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 潮
時間
將陳年的沙發(fā),拖到陳年的走廊里,陽光和茶是新鮮的。這種結(jié)構(gòu)會讓時間遺失得很快,尤其是手上添置一本陳舊的書。書里的事情也是陳年的,是關(guān)于明朝萬歷15年的一本陳年爛賬。我一天天坐在同一個方向,做同樣的事情,喝茶,翻書,曬太陽。重復(fù)演繹。這是2008年8天的事。
時間是最無助的東西,就像自己的身體,身體有病有傷的時候,才會注意到它的無助,它的重要,包括一年一年的老。
我在別處棲歇了幾年,回來后發(fā)現(xiàn),鄰家的那個整天尖叫的小女孩,也上小學(xué)了。她常常用困惑的眼神辨別我的來歷。時間只在女孩的表象發(fā)生了變化,她仍舊保持著原先的所有習(xí)慣,包括自言自語,包括尖叫。只要心里一不痛快,她就會讓嘴巴發(fā)出銳利的聲音,我安寧的時間一再被她的尖叫聲戳出一個個空洞。曾經(jīng)跟女孩的母親開玩笑說,你應(yīng)該讓你女兒去練聲樂,學(xué)花腔女高音。那段日子,我也剛好熱衷于聽歌劇,一個意大利女人的花腔在空蕩蕩的房子里游蕩,無依無靠。意大利女人一遍遍用富有穿透力的聲音唱:“愛情像一只小鳥,愛情像一只小鳥?!边@種聲音是能將時間一分為二的,或者把我隔閡出我的身體。我媽問我,這個女人依依呀呀的在唱什么呢?我說我也不知道。我媽說,不知道?她奇怪地看著我。我媽一天天看著我長成一米七六的個頭,她現(xiàn)在對于這個身體的存在是越來越糊涂了。我自己也糊涂,我的個頭長高了,卻離我少年時頭腦里的高度越來越遠(yuǎn)。
我媽隔些日子會來我的住地,好像我是一位需要被人看望的老人。大多數(shù)時間,我媽看到我的樣子都是安靜的,安靜地坐在那里。有一天我媽說,你小時候就經(jīng)常這樣,別的孩子在地上滾呀爬呀,你每天都是干干凈凈的坐在那里。我說,從我認(rèn)識你的那天起,你也一直是這個樣子。我媽笑了。她大概以為我在說好聽的。我們骨子里都沒有變,只是時間一天天從我們身體里走過,時間走得很遠(yuǎn)了,依然會回頭來看望我們,看我們的結(jié)局。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萬歷年間的大臣和將軍,他們的結(jié)局,也是“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黃仁宇先生的話)。萬歷皇帝朱翊鈞不滿10歲就登基了,到萬歷15年,他才25歲,已然蒼老,他很早開放,也很早謝落。海瑞和戚繼光,就死于萬歷15年,更多的人在這一年間驟然蒼老。時間可能是一把刀子,當(dāng)它的某一刀切中你的要害時,你便倏然老去。
在這樣一幢巨大的房子里,只有我一個人住著,我可以赤身裸體地在每一天里進(jìn)進(jìn)出出。每一天的旅程差不多是一樣的,有時我刻意想改變一下,結(jié)果還是原樣。萬歷皇帝重復(fù)的還不是他自己?否則他不會老得這么快,也不會等到張居正死后才跟他去算賬。萬歷皇帝的時間不屬于他本人,我懷疑,他有沒有可能一個人靜靜地曬會兒太陽,喝一壺茶,或者來一點純個人的喊叫之類的渲泄。一個人,每天守著他的一座宮殿,時間一天天綁著他,勒著他,所有的“萬歲”祝福幾乎成了一種詛咒。
我把我的房子也看作一座宮殿,我在自己的宮殿里什么事都可以做,也可以什么事都不做。行為的自由度上,我跟鄰家的小女孩有點接近。起初,附近幾戶人家都以為小女孩會是個啞巴,她長到3歲時還不說話,只會啊啊地叫?,F(xiàn)在好了,她會說了,而且很能說。跟我熟了以后,她放學(xué)后經(jīng)常在我的后窗前喊我,跟我說幾句話,在那塊空地上唱一些她自己即興創(chuàng)作的歌曲,伴著尖細(xì)的叫嚷,那種聲腔還是讓我想起了意大利女人的聲腔;或者跳舞,也是即興的;或者在地上畫一些比畢加索更抽象的畫,給我看。有時我沒有空去理會她,她就顧自在那里自言自語,說一些誰也聽不明白的話。最常見的,還是她的尖叫,高興和不高興時,都要尖叫,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她心里暢快。
最深的印象,是蟬的尖叫;蟬尖叫著,它心里就涼快一些。
天氣還是涼得嚇人。我易胃寒,坐在電腦前需要穿厚一點的衣服,讓胃保持暖和,尤其是在飯后;下午如果坐在陽光下,又覺得身上的衣服厚了點。身體的溫度由此顯得很難把握。一天里,我的身體內(nèi)部通常想嘗試好幾個季節(jié),而且大多如愿以償。冷的,熱的,難受的,不太難受的,等等。在茶和咖啡的澆灌下,身體的頂部通常會蠢蠢欲動,想開放一些東西出來,體內(nèi)也有類似枝葉簌簌的聲音,就像門前那一株桔樹。門前除了那株桔樹,還有一株櫻桃樹和一株棗樹。它們都是在我十六歲那年種下的。它們一年年開花,結(jié)果,還是當(dāng)初的名稱;我一年年奔走,喘息,名稱已經(jīng)換了很多種了,成了一件商品,跟別的人事交易著。十多年過去了,樹正年輕著,一幢房子就老了。一個人的老去,不用這么久。
在走廊的樹陰下喝茶,心思容易開小差,如若是回頭去看過去了的大段大段的時間,心里就會落實下來一塊磐石,或者被尖銳的東西扎上一下,然后整個人長時間地骨折在沙發(fā)上。這樣的時候很多,為某件事,某個人,某句話。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沒人為之寫信的上校》中說,上校花了75年才覺得自己變得純凈和不可戰(zhàn)勝了。這是一句讓人頭疼不已的話。75年!
