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據(jù)英國媒體報道,英國一個意志堅定的母親通過15年努力,終于使法律得以更改,將一個15年前殺死她女兒、后被判無罪的殺人犯送入了監(jiān)獄。而這個殺人犯也成為英國《雙重危險法令》更改后,第一個接受復審的人。1989年,時年28歲的男子比利·鄧洛普由于遭到前女友一個比薩餅送遞員朱莉·霍格的嫌棄,竟將她活活扼殺并奸尸。在受害人失蹤80天后,朱莉的母親才在房子廁所后面發(fā)現(xiàn)尸體。比利被懷疑為兇手,并兩次出庭受審,但因陪審團意見不一致,他最終于1991年被判無罪。后來,比利又因涉嫌襲擊另一個前女友而被判刑,在被監(jiān)禁期間,他承認了自己殺害朱莉的罪行。但是,由于“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規(guī)制,使得盡管比利認了罪,但他依舊無需接受法律的懲罰。朱莉的母親——退休護士安·明不懈地進行了長達15年的“抗議戰(zhàn)役”,強烈要求更改法令,懲治兇手。奇跡終于出現(xiàn)了?!?003年刑事司法法》在2005年被宣布施行。根據(jù)新法令,如果有力的新犯罪證據(jù)被找到,公訴方可以要求進行一次復審。就這樣,2006年9月11日,比利被定有罪。[1]
[案中法理]
作為英國普通法中的一個重要的司法原則,“禁止雙重危險”(prohibition against double jeopardy),是指任何人不得因同一行為受到兩次以上的刑事追訴。與大陸法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則一樣,這一原則也起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根據(jù)外國法律史學者的考察,該規(guī)則比較成熟的表述,始見于公元6世紀前半期查士丁尼的《學說匯篡》。該書把該規(guī)則表述為:“長官不應當允許同一個人因其一項本人已被判無罪的行為再次受到刑事指控”。
不過,一般認為,“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卻最早確立于英國普通法之中。但是,英國普通法究竟是何時正式確立該原則的,人們還難以給出確切的答案。多數(shù)英國法律史學者傾向于認為,12世紀英國國王亨利二世與大教主托馬斯·貝克特之間的那場著名的爭端及其后果,是“禁止雙重危險”在英國普通法中得以逐步確立的標志。據(jù)史料記載,亨-貝之爭源自1163年涉及僧侶德·布羅伊斯的一個案件。在這個案件中,布羅伊斯經(jīng)教會法庭審判,已被宣告無罪。但是,亨利二世仍然要求把布羅伊斯再送交他的法庭進行審判。但這一要求卻遭到坎特伯雷大主教貝克特的拒絕。1164年,亨利二世發(fā)布了一份在英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文書——《克拉倫登憲章》。該憲章第三條規(guī)定,凡被起訴犯有重罪的僧侶,應首先帶到國王的法庭進行答辯,并由法庭認定其僧侶身份。然后,再送交教會法庭進行審判。如果教會法庭判定被告人有罪,并給予恥辱性處罰,則不再到國王法庭接受審判。如給以訓誡,并逐出教會,被告人應再次被帶到國王的法庭,由后者依法對其判處刑罰。《克拉倫登憲章》的這項規(guī)定遭到了貝克特的強烈反對,并使亨利二世和貝克特的沖突達到了頂點。在與亨利二世的爭辯中,貝克特的主要論據(jù)是,國王的法庭給被告人以進一步的懲罰,這違背了“任何人不應因其同一項犯罪而被懲罰兩次”的箴言。亨-貝之爭的結(jié)果是,貝克特被迫流亡國外達六年之久,并在1170年返回英格蘭后不久,就被狂熱的國王隨從殺害于坎特伯雷。這一事件震動了整個基督教世界,教皇威脅要開除亨利二世的教籍,亨利二世被迫屈服,徒足至坎特伯雷,以此苦行表示贖罪。而且于1172年在與教皇使節(jié)的阿夫朗什高地會晤中屈服,宣布放棄《克拉倫登憲章》中那些帶有“侵犯性”的規(guī)定,包括犯重罪的僧侶不能由世俗法庭判決有罪,盡管他可能最先在世俗法庭被起訴。但是,在13世紀中期以前,教會法庭和國王的法庭對犯罪的僧侶進行雙重懲罰的做法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zhuǎn)。
在英國“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發(fā)展過程中,17世紀后半葉可謂是一個轉(zhuǎn)折點。正是在這一時期,法院通過判例重申或裁定,在案件已作出無罪判決后,起訴一方無權(quán)再尋求新的審判;在已作出有罪判決的案件中,如果案件屬于輕罪案件,則不得再開啟新的審判;如果案件已在其他司法管轄區(qū)進行過審判,在英格蘭則不得進行新的訴訟。在注意到17世紀后半葉英國普通法中禁止雙重危險規(guī)則非同尋常的發(fā)展時,費萊德蘭德曾寫道:“這也許部分是因為庫克勛爵的著作,部分是作為對本世紀上半葉非法現(xiàn)象的反應。”應該說,費萊德蘭德的評價是較為中肯的。這一原則確實深受庫克和布萊克斯東理論的影響。比如,是庫克在其《第二法學教程》中第一次系統(tǒng)地闡述了禁止雙重危險的道理[2]。尤其是布萊克斯東還在《英國法釋義》這部經(jīng)典名著中對該原則作出了深入的論證。按照布萊克斯東的觀點,“有關(在同一案件上)先前已經(jīng)開釋的抗辯,建立在英國普通法中的這一普遍法則的基礎上,那就是任何人都不得因為同一行為而受到兩次以上的生命危險?!?br/> 一般認為,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具有阻止這樣兩種情況出現(xiàn)的功能:一是對于同一犯罪,已經(jīng)生效無罪判決終結(jié)訴訟的,不得再啟動新的追訴程序和審判程序,以期對之作出有罪判決;二是對于已經(jīng)對之終審作出有罪判決的同一犯罪,不得通過提起新的追訴程序和審判程序?qū)υ瓕彵桓嫒俗鞒霾焕淖兏?,包括把輕罪改判為較重的犯罪,或把原量刑改判為較重的刑罰。正因為如此,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具有防止國家濫用追訴權(quán),從而保障公民的人權(quán)的制度功能。