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聽了兩節(jié)課:《長相思》和《會走路的“樹”》,文章屬于不同的體裁,但兩位教師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多媒體,特別是音樂手段的使用,讓本該充滿詩意和想象的語文課堂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不妨把鏡頭回放,聚焦于那兩個片斷。
《會走路的“樹”》教學片斷
教師展示的課件中有一幅樹“陪”小鳥的靜止畫面,音樂中有蛙叫,有馬嘶,有鳥鳴,還有黃蜂聒噪,藉此想象“小鳥跟著他去了許多地方,看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無論是聽課的教師還是上課的學生,當聽到蜂噪時不約而同地側目露出揣測的神情,想象的風箏頓時中斷,靜謐的課堂顯出騷動,甚而傳出從牙縫里滲出的笑聲。后來,無論如何啟發(fā),學生的想象總是圈守在所提供的聲音中,無法根據(jù)自己個性化的豐富想象來四處游走,觀奇獵趣,更無法感悟樹與鳥之間日益加深的朋友之情。
《長相思》教學片斷
在古色古香的背景前,打著《長相思》這首詞的內容:“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隨著蒼涼的樂聲緩緩回旋,在王崧舟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走進了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通過一次次的吟詠直接與詞人展開對話。繼而又在不斷回旋于耳際心間的音樂中,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出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仰望、孤獨沉思,充滿了遠離與牽掛。
如何讓音樂在語文課堂上自然流淌,營造和諧的情境,筆者就結合以上兩個教學片斷談談音樂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的理性思考。
精心選擇音樂素材
音樂是萬事萬物萬人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有的激昂,有的沉郁,有的喜慶,有的悲痛……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jù)不同的文本基調或是不同章節(jié)的內蘊來搜尋合適的音樂進行匹配。一般地說,配樂以純音樂為主,歌詞易混淆文本的內容。從體裁上來說,寫景的散文、詩歌配以輕音樂,像鋼琴曲《水邊的阿狄麗娜》等。音樂素材不僅要根據(jù)體裁來確定,還要根據(jù)文本的情感點來選擇。像《會走路的“樹”》中,主旨是感受樹與鳥之間在歡樂的“陪”中積累的深情厚誼,就不能出現(xiàn)噪音似的滑稽音樂素材,讓人在忍俊不禁中走出文本,而應該緊扣文本中的“有趣”,播放學生覺得有趣的相關聲音素材,像木瓜入水的“咕咚”聲,暴風雨打雷的“轟隆”聲,還應該緊扣“陪”,播放馴鹿和小鳥的歡笑聲,等等。
慎重選擇出現(xiàn)時機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音樂一般在這幾種情況下出現(xiàn):創(chuàng)設情境時,激情生趣時,指導朗讀時,理解文本難點或重點時……所以,在《會走路的“樹”》中,如果逐步出現(xiàn)音樂,會產生扭轉乾坤的效果。先打開的音樂中還是有蛙叫、馬嘶、鳥鳴的聲響,后來打開的只是一段單純一段輕快的音樂,讓學生馳騁自己的想象,讓自己變成那只幸福的小鳥,在獨特的場所見到獨特的趣物。如此這番,既有引導又有拓展,思維與想象的空間得到了無限的延伸,語文素養(yǎng)也得了最大限度的錘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