身體
院子的門是為郵遞員開著的,如果不需要我簽名,郵遞員不會喊我,直接將信件報紙塞進(jìn)門口的簡易郵盒。極大多數(shù)時候我不需要開門,也不會出門。書房里,最響亮的聲音是敲擊鍵盤時的聲音,除此之外的大部分時間,只有電腦主機(jī)運(yùn)作時風(fēng)扇發(fā)出的聲波,以及墻上的電子鐘全天候的滴水聲,水漏到后半夜,我就開始變得焦慮起來。我浸泡在時間的水域里,還是干渴,即便我不斷地喝水。這是一段相當(dāng)漫長的行程。
最近老想起以前單位里的一池睡蓮。睡蓮像我一樣在上午八九點鐘醒來,它們安靜的行為就是浮在池面上,也浮在某個人的記憶里。大部分時間,我會像睡蓮一樣浮在居室里,株守于一段沒有航標(biāo),沒有明確線路的無垠海面。奈保爾在《河灣》中說:“每天的旅程就像是一大成就,有了這成就,想回頭就越來越難?!边@種印象是直搗心窩的。我一直以來有著這種強(qiáng)烈體會,但我不是作家,不擅表達(dá)。以前我也有過這方面的說法,我說:“每天的旅程,推動著日子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無序的應(yīng)對,或者是一地碎片。晚上持續(xù)的不想睡,只想留在這一天?!庇《鹊腍imar就是因為讀到這段話聯(lián)系了我,然后開始互通電子郵件。Himar的漢語很蹩腳,他動用了兩種翻譯軟件,以及一位中國朋友的幫助,也不能完全弄清楚我上面那句話。Himar認(rèn)為翻譯不清楚的話大概是有趣的,就來問我。用英語的話,我也解釋不清楚,幸好后來我讀到了奈保爾的那句話,就這樣跟他解釋:兩者都在說每天身體內(nèi)部的旅程,奈保爾是專業(yè)的說,在說內(nèi)部;我是業(yè)余的說,只會說表象。這是作家與非作家的差別。
Himar是一位熱愛走路的印度作家,他的旅程已經(jīng)延伸到亞洲歐洲的許多地方,并且在歐洲取得了博士學(xué)位。給我寫信時,他在上海。我跟他談到過印度電影,以及一位叫阿倫德哈蒂·羅易的印度女人寫的一本書,那本書獲得了一九九七年英國布克小說獎;我當(dāng)時正在讀的一本書的作者,也是一位叫奈保爾的英籍印度后裔。Himar跟我說得最多的是上海,他在信中這樣描述:“ShangHai is awfully crowded, noisy, dirty, selfish and rude. Only money and sex rules ShangHai!”這樣說一座城市比較殘酷,在他眼里,上海是一片海域,混亂的海域。當(dāng)一個人被實景和畫面感俘虜以后,很有可能失去想象。我至今沒有去過上海,也就沒有辦法去品評它。
因為身份和語言之類的局限,我不可能去本土以外的很多地方。對于一些出類拔萃的地名,我更愿意去想象它們,例如伊斯特伍德鎮(zhèn)、萊茵河、瓦爾登湖、杰弗生鎮(zhèn)、布拉格市……以及眾多地圖上不存在的地名。我沒有能力爭取自己想要的身體的旅程,只能換一種方式。也曾經(jīng)去過本土一些著名的地方,每到一處,觀者如市,回來后,感覺跟沒去過一樣;許多地方?jīng)]有去過,反而親切如故。旅游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場眼睛的盛宴,眼睛飽足了,便剝削走了其他身體器官的一些覺悟。勞倫斯的故鄉(xiāng)小鎮(zhèn)伊斯特伍德,有著風(fēng)光旖旎的海格斯農(nóng)場、煙波浩淼的莫格林水庫、墨綠如染的安斯里山林,它們的影像無數(shù)次在我面前播放過,每次有著不同的新鮮感。
我二十多歲時買過兩張地圖,一張是中國的,一張是世界的,我時常在地圖上面旅行,傾刻之間橫跨歐亞大陸,指紋遍及世界各地,意大利“靴子”、冰島“軍艦”就是在那時發(fā)現(xiàn)的。兩張地圖在我的宿舍里掛了好幾年。地名很容易沖撞我的頭顱,以至我不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想到某人某事,必然會跟出一個或多個與之相關(guān)的地名,接著整個人的注意力就像一團(tuán)缺水的面粉,向四處松散。喝哥倫比亞咖啡時,我的注意力會旅行到那里的很多地方,比如著名的黃金博物館和寶石市場,那里盛產(chǎn)祖母綠。哥倫比亞還有一處建筑也很出名,錫帕基拉市的鹽教堂。那里的一切都是鹽構(gòu)成的,包括墻、頂、柱子、神龕、雕塑,是一處宏大的地下鹽建筑。我跟美國一位網(wǎng)友在MSN上聊天時,曾聊到這處建筑,網(wǎng)友去過鹽教堂,我沒去過,但我談得比他要詳盡,要得意。我想象,那里的氣息一定純凈又濕潤,像深邃夜幕的森林里,帶夜露的氣息。