因為,如果沒有這一原則的限制,被告人就會身處尷尬境地,承受大量費用,經(jīng)受痛苦考驗,并將被迫生活在焦慮和不安全的狀態(tài)之中,而且那些本來無罪的被告人受到定罪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雖然英國沒有將免受雙重危險原則確立在憲法文件之中,但其上訴制度和非常救濟程序卻明顯地體現(xiàn)了這一原則的精神。根據(jù)英國傳統(tǒng)普通法,就無罪判決而言,一旦作出,立即生效,控訴一方不得上訴。盡管近幾十年來,這種制度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但對于治安法院就簡易罪案件所作的判決,只有被告人一方可以提起向刑事法院的上訴;對于治安法院所作的無罪判決,控方律師則無權(quán)向刑事法院提出上訴;對于刑事法院所作的無罪裁斷,控方律師無權(quán)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盡管對于法官在審判中適用法律上的錯誤,英國總檢察長有權(quán)將這一法律問題提交給上訴法院,從而要求后者就此問題發(fā)表意見,并作出一項對以后的起訴工作有益的裁定。但無論如何,上訴法院的意見和裁定對刑事法院原來所作的無罪判決的效力不會產(chǎn)生絲毫影響;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有罪判決,重新啟動審理程序的原則是必須對被追訴人有利。
應當說,在英國與“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有關的改革,比較有影響的最新動向是2002年7月由大法官、總檢察長和內(nèi)政大臣共同簽署了政府白皮書——《所有人的正義》。雖然,該白皮書并非法律文件,但卻對隨后英國的法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白皮書總的指導思想是加強對查明犯罪事實的關注,強化對犯罪的打擊和加強對被害人權(quán)利的保護。白皮書強調(diào):“我們將確保從犯罪發(fā)生那一刻起,一切都圍繞著準確追究犯罪、實現(xiàn)公正來進行。刑事訴訟程序應當被調(diào)整為朝著這樣的目標:查明案件的真實情況,盡可能及時地判決犯罪人有罪,并且把任何阻礙這個目標實現(xiàn)的機會減少到最小限度。”關于禁止雙重危險,白皮書主張應當允許例外,即在嚴重犯罪案件中,如果存在令人信服的新證據(jù),應當允許對案件重新審理,以使更多有罪的人受到定罪和懲罰。所謂嚴重犯罪案件,包括謀殺、非預謀殺人、強奸、和武裝搶劫等。
《2003年刑事司法法》在吸收白皮書內(nèi)涵的基礎上,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施加了一項實質(zhì)性例外。即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共有謀殺、非預謀殺人、強奸、販毒和武裝搶劫等29種犯罪可以提起重新審判。當然,這一新規(guī)則對適用再審的情形進行了嚴格限定。這些限定主要包括:(1)要對已經(jīng)被判無罪的人重開調(diào)查,必須存在不利于被宣告無罪的人的“新的并且令人信服的證據(jù)”;(2)必須經(jīng)檢察長的親自書面同意,并且還要通過社會公共利益的檢驗;(3)在進行再審之前,法庭必須就新證據(jù)達成一致意見;(4)對于任何無罪判決,要求無罪判決被撤銷的申請僅僅限于一次??梢?,盡管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已經(jīng)在英國開禁,但條件還是十分苛刻的。
鑒于“禁止雙重危險原則”這一問題在刑事訴訟中的極端重要性,也鑒于我國在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之后,已經(jīng)、正在并將繼續(xù)從英美法中汲取越來越多的制度設計和改革靈感,筆者幾乎是本能地對英國司法制度的這一變革動向給予了高度關注。盡管對于“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可能走向,英國理論界和實務界的爭論迄今尚未平息。甚至,就連我國學者對英國的這一變革,也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從這一動向中獲得某些對中國《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乃至司法改革的有益啟示:
首先,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在英國的開禁,有其本國的特殊背景條件。英國在其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以對抗制、陪審團和復雜的證據(jù)規(guī)則為基本內(nèi)容的司法制度。這些制度盡管存在很多的優(yōu)點,但也確實存在諸多的缺陷。一方面,它不能有效地防止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它也難以應對現(xiàn)代職業(yè)化的犯罪和社會治安的惡化。另外,由于北愛爾蘭的民族問題以及相關的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犯罪的問題,使得英國當下控制犯罪的任務顯得更為緊迫。事實上,包括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進行修正等在內(nèi)的英國近期諸項司法改革的宗旨就在于減少和控制犯罪,以建立一個更加安全的社會。
