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配根 劉然
“不給模式給啟示”
沒有學校的變革,就沒有教育的變革。
地方教育行政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喚醒學校,讓每一所學校的內生力量爆發(fā)出來。
南崗區(qū)多年來實踐著的學習共同體,就是一種本土化的喚醒機制。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qū)的每所初中和小學,都流傳著一句話:
“不給模式給啟示。”
這是他們區(qū)教育局局長孫波的名言。
這句名言,直接影響、塑造了南崗區(qū)生動的教育實踐。
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當時,全哈爾濱都在積極探討什么是素質教育,但是最后如何去實踐仍然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哈爾濱市教育局決定摸著石頭過河,組織了一批素質教育聯(lián)系點校。南崗區(qū)作為教育強區(qū),責無旁貸地擔當起了“領頭羊”的角色,他們一下子就號召了6所初中參加試點,并成立了一個初中整體改革協(xié)作體,把區(qū)域性推進素質教育作為目標。
以往,參加實驗的學校按照上級、專家的指示一一去落實就行了??墒?,這一次協(xié)作體沒有得到具體的指示。怎么辦?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當家人,學校要發(fā)展,素質教育要在學校扎根,這個當家人先得有先進的教育理念?!睂O波說。于是,他們把協(xié)作體的校長組織起來,過一段時間就在一起“嘮一嘮”。
這一嘮就嘮出了名堂。
“開始,因為沒有要明確解決的問題,不知道談什么。我們就讓校長談自己困惑的問題,可他們仍然覺得沒有抓手,不好談。后來,就讓學校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確定一個主題,叫‘主題切入。如果有幾所學校關心的問題相同,就讓他們在一起研究,叫‘校際聯(lián)動?!睂O波局長回憶道。因為談的都是自己關心的實際問題,校長們的熱情逐漸高漲起來。教育行政部門不再指手畫腳,而是適時提供學習資料和教育前沿信息,促使校長們的學習、交流走向深化。
一段時間后,校長們不再滿足于坐而論道了。“活動的形式便由對話、討論發(fā)展到聽課、承辦學校主題發(fā)言、與教師對話,等等?!眳f(xié)作體的活動模式逐漸清晰:每所學校確立一個研究主題,每個月在一所學校開一次現(xiàn)場會,每次現(xiàn)場會都針對一個教學工作中實際問題(簡稱“三個一”)。幾年堅持下來,南崗區(qū)的教育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協(xié)作體的成員也滾雪球般增大:初中協(xié)作體由6所增加到15所(占公辦初中的98%);2001年9月,小學協(xié)作體也宣告成立。
2002年,南崗區(qū)進入新課程。
新課程是一次學校文化的重建,不是按照行政命令就能完成的。南崗區(qū)有小學、初中100余所,教師近8000人,如此龐大的隊伍,能夠順利地把新課程理念轉化為鮮活的教育實踐嗎?
近3年的協(xié)作體實踐,讓孫波深深地認識到:“發(fā)展教育必須通過發(fā)展學校來實現(xiàn),改革教育必須通過改革學校來實現(xiàn),提高教育質量必須通過提升學校的教育能力來實現(xiàn)?!?/p>
課程改革能否成功取決于學校是否具備自我生長的能力。
在孫波看來,沒有新的學校管理方式,就沒有新的學校文化,就不可能完成課改的重任。他說:“就像計算機,如果沒有Windows這個平臺,其他各種應用軟件再好也運轉不了。學校管理就是課改的‘Windows?!?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07/05/04/qkimagesrmjyrmjy200702rmjy20070208-1-l.jpg"/>
那么什么樣的學校管理方式才能促進課改呢?