Himar多次說想來杭州看我,我告訴他,我們沒有辦法面對面地溝通,他的漢語能力和我的英語一樣的稚嫩,只能借助翻譯軟件和詞典保持聯(lián)系,另外,我也不喜歡見人。見人是另一件讓我恐懼的事,我只是我自己,沒有可能去適應(yīng)各種各樣的人,人與人之間也不可能存在真正的溝通。這種格局是上帝造人時就定下了的,上帝只讓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的秘密,也因此會罪罰那些發(fā)現(xiàn)人類的秘密并將之公布出來的人,提前結(jié)束他們在人間的旅程。我猜想,秘密本身是簡單的,一旦秘密透露出來并集中起來的話,那種局面恐怕是上帝所控制不了的。Himar與我不同,他偏好腳步的行走,大多數(shù)時候游履在外,熱衷于交往各色人等。他是在歐洲文化的餐桌上發(fā)育起來的,是歐洲文化的養(yǎng)子。他也會跟我提到一些印度的曼妙事物(主要是文化方面),更多的是對那里生存環(huán)境的不滿和痛恨,語多冒瀆。我猜他是不想回印度了,拒絕了物質(zhì)意義上的故鄉(xiāng)──就像逃離故鄉(xiāng)小鎮(zhèn),浪跡天涯的勞倫斯。勞倫斯是回不去了,他曾經(jīng)在文章中說,他“既感到歸鄉(xiāng)的迫切,又感到十足的厭惡”,他的身體行程太遠(yuǎn)了,只在臨死前給朋友的信中鄭重說:“那是我心靈的故鄉(xiāng)?!边@是一句很容易忘文生義的話,被狹窄地解讀。原因是,人人都會像模像樣的談心靈。勞倫斯是在身體的行程中,找回了心的皈依。法國十九世紀(jì)一個叫蘭波的詩人,他將這種類同的身心行程叫做“生活在別處”。蘭波說到了狀態(tài),沒有說結(jié)論。身心的結(jié)論只能每個人自己說了算。身和心,永遠(yuǎn)不可能調(diào)停在同一水平線上,心總比身體走得快,走得遠(yuǎn)。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首先重視身體的行程,為身體安家落戶,為身體奔波,并且為之付出一生。身體老了走不動了,心依然會奔跑會飛翔,心就無處安生,身體的所有行程也就顯得有點冤,到頭來像一場空。人們談到的心靈,實際上只是感覺。林黛玉說“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也是感覺,她的故鄉(xiāng)在蘇州,她在賈府的所有日子,都在找身體的歸依感覺。白居易說“我生本無鄉(xiāng),心安是歸處”,也是身在官場掙扎著生發(fā)出來的內(nèi)心感覺。心是最奢侈最張揚(yáng)的器官,總是不滿足,它所屬的身體如果固定在某一處,對它來說無疑是牢籠,它的所有感覺也就被局限著,很難穿越出去。我們通常所說的“眼光”,大概就是被身體的行程局限著的。
我已經(jīng)差不多半年沒有Himar的消息了,不知他的腳踩在哪一片塵土上,心旅寄在誰的故鄉(xiāng)。沒有一種旅程會完美地等著他,無論去哪里,在哪里。Himar去的地方越多,精神起落也越大,感悟也越重。我同情他為自己的內(nèi)心所經(jīng)營的身體行程,起碼我沒有這種能力,或者說不具備相應(yīng)的條件。
看法
睡蓮在午后開放,傍晚閉合。睡蓮閉合的時候,是我身體打開最盛的時候。只要黑夜鋪天蓋地涌漫,我就浮上來了,開始所謂的勞動。臺燈的一小撮光亮,比鐮刀強(qiáng)不了多少,但它多少能照亮一些收割,閱讀,打字,發(fā)呆,抽煙,看電影,喝咖啡。我區(qū)分不出這些事物是生產(chǎn)資料還是生產(chǎn)力,它們常常是混雜在一起進(jìn)行,像枕頭上的旅行那樣關(guān)系混亂。
一個自由散漫慣了的人,很難集中心力做一件事,日子難免混亂。有一次吃玉米時,覺得每一個日子就如玉米粒那樣,是健壯的,它們之間關(guān)系緊密;而我的日子是混和的,綢繆成一堆,像玉米糊。所有的日子到我這里一游,懷抱著新鮮的愿望而來,結(jié)果是厭倦地離我而去。它們肯定厭倦我為它們安排的散漫而無趣的旅程,每天如此的枯燥乏味。我很同情它們,就像同情我自己。日子并不寬容我,每時每刻都有可能讓我感覺到它們的厭倦、煩躁和動蕩不安,它們厭倦我深更半夜還讓它們醒著,厭倦我無序的日程安排,等等。我從來沒有為此生氣,生氣發(fā)火是沒有用的,只會破壞自身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
