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
●薩特1947年說過,作家經(jīng)常受到可怕的誘惑,就是對世界不承擔責任的誘惑。
但是,有些中國作家,甚至很大部分的作家,卻與此相反,承擔了過多的社會義務,而不能自拔。
結果,作品無法避免了沉重,而削弱了文學。
●誤導,是所有成名藝術家愛犯的一個毛病。
Keey G——一位薩克斯風笛演奏家,他對這種樂器的愛好者說,只有不停地練習,你才能成功。
如果這個人沒有一點靈氣,苦練的最大結果,也僅是一名匠人而已。
●莎士比亞在十四行詩里嘆日:“眼見天才注定做叫花子,無聊的草包打扮得衣冠楚楚,純潔的信義不幸而被人背棄,金冠可恥地戴在行尸頭上?!?/p>
有時,歷史要是顛倒起來,你有什么辦法。
●莎士比亞時代,負責審查劇本的,是宮廷禮儀處的官員。指揮達芬奇在佛羅倫薩教堂穹頂作畫的,是一個穿著黑衣的僧侶,看來,外行領導內(nèi)行,自古亦然。
有時,歷史開起玩笑來,挺教人震驚的。
●人的欲望,是這個世界發(fā)生一切變故的原動力。
思潮和口號,常常是為了掩蓋欲望而出現(xiàn)的。
欲望到了瘋狂的地步,便不可遏制地惡性膨脹,即使想改惡從善,也無能為力,最后只能以毀滅告終。
《麥克白》所揭示的,正是這類人的性格悲劇。
●荷裔美國人房龍說:“從最廣博的意義講,寬容這個詞從來就好似一個奢侈品,購買它的人只會是智力發(fā)達的人——這些人從思想上說是擺脫了不夠開明的同伴們的狹隘偏見的人,看到整個人類具有廣闊多彩的前景。”
只許自己活,不允許別人以不同于他的方式生存,在作家這一行里,具有這種狹隘偏見的不夠開明的同伴,也是不乏見的,而且彌來愈甚。
[選自《凱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