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清 等
從前出國演出那是了不得的大事,能讓你出國,就是對你藝術(shù)水準(zhǔn)的高度認(rèn)可。出國這事似乎多多少少和外交沾邊,外交無小事,你倘若不是德才兼?zhèn)?,很可能言行豁邊,你一豁邊,不就壞了大事?/p>
那年代出國機會少,能夠輪到者,自然非佼佼者莫屬。不像現(xiàn)在,阿狗阿貓隨便出國,魚龍混雜也就在所難免。當(dāng)然,能夠自由出境,絕對是社會進步;但此出國和彼出國功能不同——你自費旅游不負(fù)傳播國粹的使命,不關(guān)俺事;但是一旦重任壓身,事關(guān)塑造國家文化形象,那是堅決不能淘糨糊的。
可是咱們的“文化傳播使者”往往不爭氣。人家沖著你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來,而我們端出的不但不是滿漢全席,甚至是變味的不倫不類的菜肴,不禁讓老外大失所望。就近取譬:前不久,斯洛文尼亞在國家民族展覽館舉行大型展覽“相遇中國”,邀請了四川的演出團來表演中國的文藝。演出那天,劇場爆滿,出席者都是著盛裝禮服。他們之所以盛裝而來,用他們的話說,“是為中國的川劇才穿這身衣服的”??墒?,演出沒有節(jié)目單,沒有報幕,燈一黑,演出突然開始了。表演的卻不是川劇,而是歌舞,是那些服裝俗艷得讓人瞠目的歌舞。歌舞沒有名字,對本地觀眾來說,看這些沒有題目的歌舞,就好像看沒有意義的舞動。這場歌舞的表演中,還穿插著雜技和雜耍。由于沒有節(jié)目單,觀眾不知道演出什么時候開始,什么時候結(jié)束,也不知道每個舞蹈到底有什么背景和民俗。唯一能看懂的是雜技,因為雜技本來也不需要語言。演出結(jié)束后,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演出不是川劇感到失望,他們沒有一個人明白那些歌舞的意思。有一位斯洛文尼亞國家藝術(shù)館的藝術(shù)史學(xué)家甚至動問,“這臺演出能代表當(dāng)代中國的藝術(shù)嗎?”
問得好,問得到位,問得咱們汗顏。都什么年代了,某些國人還以為外國人很好糊弄,反正他們無法了解中國,不如端出通俗易懂的雜技雜耍逗逗他們開心。殊不知,這些雜耍技藝壓根兒就代表不了中國,其實老外的雜技并不比中國的差到哪里去。人家在大篷車?yán)锞湍芸吹剑谛∴l(xiāng)村里也能瞅到,犯得著興師動眾盛裝捧場嗎?人家是懷著欣賞中國版《圖蘭多》《獅子王》這樣的期待而隆重前來的。假如你表演上好的京劇折子戲,表演類似“千手觀音”的舞蹈,雖然場面尚不夠宏大,但是多少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精粹,一定不負(fù)老外所望。你來自四川,人家風(fēng)聞川?。ㄓ绕涫亲兡槪┑牧说?,那川劇就是你的名片,你的護身符,你連自個的名片都不遞上,讓人家怎么認(rèn)得你——這難道不是常識?
我不敢說那個班底一定是草臺班子,但他們亮相的效果就是草臺班子。草臺班子能糊弄誰?他們不懂得,中國依然神秘,中國也不那么神秘了。我們的文化使者,就是要揭開中國文化的神秘,而揭開后的神秘依然具有充滿魅力的神秘……
輸出什么樣的文化
陶江虎
林德清先生講述的那個故事肯定只是眾多“對外演出”故事中的一個,而且確認(rèn)其“草臺班子”的性質(zhì)也毋庸羞羞答答。管你是什么叫得出名堂的這個劇院那個劇團,從創(chuàng)意定位到演出細節(jié),用藝術(shù)水準(zhǔn)衡量,無異草臺班子。
一場演出的藝術(shù)缺位和文化失位,自然令人扼腕,但畢竟還只是某個夜晚某個場所發(fā)出的嘆惜;而由此一路追問下去:我們在整個的文化輸出中,是否存在著“放大了的草臺班子”的痼疾?我們在此領(lǐng)域,打過漂亮勝仗嗎?
扳扳手指,乏善可陳。好不容易在雅典奧運會開幕式上容納了中國表演的躋身,可張藝謀卻讓一群中國小妞穿上旗袍不像旗袍迷你裙不像迷你裙的“旗袍迷你裙”群魔亂舞,以示歡快,自始至終,“中國味道”無處可窺。還是那個張藝謀,把《英雄》的定義鎖定在“統(tǒng)天下高于施仁政”,將此奉為圭臬,好像這就是中華文化之精髓,讓老外認(rèn)定我們施行暴政源遠流長,于是對我們“人本、人權(quán)”的詬病意識愈發(fā)加固。而陳凱歌的巨制《無極》,真的除了看到“一個饅頭引發(fā)的故事”,不知傳達了什么中華文化之濫觴或要義,回味起來,簡直一頭霧水,不知何為。
給了你機會,給了你舞臺,可是咱們的思維,還是定在迎合或模仿的層面。所謂迎合,就是你愛看愚昧落后的中國,咱就展示給你看,只為討你喜歡和承認(rèn);所謂模仿,就是金錢狂舞拉動宏大場面,加之?dāng)?shù)碼為王,管它故事編造得怎樣,管它盛不盛得下中華精神或中國人文,咱們的目標(biāo)赤裸裸:票房至上!
其實模仿未必專門要挑那些純商業(yè)電影。不由想起那些同樣賺得盆滿缽滿的奧斯卡獲獎影片,信手拈來如:《克萊默夫婦》、《金色池塘》、《拯救大兵瑞恩》、《泰坦尼克》、《角斗士》、《阿甘正傳》、《辛德勒名單》、《巴頓將軍》、《教父》、《走出非洲》等等,有的是巨制,有的成本并不高,但他們除了畫面精美音樂動聽角色大牌之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故事和人物所輻射的人文蘊含,無不展示和承載著某國的文化和精神,那些銀幕形象,幾乎成了該國的國家名片。上述影片隨便取其中的一個主角形象,必定稱得上有血有肉豐滿厚實,為何咱們就塑造不出瑞恩、阿甘、克萊默夫婦、角斗士、巴頓或者泰坦尼克號上的群像?
中國影片,除了功夫和打斗,大抵無以見長。中國文化的所謂成功輸出,似乎也局限于上述范疇。我們的長城敦煌呢?我們的絲綢之路呢?我們的孔子、鄭和、成吉思汗呢?我們的中國菜中國書法中國瓷器呢?還有,我們的鄉(xiāng)村直選計劃生育唐山大地震……歷史,也能打動現(xiàn)實;悲劇,也能孕育崇高;小人物小事件,也能成為世界性題材。要緊的是,我們自己得先弄明白了:究竟,我們期望向世界輸出的,是怎么樣的中華文化?我們是數(shù)典忘祖呢,還是驕傲于博大精深?經(jīng)濟競爭的戰(zhàn)爭早已打響,咱們的戰(zhàn)果不錯;而文化競爭的戰(zhàn)略,我們連粗疏的勾勒都不夠格。任很重道很遠,可以不要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