曾經(jīng)擔(dān)心這個問題,一個長期株守家園的人,他的腿腳會不會因此而提前功能老化呢?這個問題讓我不安,也因此開始每天在房間里活動身子,虛擬田徑項目。最近又在報紙上讀到這樣一種看法,大聲喊叫有利腦部的血液供應(yīng),能激勵語言中樞。而我,不要說喊叫,連話也越來越少說了,沉緬于不出門的日子,也就失去了說話的動力和時機(jī)。我又開始擔(dān)心長時間不說話的后果。我這個年齡,不可能像鄰家小女孩那樣隨意地尖叫、自言自語,那是不符合別人看法的,會被認(rèn)為不正常。
類似的問題,使我每天的旅程更加動蕩不安。相比之下,我周圍的大多數(shù)人,過著井然有序的日子,穿著干凈、體面,延續(xù)著世世代代的腳印。那是一種幸福。這樣的旅程,就像是有組織有紀(jì)律的集體對人世間的一次參觀訪問。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捶◤膩砭褪遣豢煽康模袼忝壬鷮τ谀硞€人的一生的憑空測量??捶?,又是頑固的,花費(fèi)幾個世紀(jì)的漫長旅程來改變某個看法,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許多事情在被公眾確認(rèn)下來以前,是混亂的,不干凈的,像某些陰暗偏遠(yuǎn)的長期無人理睬的土地。云南的元陽有許多這樣的土地,它們在明朝以前的漫長世紀(jì)里,是丑陋的,被農(nóng)家排斥的,形狀、質(zhì)地之類不是居民眼里的正常土地,是被歧視的。十四世紀(jì)時,哈尼人開始正確面對這些土地,不僅將它們整治成為可耕作的土地,同時也使之成為中國最美的風(fēng)景之一。這些土地,現(xiàn)在稱之為“元陽梯田”。
我想我體內(nèi)肯定有許多地方?jīng)]有被開墾出來,它們被我無意識地荒廢著,這種自我局限,也包括身體和內(nèi)心的混亂旅程。一些事情總是沒法消解掉,它們在我的四周小憩,等我不小心碰到它們時,就醒過來了,醒得很徹底,然后嗷嗷待哺。時間就此開始紊亂,或者模糊。人活在世上,活在一大堆人中間,要想弄清楚人的本來面目是很難的,緣于身在此山。我們可以客觀認(rèn)識到人身體上的一個細(xì)胞、一條射線,卻不能客觀認(rèn)識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東西。如果我像小女孩那樣隨意大喊大叫的話,就會被送進(jìn)精神病院,“某某人瘋了”的看法就此確定下來,不再更改。
我在深夜的房間里開放著時,那副神態(tài)就像午夜站在街頭的,衣著艷麗表情冷傲的妓女──這是裝出來的樣子。不裝的話,誰知道你是干這行的呢?人不裝的話,會是個什么樣子?會有人樣嗎?萬歷皇帝朱翊鈞也在裝,他不裝的話就不像是個皇帝。他原本是個自我的人,生性好靜,只是生在帝王家,貴為天子,就失去了自我,也就老得飛快。朱翊鈞坐享表面光滑的生活,像消極,像逃避,像放棄。這是別人的看法,他自己怎么想沒人知道。《萬歷十五年》提供了一種可能,這本書相對側(cè)重于一個人(而不是皇帝)來寫朱翊鈞及其所涉人事。不管如何,朱翊鈞后來還是裝不下去了,否則依照他的生性,結(jié)果很有可能像某些個同行那樣,去煤山上吊,上寺廟出家。萬歷十五年是混亂的一年,南北旱澇,河南地震,北京水災(zāi),鄖陽兵變……最主要的是“看法”上的混亂和不清不白。
看法和信仰有關(guān),它們的關(guān)系差不多是父子關(guān)系。信仰是父,看法是子?,F(xiàn)世的看法大多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或者親近于自己的利益,不太可能射正客觀的靶子,它們被錯誤地、漏洞百出地編進(jìn)歷史,影響后人。歷史通常由統(tǒng)治階級來編撰,并非完全的人類社會生存的歷史,這是另外一個錯誤。
也許所有的旅程,都是因為錯誤才得以延續(xù)。
陌生事物
一棵樹,兩種光
兩種光是時光和燈光。
深夜里,他幻覺自己是一棵樹,被兩種光養(yǎng)育著,枝節(jié)錯綜,光影斑雜。樹,恩承著兩種光的光合作用,體現(xiàn)在一種叫想象的神奇事物上,呼吸也是為這種事物提供的。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事物可以供養(yǎng)和滿足這樣一棵樹。一棵樹跟一個人的成長和夢想是相仿的。作為一棵植物的樹,除了頂冠的伸展,還有更為重要的底部的伸展。人只存在頂部的伸展,沒有根,人就此呈現(xiàn)的是一種動蕩的生活方式,他們更需要關(guān)懷。