在計劃經(jīng)濟、工業(yè)化時代形成的層層下達命令的管理方式,顯然已過時。
這時候,他們特別意識到了中小學整體改革協(xié)作體的價值,尤其是它有如下兩個突出特征。
第一,是“團隊學習,共同提高”。學校是發(fā)生學習的地方。不管學生還是老師,都是以學習求發(fā)展,以學習改變組織。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學習是指團隊(組織)學習。“整體改革協(xié)作體開展的活動,本質上就是組織學習?!睂O波說。通過每個月一次的現(xiàn)場會等活動,協(xié)作體內的校長之間、每個學校的教師之間自然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團隊學習形式,使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第二,是“不給模式給啟示”。這是協(xié)作體的本質特征?!斑^去,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學校時,總是把做一件事情的標準、模式直接告訴學校,學校按照既定的框框去做就完了,別主動去想。”孫波說,“比如一個學校遇到難題了,你就直接告訴他問題在這,就這么解決吧。他就想,你這么說,我就只能這么做,以為就這么一種辦法了?!钡珔f(xié)作體完全不同,“不是用一個什么樣的路數(shù)、確定的模式把人和學校限制死。而是用更多的事例、先進的思想去啟發(fā)他。我們在執(zhí)行管理職能時,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發(fā)揮學校的主動性,讓他去想問題,去主動解決問題?!?999年10月22日,協(xié)作體開的第一個現(xiàn)場會———17中學的成功教育交流活動,就是學校主動提出來的。后來的每次活動,雖然由區(qū)教育局中教科牽頭,但行政從沒“要求學校要干什么,要研究什么課題,都是學校自己去確定研究什么,自己采取什么方式展示出來”。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孫波突然發(fā)現(xiàn),協(xié)作體不正是集團式推進新課程所需要的學校管理方式嗎?受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影響,他把協(xié)作體更名為“學習共同體”。
課改的瓶頸一下子被突破。于是,課改的思路明朗了:“主題切入、區(qū)域推進、整體聯(lián)動、主動發(fā)展”;課改的策略成形了:“構建校長學習共同體,培養(yǎng)學習實踐型校長,橫向溝通全區(qū)學校,縱向輻射到全體教師”;課改的工作載體找到了:以協(xié)作體的“三個一”活動為主線,帶動學校的校本研修,保證課改健康深入發(fā)展。從1999年至今,南崗區(qū)已經(jīng)堅持開了幾十次的學?,F(xiàn)場會?!懊恳淮螘h,都是給大家一個啟示。大家都抱著得到啟示的心態(tài)來,而每次活動也都能促使大家回去后不斷琢磨,并引發(fā)新的創(chuàng)意。所以大家都覺得不膩味,有意思?!?/p>
顯然,這里最核心的是區(qū)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而區(qū)域學習共同體的建設,關鍵在于校長。“校長的學習工作體驗是會傳遞給教師的。要使教師成為學習實踐型的教師,校長首先要成為學習實踐型校長?!币虼?,孫波提出校長要進行“五項修煉”:讓學習成為習慣,把反思當作追求,讓互助成為團隊文化,用引領成就自我超越,把“常規(guī)”變?yōu)檠芯康摹皢栴}”。
特別是第五項修煉,使每個學校的研究意識空前高漲。“基于問題的校本行動研究始終貫穿我們區(qū)校長培訓的全過程。”孫波說。從2004年開始,南崗區(qū)更是在所有中小學開展了“以發(fā)現(xiàn)問題為起點,以研究問題為載體,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課程改革行動研究。這年年初,區(qū)教育局作出了一個特別的決定:想?yún)⒓?004年深化課程改革、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先進學校評估的,必須自己提出申請,并以一年的時間集中研究、分析、解決一個阻礙學校實施新課程的關鍵問題。
這就是學習共同體的理念:給學校最充分的自主創(chuàng)造空間。
“整個都變了?!庇械男iL說。盡管有些不習慣,但還是有30所小學、27所中學申報參加這項活動。區(qū)教育局又組織了由教育行政人員、教研人員參加的評審組,對申請學校逐一論證?!坝械陌颜n題定得高了,有的定得深了,評審組就提出建議,學校回去后再修改,直到合適為止?!?/p>
更重要的是實施環(huán)節(jié)。他們先將申報學校按照中小學及研究課題的類型分成若干協(xié)作組,每組4~5所學校,每個協(xié)作組1個月在1所學校舉行1次研究活動,承辦學校自己確定研究的方式、主題,其他學校的校長、主任必須參加;評審組每月集體到1所學校了解研究進展情況;評審組成員分片包校,每人4~5所學校,每月須到所負責的學校了解研究情況和收集研究材料;建立學校研究工作記錄袋。
這個每所學校1年重點研究1個問題的嘗試,最后成了南崗區(qū)的“常規(guī)”。
讓學校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與學校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及其他各種人員之間,進行對話、碰撞,互相影響,互相提升———這不也是一種學習共同體嗎?
在實踐中,學習共同體的管理理念滲透到了許多方面,形成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喚醒了南崗區(qū)每所中小學的生命活力。
網(wǎng)絡改變行走方式
學習共同體之所以能形成,是因為有一根紐帶把一群人的思想聯(lián)結在一起。
有了網(wǎng)絡,這根紐帶可以平等地、無阻隔地延伸下去,并在此過程中發(fā)揮最大的教育功能。
從市區(qū)坐車到王崗鎮(zhèn)中心小學校也就是40分鐘,但兩年前學校的老師卻感覺自己與市區(qū)之間橫亙著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
“老師們很自卑,評先進沒有他,他一點怨言都沒有;評學校榮譽輪不上,他也認為很自然。‘校長啊,咱就這樣!”
“就是到區(qū)里開會,都是往后坐,不小心坐到前面了,會馬上說:‘校長,咱們怎么坐這了,到后面去吧?!?/p>
改變始于南崗區(qū)教育局接管學校,確切地說,是從王燕被派到這里當校長,那是2005年8月。
王燕到任以后先做了1個多月的調研。她發(fā)現(xiàn),中心校下屬的10所村小,分布得都比較遠,“遠的相距20多里”,交通不便,“我要召集教師開會,他們最快也要半小時、1小時才能趕到。村小的領導只有一個副校長和一個主任,都得兼課。單單召開一個校長會,就會影響村小的整體工作?!贝送饨處熌挲g偏大,專業(yè)素養(yǎng)與市區(qū)教師相比有一定差距。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如何邁開腳步?
