勢。
1934年底,父親接到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任命書,赴任山西運城河?xùn)|解池鹽場場長、鹽運使秘書。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父親攜全家與董壽平全家一起避日軍過黃河到西安小住數(shù)日后,乘汽車過秦嶺越劍門到四川,居住在成都。1939年,董壽平全家移居灌縣都江堰邊的玉壘關(guān)上。
入川后,父親在財政機關(guān)任職,拜四川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著名書法家謝無量及清末進士趙熙顏授書藝,獲益良多,拜名醫(yī)冉學(xué)峰、蒲輔周等為師,傳授醫(yī)術(shù),受益匪淺。
當時蓉城名家云集,董壽平結(jié)識了不少著名書畫大家,汲取各家之長,孜孜不倦作畫,鉆研畫藝,在成都、重慶等地舉辦個人畫展,畫藝長進,名氣漸增,聞名巴蜀,確立了畫家地位。
由于父親和董壽平擁有共同的語言、情趣,道合志同,形神相合,因此,兩人成為摯友,來往甚密。每次董壽平凡從灌縣來成都,總要到西城區(qū)長發(fā)街我們家短住,與父親聊家常談國事,論書畫談史書。
1939年父親在川東云陽縣稅政任職,辦公室面對江南岸,每日推窗望去,船只上下,江水蕩漾。隔江望,翠柏蒼天,綠竹漪漪,疏密松間,紅墻綠瓦,隱約可見,真是一幅風景美麗的畫面。夏季盛暑,父親相邀董壽平,坐小舟過岸,登級而上,游覽張飛廟;秋月,二人從云陽雇小舟去奉節(jié)縣東游白帝山。奉節(jié)距云陽200多里,乘舟順流而下,途中高山重迭,江流湍急。父親和董壽平不畏懼艱險,一路上以觀景為平生之快事。白帝山山上有城,即為白帝城。兩人舍舟,囑舟子等候,循南岸觀音小廟旁拾級而上,山上有洋式小樓,吳佩孚在武漢失敗后,上行入川小住此地。白帝山滿山紅葉,彩云飄蕩,樹叢中猴子成群,吱吱蹦跳嬉戲,討人喜愛。登上白帝城,放眼遠望,奉節(jié)縣城、瞿塘峽、巫峽盡收眼底。父親在山上采集的楓葉保存至今。
1941年春,董壽平由灌縣來成都,與父親游“望江樓公園”。登望江樓,仰望天際,浮云渺渺;遠眺錦江繞城,從東門九眼橋下去,一江春水向東流。父親與董壽平在園中購買石刻拓片珍藏。兩人進園中餐館共進午餐,吃川菜,共飲“永興店大粬酒”。餐畢,兩人漫步在園中,邊走邊談,分析當時形勢,暢談抗戰(zhàn)必勝?;氐郊抑校瓑燮教峁P作畫,濡墨有深淺,下筆有輕重,逆順往來,出于筆底,發(fā)于指端,筆筆有生意,一幅墨竹展現(xiàn)眼前。題款“辛已仲春寫似觀瀾吾兄方家正之。董壽平?!?/p>
青城山橫亙蜀西,春冬風雨陰晴,郁郁蔥蔥,滿山紅葉,四時宜人,為道教名山。1946年秋,父親與董壽平從灌縣乘“滑桿”,過岷江,越索橋,游此山。董壽平以飽滿熱情,揮毫潑墨,一幅山谷生風,風起云涌,風雨交加,氣勢磅礴的“夏山風雨圖”一氣呵成,引人入勝,仿佛使人身在畫中,如臨其境。落款“丙戌仲秋作于蜀西青城山中。董壽平。”
1947年秋,父親與董壽平再次登青城山,攜帶筆墨紙硯,在幽靜秀麗的山色中,董先生展開宣紙,父親磨墨,一株枝桿軒昂挺拔、繁枝密萼、絢麗奪目、傲寒不屈的梅花栩栩如生,猶有陣陣幽香襲來之感。董壽平題詩一首:“枝硬不因風力轉(zhuǎn),花繁獨冒霜雪開,空山別有凌云志,莫道官梅勝野梅?!甭淇睢岸瓑燮阶饔谑裎髑喑巧街小薄?/p>
素稱“天府之國”的巴山蜀水,青城天下幽,峨嵋天下秀,夔門天下險,劍門天下雄。秀麗雄偉壯觀的山水景色,陶冶了父親和董壽平的情操。董壽平居川12年,對他藝術(shù)才華的發(fā)揮,為他著稱于中國畫壇,奠定了基礎(chǔ)。