他,是一棵長勢平平的樹,身顯羸弱,空懷汗漫。只有到深夜,他才會覺察到他心里的動蕩和人事本質(zhì)的端倪,如此盛大。深夜太靜了,天空下只剩下他一個人。這時候他才覺得自己是一棵樹,被固定在一把椅子上。長時間的固定,像落下了根。有根的感覺比游走的感覺要踏實,這是肯定的。東方佛教說的“凡根清凈”主要是指精神欲望方面的根,表現(xiàn)形式就是打坐參悟,把身體固定在某地。他不是佛教徒,但他相信佛的精神光芒的存在。他把自己固定在深夜里時,可以透過時光看到所有他想看到的東西。這是人的光芒。這種光芒容易在深夜是放射,成為一天中最明亮的時光,可以看清白天看不清的事物。
深夜長時間固定下來,他身內(nèi)的某些部位就會熠熠生輝,升騰著。他做夢時老是夢見離開地面,渙散,或者飛翔,遠(yuǎn)離塵世,接近自己。夢里,時光也渙散著。夢以外的時光是從容的。時光的從容,很大程度是一種假象,這種假象,被人類稱作“人生如夢”。
時光是什么?它會不會像衛(wèi)星帶回來的宇宙圖片,看上去是一團(tuán)被不規(guī)則攪動過的稀面,攪過的螺旋痕跡都在?這種不明就里的局面,使他長期困惑,而他更愿意把夢中的飛翔看作是一種精神上的探索。做飛翔夢的人很多,尤其是他們的一生還沒有固定下來的時候。十九世紀(jì)五十年代,美國米蘭市一位小名叫湯姆的男孩,也夢想飛翔,他發(fā)現(xiàn)有一種藥粉會分解成氣體,就竭力動員他的小伙伴喝下大劑量這種藥粉,期待著藥粉在小伙伴的身上產(chǎn)生足夠的氣體,將他送上天空。結(jié)果小伙伴沒有送上天空,而是送進(jìn)了醫(yī)院,差點沒命。這個夢想飛翔的男孩后來愛上了深夜的時光,他甚至討厭睡眠。他說,睡眠是對工作的最大妨礙。在此之前,他發(fā)明了一種叫電燈的物件,用一盞電燈照亮了整個地球?,F(xiàn)在的所有燈光,都是當(dāng)年那個米蘭市小男孩發(fā)現(xiàn)的光芒,他姓愛迪生。
坐在燈光下,比純棉布料更舒適,就如此刻,舒適得要念叨它,在心里朗誦。這種念叨,很容易提煉成詩歌,或者祈禱,它們都是人類內(nèi)心的光亮。
他看不到自己的光芒,但能在深夜里看到屬于他的那棵樹。這是一棵理想樹,一棵神奇樹,也是可悲的樹。它的神奇只屬于他一個人,或者僅僅和他的遠(yuǎn)方摯友分享其中的一部分,它的可悲屬于全人類。樹,開放和凋謝從不分時效,起落于瞬間,也可能橫貫整個長夜。開放或凋謝對他來說都是折磨,它們盛大,密集,快速,驚奇……在個體的磁場中包羅了生命的全程枝節(jié)。如果可以記錄下其中的一小部分,他內(nèi)心就會自足一些,這種情況并非每晚出現(xiàn),有時這棵樹一閃一暗,顯得電力不足,接著是一再的疏離或斷裂,難受得要命。他想,威廉·吉爾伯特在磁性和磁力的發(fā)現(xiàn)中,一定吃盡了這種苦頭。有時,很長的日月里,他會懷疑那種類似電的能力的存在,以及它本質(zhì)的意義。
他大腦里也有一棵樹,人類稱之為神經(jīng)元。大腦里的一兆個神經(jīng)元,它們各自伸展,分枝,叉椏之間又各各相連。如果將大腦的組成單位放大的話,那景狀比作為植物的樹還要繁茂,尤其是像他在深夜里這段時光。神經(jīng)元的連接處會釋放出微量的化學(xué)物質(zhì),這些化學(xué)傳導(dǎo)物質(zhì)時時刻刻影響著他的思維,他的時光。在他看來,塵世的時光是一場未知世界的并不一定完美的旅程,時光堅不可摧,它一直守在那里等待勇氣和信諾。
在時光面前,他敬仰一些著名的前人,比如中國的司馬遷;比如法國的尤瑟納爾,前者治理時光,后者雕塑時光。時光是一匹野馬,無人馴養(yǎng),有些人卻可以客觀地記錄野馬經(jīng)過的痕跡,讓后人知道它奔放和踏經(jīng)的大致情況,盡管他們永遠(yuǎn)不可能駕馭。司馬遷出生于大禹治水起始之地,治的是時光之水,受宮刑,書《史記》,在一生最黑暗的時光里散發(fā)出歷史長河的光亮。
他懷疑是時光在放牧他,放牧所有人。白天被放牧,夜里用來感懷。在隧人鉆木取火之前,愛迪生發(fā)明燈光之后,夜一直是留給人類的安慰。夜的燈火,成了時光的懷念者和追隨者。熱愛深夜的人,更是視之拱璧,對每天臨將告別時的留戀,已然成癖。寒夜里,他常常會感覺到頭頂在導(dǎo)熱,在發(fā)光。用科學(xué)的說法,就是他的神經(jīng)元在運(yùn)動,在傳遞,神經(jīng)元的連接處不斷地產(chǎn)生著電流,并以每小時四百公里的速度通過,那些電力加起來的話,差不多可以點亮一個燈泡。人類使用電燈只有一百多年,兩千三百多年前的古希臘人亞里斯多德卻早早說了——人的大腦能調(diào)節(jié)體溫。這是人類大腦里那棵樹的驚奇,還是時光的驚奇?