1個多月的調研,1個多月的思考,王燕開出了“藥方”:以網(wǎng)絡為依托,縮短時空,提高教師業(yè)務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這也是我們基于問題研究的結果?!?/p>
這是一劑良方。可網(wǎng)絡是花錢的買賣,而當時,學校負債近60萬元,哪里有錢建網(wǎng)?王燕“急得滿嘴都是泡”。
“沒辦法,我就和鎮(zhèn)里的領導商量,同時號召學校所有的老師捐錢?!蓖跹嗾f,“我又遍訪鎮(zhèn)里的企業(yè),游說他們捐款。最后募捐來1萬多元,我就用它買了網(wǎng)線,電腦從下面調上來,開始布網(wǎng)。硬件算是勉強解決了?!?/p>
可是,老師們大都是電腦盲,2005年7月才進了一位電腦專業(yè)教師,11所學校,哪里顧得過來?一切只好自力更生?!熬褪强孔詫W,自己去買書,去琢磨,不懂就互相討論。我要求老師一個月一考,兩個月就過關。這有點不近人情,許多老師都哭了?!钡珵榱藢W校的發(fā)展,王燕也只能狠心了。半個學期過去,人員的準備工作也基本完成。
互聯(lián)網(wǎng)終于開始改變這個處于邊緣的農村學校的命運。
最先改變的是備課形式。
以前學校有一個傳統(tǒng),每周三中心校進行“大備課”,只能是各個學校的教學領導參加,有主備,有重點。做法很好,就是參與的老師太少。
有了網(wǎng)絡之后,情況就不一樣了。2006年上學期初,學校創(chuàng)建了“王崗小學論壇”。網(wǎng)絡備課成為可能。
“我們將中心校的集體備課放到論壇上,開學初確定主備人,主備人提前將自己的教學設計上傳到我們的論壇,所有參與備課的教師可在教研之前的指定時間上網(wǎng)瀏覽并提出建議。主備人據(jù)此進行二次備課,然后上課。作課教師再將課堂實錄及教學反思上傳論壇,聽課教師也可將自己的聽課思考放上去?!?/p>
這還只是中心校的老師在全面參與(雖然其他學校的老師也能上網(wǎng)觀摩、學習)。
“因為鎮(zhèn)內村小分散,原來中心校大學年組的備課每學期只有一次。為了能讓11所學校同學年的老師每周都能交流一下一周來的教學心得及對下一周備課內容的看法,我們想方設法借到了新浪uc中的‘小數(shù)之家,把學年組的備課都放到了網(wǎng)上?!?/p>
11所學校的160多名教師,都成了備課教研的主角。
如果思想的紐帶只是把鎮(zhèn)內學校之間的距離縮短,教師的視野就仍然是狹窄的。
重要的是打開通向外面的無數(shù)窗戶,讓教師從“井底”飛躍出來。
“每周五晚7點半,uc小學教研在線有省內兄弟學校主辦的教研活動。我們抓住這個機會,也把它定為王崗中心校的教研活動時間。通過網(wǎng)絡,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就可以和全省的專家同仁交流學習,觀摩到優(yōu)質的教學課例。”這一天,王燕及其他學校領導和教師,總是很晚才回家。
網(wǎng)絡,讓王崗的老師有了更多親近優(yōu)秀、學習優(yōu)秀的機會。
三年級的金曉鳳老師,去年5月19日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中國石》,得到了許多專家的好評。對此,網(wǎng)絡立下了汗馬功勞。
花園小學與王崗是手拉手幫扶學校。但因路途遙遠,兩校的老師交流并不密切。沒有上公開課經(jīng)驗的金老師,又急需名師親密指點。有了網(wǎng)絡,這已不成問題。
“上課之前,我把自己的教學設計發(fā)到了花園小學的論壇上?!苯鹄蠋熣f,“當天下午,花園小學的名師曹永鳴就給我回了帖子,提出了四點意見: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容量太大,課堂教學需整合,評價語言不到位?!彼龘?jù)此修改教學設計,并把修改稿再發(fā)到網(wǎng)上。曹永鳴又提出建議:老師設計的問題應該為學生的思維導航。于是有了第三稿。于是有了公開課的成功。
數(shù)學老師霍文靜,永遠忘不了去年的4月7日。那是王崗第一次在省里開展網(wǎng)絡備課,唱主角的正是霍老師。她設計的是三年級《統(tǒng)計與可能性》單元的《比一比》。那天在線人數(shù)達200多人,除了普通教師外還有教材的編寫者張丹、胡光銻等大牌專家,福建、遼寧等省的教研員也參與進來。“我剛陳述完教學設計的第一板塊———情境創(chuàng)設,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議起來,氣氛非常熱烈!”這一次網(wǎng)絡論劍,使霍老師接觸到了數(shù)學教學的前沿話題:如何創(chuàng)設有效的課堂情境、習題設計如何體現(xiàn)梯度……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這為她后來被推薦到黑龍江省小學數(shù)學年會上作公開課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網(wǎng)絡,就這樣把王崗的教師平等地帶進寬廣的教育天地,帶進南崗區(qū)學習共同體的大家庭中,帶進時代的潮流里。
“網(wǎng)絡打開了我們的視野。我們離市區(qū)很遠,但我們上網(wǎng)的速度是一樣的,點擊同一個板塊我們獲得的信息是一樣的?!贝箨犦o導員劉惠說出了王崗老師們的心聲,“網(wǎng)絡讓我們有了許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獲南崗區(qū)教工文藝匯演一等獎,第一次獲哈爾濱市學生藝術節(jié)先進集體獎。我們的內心挺起來了!”
