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祥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解釋》一課,是屬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的一課,本課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活動,在處理這課關于“毛細現(xiàn)象”實驗時,我指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為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并能分析“毛細現(xiàn)象”,我端出了花了近一個月精心準備的實驗“成果”。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的這個實驗,你想提出哪些問題?你能做出哪些解釋?
生1:為什么布頂端的種子能發(fā)芽?
生2:為什么布“半腰”的種子都發(fā)芽了?布頂端的種子沒有全發(fā)芽?
生3:我認為布有縫隙,水能沿著縫隙向上“爬”,布頂端的種子吸足水分就發(fā)芽了。
生4:我認為水向上“爬”的時候,水分不是平均分布的,越靠近水面的地方水分越足,越往上水分越少,所以布“半腰”上的種子都發(fā)芽了,布頂端的種子沒有全部發(fā)芽。
師:這位同學解釋得真好,我的這個實驗就是利用水的“毛細現(xiàn)象”做成的,在剛才這位同學的解釋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他的一個什么觀點嗎?
生5:他的觀點是:水越往上“爬”,水分就越少。
師:那你們準備怎樣驗證這個觀點呢?
(學生自由討論)
生6:做實驗,觀察卷紙上不同地方的水分是不是同樣多。
師:很好,這個實驗放在課后去做。請你們做好記錄與分析,并試圖解釋實驗現(xiàn)象。
(下一節(jié)課)同學們紛紛匯報實驗情況,有的說水“爬”了10幾厘米,確實是水越往上“爬”,水分就越少。有的說水“爬”了20幾厘米,“爬”到一定程度就不“爬”了……
師:為什么水“爬”的高度不一樣,你們用的紙相同嗎?哪個地方不同?
生1:我用的紙粗些,“爬”了10幾厘米:他用的紙細些,“爬”了20幾厘米。說明縫隙大小不同,水“爬”的高度也不一樣。
師:是啊,我也做了這個實驗。因為重力的影響,所以,水越往上“爬”,水分就越少。不可能無限制地往上“爬”。夏天,我們把棉布的一端放進水里,另一端埋入花盆的土中,就是利用這個原理給花“自動”澆水,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是不是對“毛細現(xiàn)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呢?
《解釋》這課,通過我們的實驗創(chuàng)新,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解釋是從事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這些對于熱愛科學的學生來說,猶如找到了一把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
(作者單位:句容市后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