深夜里,燈光下,時光溫順得像一只貓,無聲穿行在身體周圍。他想起時光時,大多已接近天亮;他想起時光時,大腦里那棵樹就開始萎縮起來,如同被所羅門王罰囚在瓶子里的魔鬼,化作一股清煙重新回到他的瓶子里。他起身,關(guān)燈,上床,此后的時光不再具有一個人的屬性,成了夢的消息。
文字
每天起床那一刻,他對自己有陌生感和新鮮感。這兩種感覺飽滿得像要開放,但它們很短暫。等他做好飯菜,灌好開水,在廚房忙碌一陣后,它們已經(jīng)不辭而別,只剩下一種身體上的慣性的困苦,類似囚禁的感覺。然后,他開始他的囚禁的文字時間──閱讀文字,或書寫文字。
他給自己很多坐下來的理由。理由們閃閃發(fā)光,也像金屬的冰冷,光亮絲絲入扣,勾勒出他身上的所有部分,天使的部分,人的部分,以及撒旦的部分。也許,發(fā)光的不光是那些理由,還有那只用來裝水的要命的杯子,它每天都在勤勞地澆灌一個身軀;還有那把長長的金屬匙子,它用來攪拌咖啡和他。
他寫字時,很費(fèi)力,像一個鐵匠的打造,或者被一位強(qiáng)壯的鐵匠打造。
熔化。凝固。淬火。退火。
費(fèi)力時,他會不由自主會閉上眼睛。閉著眼睛是無邊。
對了,普呂多姆說:“闔上的眼睛仍在眺望?!比?,好像不夠。
他閉上眼睛時,真的是無邊。這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是困苦,是精神上的慣性的困苦。他所有困苦跟文字有關(guān)。困,是文字;苦也是文字。北宋時的梅詢也一直為文字困苦,官做得越大,困苦也越多。梅詢?nèi)魏擦謱W(xué)士時,每天要不斷草擬詔書,常常弄得心神疲憊。某一天,待擬的文字一大堆,梅詢握筆苦思,邊思邊往外走,走到臺階上,看到一位年老的士兵躺在臺階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樣子很舒適。梅詢感慨著自嘆說:“舒服??!”他上去問老兵:“你認(rèn)識字嗎?”老兵說:“不認(rèn)識字?!泵吩冋f:“那就更快活了?!?/p>
梅詢寫的無計其數(shù)的詔書,一件也沒有流傳下來,這則趣嘲文字的故事卻存活千年了。也許文字并不單單傾向于費(fèi)力的思想。
文字不會回憶。文字做過什么?什么都沒做,但它們都看到了,像靈祇應(yīng)夢那樣一遍遍重現(xiàn)、組合。有些人記下來,有些人不記;不管如何,整體的差異很小,差異的那部分是靈祇給的,給了很小很小的記下來的那部分人。文字也不會喊叫或哭泣之類,但它們一直在傾情扮演類似的角色。比起文字,人更麻木一些──這成了小部分人信仰它的理由,如同上帝在與不在并不影響教徒的信仰。
在文字面前他很難做到像別人那樣清醒和樂觀,清醒地表達(dá),和形式上的貌似簡潔。樂觀的醒著,意味著平淡的睡眠;或者,樂觀的醒著,并非完全的清醒。梭羅說:“我還沒有遇到過一個非常清醒的人,要是見到他,我怎敢凝視他呢?”有些人,只能凝視他們的文字。清醒的文字煙火飛舞,又轉(zhuǎn)眼消褪;困惑的文字卻種在那里了,長盛不衰。這是一種體面的世上經(jīng)歷。
文字是最原始的事物之一,它的個體是機(jī)械的,固形的,組合它們成了一些人的工作,熔鑄它們成了更少一些人的畢生工作,像煅打,像灌養(yǎng),像呼吸。文字的暴露,是因為無路可走,它們被眾多外來的因素(主要是人的因素)統(tǒng)一著,同化著。它們使用出來的效果都差不多,像是同一個人在使用。安逸和艱難;幸福和苦難,它們呈現(xiàn)得千篇一律。文字已經(jīng)沒有了尊嚴(yán)。