1949年全國解放后,董壽平和父親商量,兩家人到北京定居,當時父親在機關(guān)任職,事務(wù)纏身,二來全家八口人,我的哥哥姐姐,已在成都工作,于是決定讓董壽平先行。1951年董壽平攜眷赴京,臨行前,兩家人依依不舍,相約在北京相會。
我的祖母當時已年近八旬,人到晚年思故鄉(xiāng),落葉歸根之情溢于言表。身為獨子的父親幼年喪父,受寡母精心哺育成人,對其母忠孝之心非同一般,只好遵命,遂攜眷返回太原。父親從事中醫(yī)臨床,惠澤鄉(xiāng)鄰,救死扶傷。在那極左路線、風云突變、運動頻繁的年代,我們?nèi)以诮匐y逃。父親海納百川之胸懷,坦然處之,春夏秋冬,年復(fù)一年。與董壽平赴京之約,未能如愿,但父親與董壽平時有書信來往。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父親得到平反,獲得新生。年近80高齡重返崗位,治病救人。
解放后,董老向家鄉(xiāng)山西省博物館捐獻家藏名貴書畫。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出訪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80年代,董老步入八旬之年,在書畫創(chuàng)作上,不斷有精品巨作問世,藝術(shù)成就達到爐火純青的鼎盛期。
1986年7月,我?guī)е赣H的囑托從太原赴京去看望董老。董老熱情地接待了我。耄耋之年的董老身體硬朗、步履矯健、精神矍鑠、目明耳聰、思維敏捷,留著齊短的白胡子,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畫如其人”。董老問詢了我父母親的近況、家庭情況。談到與父親的交往,董老仍記憶猶新,談笑風生。由于我喜愛書畫,董老給我講了書畫中蘊含著的深邃哲理,以及松竹梅蘭、水墨山水的繪畫技能等。董老平易近人、年高、德高、藝高的品德氣質(zhì)精神,是我作為晚輩學(xué)習(xí)的典范,讓我敬佩至極,真可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董老揮毫為我題寫了瀟灑遒勁的“崔霆鈞診所”牌匾,并為我書寫了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甭淇顬椤芭c觀瀾兄別三十余年今其公子來京寫此以贈觀瀾,壽平年八十三?!蓖瑫r,董老又贈我一幅山水字畫。
1990年10月12日上午,晉祠公園舉行了隆重的“董壽平美術(shù)館”落成剪彩,86歲高齡的董老將手書字畫精品200余件贈獻鄉(xiāng)親父老,夙愿得償。我與父親參加了這次盛會,到會的有中央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省市領(lǐng)導(dǎo)、日本友人等。董老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剪彩結(jié)束后,所有在場的人都觀賞了董老捐獻的作為永久陳列保存的精品巨作。參觀后,我和父親在展館北面的“勝瀛樓”與董老及夫人劉延年、董老之子紹曾見面交談,并合影。父親與董老親切擁抱,此次會面是闊別近40年后兩位老人的重逢。
父親于1991年8月12日去世,享年88歲,董老于1997年在北京去世,享年94歲。兩位老人之間深厚的友誼和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永遠銘刻在我的心里。
(責編 一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