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老師上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14課《蜜蜂》時,用充滿激情的話語介紹勤勞的小蜜蜂,而且出示多張小蜜蜂的圖片。然后,她問:同學們對蜜蜂還有哪些了解呢?這時學生們紛紛拿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材料,爭先恐后地舉手發(fā)言,當時的氣氛甚是熱烈,看得出,學生們(特別是完成搜集任務的學生)的興趣是高漲的。
不過,令人遺憾,引人深思的現(xiàn)象也隨之出現(xiàn)了:得到機會興高采烈發(fā)言的同學,真的站起來,卻是將材料讀得支離破碎,磕磕巴巴,言不由衷,詞不達意。也難怪,他們手頭的資料,有的是網(wǎng)上下載的,三年級的學生,肯定是得到了幫助。不知是家長不大明白,還是應付了事,反正那專業(yè)性極強的學術論文似的介紹,就連坐在旁邊屏氣凝神,側(cè)耳傾聽的我都一頭霧水,何況學生?加上老師是新手,學生站起來,總是讓學生將磕巴、吞吐進行到底,真難為了介紹的學生,更難為了那些正襟危坐,洗耳恭聽的同學。
我也碰到過類似的情況。這不能不讓人深思:讓學生搜集資料,錯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沒有!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搜集到的資料積極組織學生交流,這既是學生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資料”的機會,也是學生互動、資源共享、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既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擴大了知識面鍛煉了能力,從而更激發(fā)起學生搜集資料的興趣,增添了搜集資料的動力。何錯之有?
課堂不只是教師表演的舞臺,還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課堂不只是對學生進行訓練的場所,還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的場所;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還是探究知識的場所;上課是師生的一段豐富的生命歷程……如果我們經(jīng)常在課前請學生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不僅可以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還使語文教學走出課堂,注重了學生課內(nèi)外知識的融會貫通。何錯之有?
在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已開始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經(jīng)常在課前讓學生去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匯報,應該說,這都是有益的嘗試,但問題在于,我們對孩子的搜集,是否進行了指導,對孩子課上的交流,是否進行了適當?shù)卣{(diào)控?
比如,剛開始許多同學可能是在家長的幫助下搜集資料,往往對所搜集內(nèi)容沒有認真研讀,有的甚至連資料內(nèi)容都一無所知,這樣,“搜集資料”就失去了意義。這時,應該及時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指導:資料的內(nèi)容應該讓家長告訴學生,不一定要多,關鍵是學生要對資料內(nèi)容有所了解。鼓勵學生親自動手,自己去搜集。至于搜集哪些內(nèi)容,老師可以事先點明,比如上面的蜜蜂資料,可以讓學生盡量搜集蜜蜂生活習性、活動特點等方面的資料,而對于它的生理特點等,就要少涉及。因為它對于小學生來說,過于艱深,學生也不大感興趣。
搜集資料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我們的課堂不應該成為“資料展示廳”。資料交流要根據(jù)學情適時進行。資料交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教材,拓寬閱讀視野,升華認識,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不能簡單處理,不能為交流而交流。在教學中應認真考慮如何把資料和教材有機結(jié)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資料的作用,要根據(jù)教學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資料交流。
?。ㄘ熑尉庉嫞毫?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