如果說王崗重視網(wǎng)絡是為了平等地參與教育變革,那么處于市區(qū)的哈爾濱逸夫學校垂青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建設,就是為了讓現(xiàn)代技術的本質功能最大化,以最大限度地服務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逸夫學校不大,但有特點,學生、老師在這里都可以得到成功發(fā)展?!毙iL苗鴻媛說。
為此,他們很早就“盯”上了計算機。還在1992年,逸夫學校就引進了校長辦公系統(tǒng)軟件,在學校普及計算機,到1994、1995年,老師的計算機水平已經(jīng)很不錯。“如今,學校的計算機已經(jīng)是第四代,教師100%過中級,過高級的也不少。”
1997年左右,老師就嘗試用計算機打印教案,做課件。2000年,老師們開始進行電子備課?!耙詫W年為單位,先自己備自己的,然后打印出來交流、共享。”
2004年,南崗區(qū)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活動,“我們就結合教師備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備課的嘗試,搭建網(wǎng)絡備課系統(tǒng)。”
這是一個集備課管理、信息流動、資源共享于一體的備課系統(tǒng),隨時隨地向老師開放。老師的備課模式也相應地發(fā)生了突變,從主要是個人作戰(zhàn)變?yōu)榧w對話研究:個人收集相關材料作為資源包的儲備資料———集體備課、研究討論、形成公共教案———個人加減、形成個人教案———課后反思———上傳教案及備課資源包———備課系統(tǒng)內互相交流。
“在備課系統(tǒng)中,找到某學科,進入某一冊,點開某一課,就能找到相應的教案。教案一般分四欄(3位老師同備),左側是集體備課形成的公共教案,右邊三欄是個人教案。下面是每個人的教學反思。這樣一篇教案就在互補中共生,在互動合作中完善。我們還把本課的相關材料、教學課件、圖片等壓縮打包,上傳備課系統(tǒng)。這樣就形成了一份完整的教案。這是我們學校的特色?!?/p>
這樣的網(wǎng)絡備課,已經(jīng)讓有的學校望洋興嘆。
但逸夫學校并不滿足。
2006年,在區(qū)教育局提出“基于學校,為了老師,為了學生”的以學習求發(fā)展的理念背景下,他們提出要由備課研究深化到課堂研究。“我們的目光落在了視頻案例上?!?/p>
于是,一個新的研究計劃形成了:借助學校網(wǎng)絡優(yōu)勢,以視頻服務系統(tǒng)為依托,以視頻案例為載體,通過系列研修活動,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具體的操作過程分四步:研發(fā)與創(chuàng)建(建立視頻服務系統(tǒng))、觸動與反思(把老師的一節(jié)課制成視頻文件,引導老師自看、互看,觸動反思,引發(fā)交流,制訂改進計劃)、學習與改進(小組合作研究,邊研修邊實踐,邊實踐邊改進)、制作與收獲(制作一份完整的視頻案例)。
這是在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技術尤其是網(wǎng)絡的“鏡子”功能。
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但要“看清”課堂,需要架設多面“鏡子”。
別人就是一面鏡子。網(wǎng)絡的互動性把這一面“鏡子”打磨得特別亮。
自己也是一面鏡子,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先得把自己對象化。視頻案例不就是把自己對象化嗎?網(wǎng)絡使這面鏡子變得極其客觀和不留情面。“當老師們以旁觀者的身份去看自己的課堂教學時,他們受到了極大的觸動,有的老師甚至說:‘我沒法看我的課,問題太多了!”
有了這樣的“鏡子”,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就成了教師的生存狀態(tài)———這不正是學習共同體所追求的嘛!
變革從學校最關切的開始
學習共同體之所以具有磁力,是因為它在專業(yè)方面奉行“實用主義”。
它不高蹈,不空談,而總是緊貼學校教育的地面,總是直面和解決學校與教師最關心、最困惑的問題。
建于1998年的閩江小學,進入新課程后面臨許多挑戰(zhàn)。
“我們調查了一下,非師范類教師比例達44.2%,而且年齡結構失衡,缺少中年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骨干層次偏低;而能勝任大循環(huán)教學的班主任,更是寥寥無幾。”校長李蔭蓮當時憂心忡忡,“這樣的一支教師隊伍面對老教材已經(jīng)是困難重重,更何況新教材!”