女媧甩泥為人時,為了讓人的產(chǎn)生過程自動化,她動用了神的力量;現(xiàn)代人類生活中的自動化是機(jī)械和電子的力量。他記得巴金先生在《寒夜》中,寫人的動作時常用“機(jī)械”兩字。他十四歲讀這本書,現(xiàn)在第一印象就是這兩個字。他敢肯定,人的一生大多可以被叫做“機(jī)械的一生”。身體的工作是機(jī)械的,一生的工作也是機(jī)械的,按部就班,這個前景他自己也覺得不可理喻。唯一不機(jī)械的是腦,如果腦子里的東西都像程序似的編排好了,自動化了,那么一生的流程就真成了機(jī)械的運(yùn)作,最多是比拼,爭取出眾。
芬蘭人有個一年一度的砍木頭比賽,報名的人很多,到最后決賽時電視臺會直播。這個比拼,斧、力和技的因素各占三分之一,決賽選手大多幾斧就將粗實的木頭砍斷。如果用電鋸的話,就沒有意義了,因為芬蘭人要表現(xiàn)的是古老職業(yè)的尊嚴(yán),像一種祭祀儀式。寫字也是儀式,是對文字的祭祀。寫文字的筆對于極大多數(shù)世人來說也是工具,它和斧頭都需要不斷的磨礪,以最閃光的方式針對它的對象。
世上的各行技術(shù)總有工具的局限。他的祖父生活在農(nóng)具時代,用鋤頭挖掘了一生。他父親也握鋤多年。他沒有握過一天鋤頭,他握著的一直是筆(包括類物),筆在他那里已經(jīng)不是工具了,他把書寫的筆看作是他身體里最后生成的器官,這個器官還在生長,一筆一筆,如此緩慢。
消滅一個人需要多久
有個人,他已經(jīng)死了。我的心里有一座紀(jì)念館,它是用記憶──這種世上最耐磨的材料建成的。紀(jì)念館里陳列著所有跟他有關(guān)的事物,包括情感的蛛絲、靈魂的軟甲、個性的薊草……我甚至收藏著他的愛情。時間越久,紀(jì)念館的物品就挖掘和收藏得越豐富,它們擁滿了所有的房間,還是擠不下。事實上,我在建設(shè)這座紀(jì)念館的前后時間里,一直在用文字的方式追憶著他的過去,哪怕是他身上落下的一根毛發(fā)(他說那是他的羽毛)。
他死的時候,很年輕,比他喜歡的阿爾蒂爾·蘭波、狄蘭·托馬斯還年輕。他沒有留下遺言,因為他的死,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滅亡,一種不知不覺的消失。要說清他的死因,還得從我身上說起,還有時間。
時間是邪惡的起源,時間是另外一個兇手,是最高級的殺手,不留破綻。它只保留權(quán)貴們生活過的痕跡。它一啟動就停不下來,一刀刀刻在人的肌膚上。我很久沒使用手表之類隨身攜帶的計時工具了。現(xiàn)在,如果和一個無趣的人說話,我常常會關(guān)注自己的手腕──以前戴手表的地方。只看自己手腕上肌膚的刻度,看那里的刻度一寸一寸的老去。看手腕時,偶爾會想到無花果,想到無花果猜不透的身世、青春期,和它身上的時間。
小時候常玩一種游戲,就是在陽光下踩別人的影子,別人也踩我的影子,相互追逐,踩得愉快而無間。踩熟人的,踩生人的,踩大人的,踩小孩的,惟一踩不到的是神靈的影子。長大后,我們中的很多人還是習(xí)慣踩別人的影子,但效果不一樣了,相互踩得很痛。愉快的感覺很模糊,說不清具體的方位;痛苦的感覺很獨(dú)立,很正確。我牙痛的時候,連痛的。是第幾顆牙都一清二楚,更何況心痛的感覺。痛苦,是邪惡留下的子孫,它們武功高強(qiáng),它們繁殖很快。
我和他,小時候形影不離,有時他是我的影子,有時我是他的影子。影子躲藏在我們腳下的時候,是正午──像一種讖兆?,F(xiàn)在,我正午的身軀里,跳動的是一種上午的心律,血管里流淌著的是黃昏的記憶。記憶中我們的童年不分彼此,甚至還不知道區(qū)分彼此。那個年齡的愉快和痛苦是自由生長的,后來,他的手腕上長出了淡淡的茸毛,還有腿部、唇上、腋下……它們是他的羽毛。那些外人幾乎從沒留意過的淡淡的羽毛,對他來說似乎是一種精神牒度,或者是夢想。他常常在洗澡時對著它們發(fā)呆。他變得不愛說話了,無名地憂傷,難受。他有話只跟我說,大多是帶問號的話。
我成了他最隱秘的朋友。他常常把我寫進(jìn)日記,帶進(jìn)夢里。
他喜歡上了做夢。
天快亮?xí)r,一只鳥飛進(jìn)我的夢里,說,告訴我,你的敵人是誰?