其次,雖然英國的立法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作出了一定的修正,然而,考慮到法律已經(jīng)采取各種措施來限制重審的數(shù)量,也考慮到英國長期以來有著強調(diào)程序公平和保護被追訴者權(quán)利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因此,這種修正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沖擊應當不至于太猛烈。雖然有不少人擔心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諸如DNA鑒定等新證據(jù)不斷涌現(xiàn),弱化“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效力,可能會導致大量再審案件的增加。但是,根據(jù)國家內(nèi)政部犯罪司的數(shù)據(jù),僅有35例謀殺案中被宣告無罪的被告人可能被提起再審。然而,地方公訴部門卻稱,目前尚無其他案件被列入再審考慮的范圍中。因此,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結(jié)論,英國的這一舉措,絕不意味著“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正在英國走向衰退甚至消亡。
再次,刑事訴訟立法和刑事司法直接涉及到多個相互沖突的價值目標,諸如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打擊犯罪和人權(quán)保護、保護被害人與保護證人、公正和效率,等等。任何一個國家進行刑事訴訟活動,都必須對這些相互沖突的價值進行權(quán)衡和取舍,并根據(jù)不同歷史時期的需要進行適時、適當?shù)恼{(diào)整。這也說明,制度設計作為價值選擇的產(chǎn)物帶有明顯的主觀性,既很難說有什么“好”與“壞”之分,也往往不存在“放之四?!钡暮饬繕藴省τ谥T如英美等再審制度不甚發(fā)達或者再審受到太多限制的國家而言,需要著力關注的或許是如何減少再審啟動方面的障礙,以使錯誤的生效裁判能夠得到及時的糾正的問題。而對于那些像中國一樣長期以來過于強調(diào)“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國家而言,如何防止再審程序啟動的隨意化,避免被告人受到多次重復的追訴,才是他們所面臨的主要課題。英國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所進行的修正,也充分說明,沒有絕對的、一成不變的“先例”和“規(guī)則”。否則,就難以符合公共政策的需要,也難以適應形勢的不斷發(fā)展。
最后,中國與英國處在不同的法治發(fā)展階段,在司法改革方面所面臨的任務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們絕不能因為英國限制了“禁止雙重危險”規(guī)則,就得出中國不需要引進這一原則的結(jié)論。英國從判例法傳統(tǒng)出發(fā),刑事司法基本上形成了以保護被告為核心的格局。受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的影響,英國也沒有完整、系統(tǒng)的刑事再審制度。而在中國,盡管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訴訟法在保障被告人的權(quán)利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總體上,現(xiàn)行的刑事訴訟法還是以控制犯罪為核心的。尤其表現(xiàn)在中國現(xiàn)行的刑事訴訟法由于長期以來受到實事求是和有錯必糾原則的深刻影響,整個一審、二審和再審制度的設計上,都極易導致重復追訴的發(fā)生。重復追訴的恣意化,既使得被告人所受的羈押期限隨著訴訟辦案期限的延長而相應地延長并使被告人在較長時間內(nèi)不得不處于未決羈押狀態(tài),也導致被告人的前途和命運始終處于不確定和待判定的狀態(tài)。
有鑒于此,盡管“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在英國已然開禁,但是,筆者仍然建議,在“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quán)”已經(jīng)寫入中國憲法這一大背景下,這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非常有必要吸收乃至直接確立“避免雙重危險”這一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止國家任意、無限地對一個國民發(fā)動追訴,也才能確保每一個公民能夠享有基本的法律安全。也正因為如此,作為大不列顛留給世界的法律文化遺產(chǎn),“禁止雙重危險”原則現(xiàn)在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上升為憲法的規(guī)定。截至上個世紀90年代初,至少就有50多個國家在憲法中對該原則進行了確認。與此同時,諸多國際公約也吸收了這一原則。如,1966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公民權(quán)利和政治權(quán)利國際公約》、1969年美洲國家組織通過的《美洲人權(quán)公約》、1984年歐洲理事會通過的《歐洲人權(quán)公約》,等等。
當然,中國在確立這一原則時,必須對這一原則在犯罪控制和保護被害人權(quán)利方面所存在的消極影響有清醒的認識。不過,我們完全可以在借鑒、吸收別國經(jīng)驗的基礎上,確立適當?shù)睦?,以平衡控制犯罪與保護人權(quán)這兩個時常相互沖突的利益。
參考文獻
[1]http://news.ohucom20060913n245308573shtml
[2]張 毅:《刑事訴訟中的禁止雙重危險規(guī)則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頁。
責任編輯:周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