“新教材與過去的老教材不一樣。以前教什么一目了然,教材上的題目就說清楚了,比如‘9+幾、‘20以內的退位減法。但新教材卻很‘含蓄,同樣的知識,它用情境來呈現(xiàn),比如‘買花、‘去商店等。這對很多老師尤其是年輕老師來說,很難把握,到底教什么、教到什么樣的程度,都心中無數(shù)?!睌?shù)學老師章虹說。
“如果按照每五年一個周期去等待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我們不僅浪費教師寶貴的職業(yè)生命,更重要的是學生等不起?!?/p>
怎么辦?
答案不會來自區(qū)教育局,只有李蔭蓮自己去找。
“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師培訓的起點定位。既然是教材最直接阻礙了教師前進,何不就從教材入手呢?”想到這,她豁然開朗:以研究教材為載體,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一通百通。
幾年來,閩江的教材研究形成了體系。
開始是“分板塊梳理”。“我們首先對數(shù)學、語文采用分板塊方式,縱向研究教材知識點,形成板塊知識脈絡。比如,將喜歡和擅長‘空間與圖形知識教學的老師組合在一起,共同研究各冊教材中這部分的知識點,找出各冊之間的聯(lián)系,梳理出其知識框架。隨后,我們又組織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做同樣的工作?!?/p>
接著他們對各個版本教材進行了橫向對比研究,找出不同版本教材的優(yōu)勢與不足,即“分版本研究”。在閩江,語數(shù)教材都有3種版本。通過研究,老師們發(fā)現(xiàn):“老教材知識點具體,各冊之間銜接性強。而新教材有的內容比較抽象,有的內容縱橫交錯很復雜,有的內容跳躍性很大。這就需要教師對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優(yōu)勢資源重組,優(yōu)化課堂教學?!?/p>
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更深刻了。
最后是“研讀教材與課程標準的聯(lián)系”?!袄蠋煂φn標的學習往往只停留在背誦與記憶的層面,不能與自己的教學建立起有效的聯(lián)系?!崩钍a蓮說,“在前面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我們讓教師找到教材與新理念的結合點,真正領會教材的思想,這里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兩個把握:科學把握課標與教材的聯(lián)系,科學把握教學與教材的聯(lián)系。這樣,教師心中就有了整體的教材,明白了每一課教學在學科教育中的位置及其與前后的聯(lián)系?!?/p>
讀教材,研教材,用教材教,這是每個教師的基本功。
閩江不過是認認真真做到了一個“研”字,老師們的教育生活就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原來讓老師多去聽別人的課,到外面去聽課,但老師常常溜號。為什么?因為這些課多不是同年級的,他聽不懂。通過教材梳理,他愿意聽了,誰的課他都能參與進去,都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每個年級的教學都有學習借鑒的欲望?!?/p>
尤其是教師們對教學擁有了整體的眼光。
數(shù)學老師王麗巍,已經(jīng)有13年的教齡,但教平行四邊形一課時,她還是教出了問題?!斑@一課新教材安排在二年級,老教材不是這樣。原來是老師先講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然后讓學生去找這些特征。新教材到手,不知道該怎么教了,也知道讓學生去探究,去初步感知,但到什么程度合適呢?不知道。我就引導孩子們探究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教研員評課時說我講深了。我還不服氣,說,這節(jié)課該行進到哪,教材教參都沒有明確說明,我上到這個程度是順理成章?!焙髞韰⒓咏滩氖崂硌芯浚虐l(fā)現(xiàn)自己的確錯了:“原來四年級還有平行四邊形的內容,這時才要求認識它的特征?!?/p>
像這樣的錯誤,閩江的老師一般不會再犯。
“過去要從一年級教到五年級,才知道這個學科在整個小學階段要教什么?,F(xiàn)在不一樣了,教師的成長時間縮短了?!苯鼉赡陙?,學校新增的市、區(qū)兩級骨干教師達7名,校級骨干教師隊伍迅速壯大。
閩江就這樣把專業(yè)快速成長的路鋪到了每位教師的腳下。
孫波提倡的學習共同體,就是希望每所學校都像閩江這樣,把自己和教師面臨的最困惑的問題變成要研究、解決的課題,從而去改變學校生活,塑造教育變革。
從此出發(fā),花園小學也提出了與閩江相似的研究課題。
2004年底,眼光敏銳的花園小學校長吳永侃號召老師“課改兩年回頭看”?!坝行└母铮覀兪浅鲇谝环N熱情。看兩年走過的路,就是要思考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合適的,以更理智地往前走?!彼M一步提出要“三看”:看教材,看課堂,看學生。尤其是看教材,要學會五個對照:新舊教材的對照、不同版本教材的對照、不同學科教材之間的對照、中小學教材的對照(教育要看孩子未來的發(fā)展,小學老師不能只盯小學階段,還要看初中,至少要了解初一的教學內容)、課程標準與教材的對照(分析教材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課標思想,哪些地方兩者不相符,以在教學中更好地貫徹課標的理念)。
由這個思路,花園的教材研究融進了學校教科研的血液。“從2005年開始,我們逐漸搭建起從一年級到五年級的教材知識框架。之后,我們分段進行研究,以學科組、學年組為單位上報研究主題,得到學??蒲惺业恼J可就可以進入研究階段。此外,我們還對教師教材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跟蹤考評?!备毙iL王麗華介紹道。
教師們對新課程和教育因而有了獨特的認識。
“教師不光要把教材教好,更要研究好教材,才能揚棄教材的利弊。”數(shù)學老師李小斌說,“比如三年級是學生爬坡階段,這時候有什么樣的知識水平?jīng)Q定他以后的發(fā)展,容易出現(xiàn)‘塌腰現(xiàn)象。可新教材偏在這時候知識難度大。比如三年級的‘面積這一部分,教材脫離生活,孩子又是第一次接觸這個內容,學習起來有盲點,非常吃力。老師只有把教材研究得更深更透,才能從學生需要出發(fā),從教材特點入手,實現(xiàn)教材知識從難到易的轉化?!?/p>
不止一位教師有這樣的認識。
這就讓花園的課改走上了健康有序的軌道。
同樣是基于學校最為關切的問題進行研究,63中與閩江、花園是花開兩朵。
1963年建校的63中曾經(jīng)很輝煌,但上世紀80年代后逐漸衰落。如今,63中的生源有1/3是特殊群體。“有的學生是在賣破爛的車上長大的,有的學生能把地上的水捧起來就喝了,有的學生咬筆咬得滿嘴是血。”
但這在校長龔萍眼里不算什么?!拔覀兲岢鲆寣W生發(fā)展成為最好的自己?!彼f,“要讓63中的學生‘人人有第一,個個是最好。所以,我們的第一條理念就是愛生如子。”
僅有愛心是不夠的。
要讓學生發(fā)展,還是得讓課堂有魅力。
課堂的魅力來自教師教什么與學生的“胃口”需要什么高度一致。
接受過新課程理念洗禮的63中人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師生共備,按需教學”,通俗地說,就是教師、學生一起備課,教學要依據(jù)學生的需要展開。
具體的操作模式,是每周三教師與學生代表(由班級推薦,每次三四名,每周輪換)面對面坐下來一起研究課程:一是總結上一周的學習存在什么問題,學生把自己的困惑和老師教學中的問題提出來;二是學生根據(jù)教師的布置,已預先學習了接下來一周要上的新內容,他們把自己預習時碰到的問題提供給老師。備課時老師只記錄問題,不給解答。之后,老師之間再碰頭討論,研究設計出適合不同班級的教案。
龔萍特別強調:“備課一定要從學習成績最后的一名學生抓起,每次學生代表一定要有一個學習落在最后的學生?!?/p>
有時學生能提出幾十個問題,教師不可能把它們一一納入自己的教學,但教學又必須基于這些問題展開。因而梳理問題就成了“師生共備”的一個難點。
針對這一難點,他們提出“七個需要”的問題梳理標準:一是學生的需要;二是課標的需要;三是教材的需要;四是教師本身發(fā)展的需要;五是教育質量的需要;六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需要;七是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轉變的需要。這就是“按需教學”。
教育,要從學生出發(fā)。
“師生共備,按需教學”就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展開。
從此,63中的老師真正擺正了自己與學生的位置。“以前對學生的關愛是寫在論文里,現(xiàn)在是‘寫在了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里?!饼徠颊f。
更重要的是,這是對學生內在力量的喚起?!耙粋€一開始英語只能考幾分的孩子,自從參加‘師生共備,就特意準備了一個單詞本,有時一天能發(fā)言幾十次。”
這就是學習共同體的力量,它不直接抵及學生,但它影響校長,啟示教師,從而改變學校的一切。
“民間組織”的喚醒能量
學習共同體的蓬勃生命力,在于它比較純粹的“民間”身份。
它能在學校安營扎寨,是因為它催生了大量與自己具有同構性質的“民間組織”,而這些“民間組織”給教育帶來了無限生氣。
要說哪所小學的“民間組織”多而且活躍,繼紅小學和復華小學大概要當仁不讓。
“我們是一所大學校,5000名學生,79個班,180多名教職工?!崩^紅小學校長尚慶蓮說。但真正的“大”是體現(xiàn)在這一組數(shù)據(jù):3名特級教師,19名中學高級教師,73名區(qū)以上骨干教師,骨干教師比例達62%。
這樣一所特殊的學校,在區(qū)里學習共同體的輻射下,很快就“冒出”了不同層面、關系或疏或密的“民間組織”。
“繼紅最大的特色,是講團隊精神?!庇械睦蠋熣f。
首先是學校存在一個核心學習共同體。尚慶蓮常說:“你的管理在哪里,你學校的發(fā)展就會在哪里獲得成功。”她特別重視把學校領導班子建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每次外出,她都要給校級領導干部捎回幾本最新的教育書籍?!白x好書,交高人”逐漸成為學校領導班子的共識。這個核心團隊的文化品位對教師是最好的熏染。
而學校100多名教師之間,更是縱橫交錯出各種模式、各具特色的團隊。
比如“骨干團隊”。
有學年組內的骨干團隊,有學科內的骨干團隊,有跨學科的骨干團隊,有不同級別的骨干教師結合而成的骨干團隊,但名頭最大的還是校級層面的骨干團隊———“要建立學習共同體學校,就要有一群學習的領跑人,骨干教師就是領跑人。”尚慶蓮說,“于是我們提出‘打造名師團隊,進行名師風格論證,由校領導、科研室成員、16位省級骨干教師組成教學風格研究共同體?!?/p>
骨干與其他教師之間,每個教師之間,又自發(fā)或非自發(fā)地組成了不同的團隊。
“五個年級是一個大共同體,一個年級是一個小共同體。在一個學年組內,年輕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碰到問題,可以向骨干教師請教,由此結成松散的共同體,可能是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也可能是一人對一人。這種共同體既有學校的引領,也有老師自發(fā)的配合?!?/p>
為什么繼紅的“民間組織”如此紅火?
因為他們有個“紅杉獎”。
這個獎每學期評選一次,評團隊不評個人。
2006年,它授給了“新苗四年組”的三位年輕教師:他們從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在同一學年組,職稱最高的劉艷娟是區(qū)級骨干教師,年齡最小的張嫘老師進入這個年級組時剛畢業(yè),尹荻老師則剛從科任教師崗位回到班主任的崗位。4年來,他們一直互相幫助、共同努力?!八麄円恢眻猿忠环N特殊的研修模式:兩個人先聽另一個的課,由領導點評,找出優(yōu)缺點后第二個人立刻再上,聽完再評,第三個人又上。三人還輪流聽其他骨干教師的課,聽到什么好的經(jīng)驗就一起分享?!?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07/05/04/qkimagesrmjyrmjy200702rmjy20070208-3-l.jpg"/>
“這就是根根相連、共同成長的繼紅‘紅杉精神?!?/p>
“紅杉精神”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民間組織”,而“民間組織”的活躍,讓繼紅生長出富有活力的教育文化。
“各種團隊互相交叉,每個人都從不同人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大家都形成了一起研討的習慣。每天早上,幾個人就湊在一塊,把昨天的問題、今天的想法說一說?!?/p>
“我是市級骨干,和同年級的一個省級骨干結隊,我們之間交流很多,很有實效?!比昙壍膹埡缯f,“我們年級還讓跨學科形成共同體。我是教語文的,和教數(shù)學的老師交流,彌補了學科之間的局限性?!?/p>
阻礙思想、智慧流通的墻通通被拆除。教師個體之間的墻消失了,學科之間的墻推倒了,學年組之間的墻也轟然倒塌。
“我們一二年級這個小團隊,也很有特色?!币荒昙墧?shù)學老師張惠麗說,“二年級的教材是北師大版,一年級的是人教版。北師大版注重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人教版注重基礎知識。在學校團隊建設中,每個學年組每學期都要研究一個課題,基于各自教材的特點,一年級研究情境教學,二年級研究活動教學。開始是獨立作戰(zhàn),后來發(fā)現(xiàn)這么做總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我們就把一二年級的骨干團隊合在一起,把課題轉變?yōu)榈投谓虒W的研究,一年級有什么問題,帶到二年級;二年級有什么問題,帶到一年級,彼此互補。這樣一來,教師成長得很快,學生也成長得非常好?!?/p>
就這樣,每個人、每個小群體之間,都產生了互相開放、互相提升的內在需要。一種健康向上的文化漸成氣候。
相對于繼紅,復華的“民間組織”不那么紛繁復雜,但對學校教育刻骨般的文化浸潤是同樣的。
在學習共同體思想的影響下,復華為學?!懊耖g組織”的誕生、發(fā)展作了精心準備。
“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永遠不變的主題?!毙iL劉金芝說,“在上世紀90年代,復華就是教師基本功訓練的示范校?!?/p>
近年來,復華更為注重的是激發(fā)教師自主發(fā)展的欲望,學校只是盡可能為教師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給教師搭建成長的平臺?!氨热缑繉W期我們進行優(yōu)質課認證:剛參加工作的老師上‘入門課,其他老師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擇上‘研究課、‘創(chuàng)新課、‘優(yōu)質課。但需要自己在開學初向教導處申報,至于上什么課、什么時候上,都由教師自己定。如果通過認證,學校還給發(fā)證書?!眲⒔鹬フf。
“這就使教師心中總有一種激情在涌動,總是愿意去成長?!?/p>
但是,要充分喚醒教師內在力量并使教師長久保持上下求索的激情,學校的“民間組織”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2003年,一群對語文、數(shù)學學科很喜歡的年輕人經(jīng)常聚在一起討論?!拔覀兙陀X得這些人在一起,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來,因為這是出于個人的愛好、興趣。”于是有人提議: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猿闪⒁粋€組織,讓聚會制度化、經(jīng)?;??
復華最重要的一個“民間組織”———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就這么產生了。
“最開始是語文學科成立了,然后是數(shù)學,然后是其他學科。”
這不是學校策劃的結果,但確實得益于學校長期以來精心創(chuàng)建的“自主管理、自我實現(xiàn)”的學習共同體文化。
“我們的宗旨,是引導教師互相學習,幫助教師解決教學困惑,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讓大家努力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卑l(fā)起人之一的郭廣成老師說。
“學會成員只分理事和會員。發(fā)起人一般都是各學科、各年段的教學骨干或教學帶頭人,自然過渡為學會理事?!蓖前l(fā)起人的王傳賢老師說,“因為學術引領需要,理事還可由學會推薦產生。理事和會員享有同樣的權利,但理事負有為所有會員服務的義務?!?/p>
全校設虛擬的“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總會”。根據(jù)學科及年段,總會下設若干分會,比如“復華小學教學專業(yè)委員會高年段數(shù)學分會”。各分會自主選擇研究方向和內容。
專業(yè)委員會與學校的各學年組、學科組形成了互補的“雙軌”制。“專業(yè)委員會重點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重大問題,攻克帶有共性的難題;而各學年組、學科組則在分享專業(yè)委員會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點抓好日常教學質量,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p>
因為是民間,專業(yè)委員會始終向帶著“泥土氣息”的教育問題開放。
“專業(yè)委員會組織活動是基于教師當下最苦惱的問題。如略讀課文如何教,最先是一個教師提出來,貼在學校的BBS上,很多老師跟帖,專業(yè)委員會的理事覺得應該讓大家在一起認認真真研究一下,于是就組織了一系列活動。最后還真研究出了一些成果。”
因為是民間,專業(yè)委員會把民主、平等、開放的學術討論視為自己的生命。
“我們畢竟是一個學校的,所以最擔心時間長了之后,就趨同了,導致同水平的重復,妨礙我們進一步發(fā)展。我們采取了很多辦法,比如在討論中設質疑員,實際上就是抬杠員,破一破大家的思想?!?/p>
因為是民間,專業(yè)委員會始終重視自我成長能力的培養(yǎng)。
成立比較晚的社科專業(yè)委員會,隊伍龐大,有思想品德與生活的老師,也有科學的老師,等等。他們研究的主陣地是學校的BBS,“哪個老師遇到什么困惑,就發(fā)在網(wǎng)上,大家跟帖”。不久他們就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如果科學老師遇到了困惑,給他幫助的往往還是科學老師,其他學科也是如此”。這是個問題。如何打破學科界限,讓老師在這個組織中真正受益?“我們就和學校領導一起研究,但領導只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出現(xiàn),給啟示不給模式?!?/p>
最后他們找到了原因:原來是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具有共性?!拔覀兙桶牙硎潞蜁T聚在一起,開展了一個活動:把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提出來,再分類、歸納、提煉,最后找到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這就把個人的困惑變成大家都關心的主題,再把這個主題變成大家都能在自己課堂實踐的課題。”從此,社科專業(yè)委員會真正成了一個整體。
因為有了專業(yè)委員會,老師們的專業(yè)生活變得五彩斑斕、有滋有味。
“我成長的每一步,都有專業(yè)委員會的幫助?!蹦贻p的教師說。
郝金鳳講了一個故事:
“2005年我接到要上一節(jié)市級引領課的任務。以往這時候我會很迷茫、很無助。但自從有了數(shù)學專業(yè)委員會,就不是我一個人在做,周圍的人都在幫你。我把二年級這節(jié)課的教材和我設計的初案傳到學校的BBS上。專業(yè)委員會的老師很快在網(wǎng)上與我進行了交流,提出修改建議。我把教案修改了一遍,然后試講,許多老師都來聽,課后熱烈討論。我又對教案進行了修改,再傳到網(wǎng)上,老師們再提意見。如是往復。每一次交流,大家都知無不言。后來這節(jié)公開課上得很成功,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數(shù)學專業(yè)委員會集體智慧的結晶。”
這是一種共同成長。
“不僅僅是年輕老師受益了,我們也在成長、進步。能共同經(jīng)歷,是非常幸福的事。”年紀大一點的理事說。
分享這一幸福的已不僅僅是復華的教師?!奥犝f我們開展專業(yè)委員會活動,其他兄弟學校都派人來。”
一個“民間組織”,哪里來這樣大的影響、力量?
還是老師們說得好:
“我們這個組織區(qū)別于行政組織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們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是發(fā)自內心渴望學習?!?/p>
專業(yè)委員會作為草根組織,遠沒有行政那鐵一般強大的有形力量。但它懂得以無形的學術和文化的柔軟魅力去喚醒教師,催醒教師內心向上生長的渴望,這是比有形力量更強大的東西。
民間組織的強大活力就在于此。
學習共同體強大的生命力也在于此。
從王崗到逸夫,從閩江到花園到63中,從繼紅到復華,還有許多學校,比如37中、延興小學、馬家溝小學,在學習共同體建設中,都有獨到的做法,呈現(xiàn)出五彩繽紛的發(fā)展模式。我們一路走來,一路都在感受喚醒的力量:喚醒校長,喚醒教師,喚醒學校,喚醒教育的活力。
南崗區(qū)的學習共同體建設,正借助這一股喚醒力量,書寫著區(qū)域整體實施素質教育、教育和諧發(fā)展的燦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