那時候,我正在一塊遼闊的原野上奔跑。我仰面望了一眼那只鳥,說,我沒有敵人。我的敵人已經(jīng)被我消滅了。
那只鳥笑了,它噦噦地飛出去,沒多久又飛了回來,跟我說,老兄,你的頭發(fā)亂了。
我還沒有弄明白它說的意思,它再一次飛遠(yuǎn)了。我沒有工夫理會,繼續(xù)奔跑,我一心一意享受著這次難得的沒有阻擋的自由越野長跑,沒有競爭對手,沒有敵人。夢醒來時,我渾身的筋骨很舒展,很開放,大概是由于我舒展地奔跑了很長的路途。我往自己的腦袋下加墊了一個膨松的枕頭,想讓那種舒服的感覺變成立方。說實話,那時我的腦袋已經(jīng)不怎么舒服了,腦袋開始想念那只夢中鳥,想念鳥說的兩句話。
靈祇應(yīng)夢。我開始重視那只鳥,首先是它的樣子,我記不清它的外表了,只記得它有一身漂亮的羽毛,鳴叫響亮,它沖我說話時,是一張人的面孔,有點像傳說中的人面鳥身的靈物,或者是狀如雞、鳴似鳳的重明鳥。要弄清楚這樣一只鳥的來龍去脈,好像已不重要,它只是一個象征,重要的是我又懷念起那個死去的人。我長時間地擦拭他留給我的清晰的印象,越擦越亮。他一直在我的身體里,在那個紀(jì)念館里。他對我了如指掌,纖毫悉知,只要我的念想的紫色光線一照射他,他就像水影那樣顯現(xiàn)出來。他影現(xiàn)在天花板上,凝視著,深奧著。我仰在床上,半天不起身。頭皮有點癢,有東西在往上不斷生長,像藤蔓植物的卷須一樣,一圈圈將我的腦袋纏繞起來。
那個夢的主題不是鳥,是奔跑。我一直在奔跑。我像野獸一樣在地上奔跑,先是雙腳跑,后來變成了四肢著地,跑了很長時間,那種奔跑的印象真切、舒展、有力,也很自然。我當(dāng)時的樣子,很可能是人面獸身。當(dāng)天晚上,我與朋友海飛在網(wǎng)絡(luò)通訊工具上說話時,也說起這個夢。我把那只鳥藏匿起來了。
那天是二零零七年一月二十日。
一二月份是最殘忍、最揮霍的月份,它們要把過去和未來、傷痕和祝福分隔開來,假象著,然后貼上傳統(tǒng)的幸福吉祥的標(biāo)簽。他在世的最后幾年,常常在這個季節(jié)問我,為什么要說這么多空洞的祝福?為什么樣要跟這么多人一起吃飯?為什么要送禮?為什么要跟別人一樣過這個充滿謊話的假期……那些問題像一大群奔馳而來的野馬,帶來滾滾煙塵,他坐在乏味的謎語中間,一陣陣咳嗽。那時他十七八歲,他太年輕,卻開始老了。他時常陰沉著臉色,像在接受神靈的責(zé)備。他會在長時間的靜默后,突然破聲大喊。他自詡牙口結(jié)實,什么都能吃下去,結(jié)果吃壞了兩顆牙,后來拔掉了。牙根是命根,牙松動了,健康也就開始松動。
我知道他的骨子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柔水,他曾經(jīng)是一個討周圍人喜歡的人,可他憎恨自己,討厭自己,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孤獨(dú)。為了修正自己身上那些不符合社會道德所要求的結(jié)構(gòu),他改造著,學(xué)習(xí)著。他的語言和行為里,一點點融合了別人的教唆,所有方式是原始的,我沒有辦法阻攔,沒有辦法。他不知道,他的每一天都是現(xiàn)成的樣子。他生活在廢品里。
那年月,我與他的關(guān)系貌合神離,且離得越來越遠(yuǎn)。我們遙遙相望,相互尋找;我們離得越遠(yuǎn),便越懷疑,越敵對,越痛苦──痛得那么具體。這樣的關(guān)系是非常危險的。
他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以后,我也落下許多的后遺癥。比如怕老、怕影、怕風(fēng)、怕鬼、怕合影、怕社交、怕祝福、怕聲音、怕城市、怕單位,甚至怕被人愛,怕被人關(guān)心,怕家庭和親戚,等等。二零零七年一月的某天,和我住得很近很近的一位堂弟結(jié)婚,但我已經(jīng)十多年沒有見到他了?;槎Y那天,他們用小車來接我,我推不掉。到新房時,我和堂弟相互都不認(rèn)識了,幾乎所有親戚不認(rèn)識我,他們用不相信的目光望著我,望著一個怪物。他們私下里說,這個人,為什么不老?我媽說,那天我像個剛出土的古董,別人都不敢碰我。
我媽說,那天我的頭發(fā)很亂。
那只鳥說過,我的頭發(fā)已經(jīng)亂了。
據(jù)說,一個朝代的搖晃和倒塌,就是從頭發(fā)開始的,何況一個人。
邪惡也是從頭上長出來的,和頭發(fā)一起。它的武器油黑發(fā)亮,逼人的那種亮,那種亮,就似狼犬的眼神。大約在十年前,我家養(yǎng)過優(yōu)種狼犬,花了好幾千塊錢。我長年不回家,一直不知道家里添了新成員,那年夏天我回家時,剛推開大門,那只狼犬就從家里直沖我這個生人而來,它立起兩只前肢,從很遠(yuǎn)的地方一下子撲到我的肩上。當(dāng)時恐懼的面積太大,反而沒有了重點和記憶,只記得我爸大喝一聲,是自家人。我沒有記住恐懼的具體樣子,以及它全身蛀蝕過的痕跡,倒是記住了狼犬的一聲低吼,寬大、渾厚、兇狠,以及它被我爸喝住以后,警惕地站在我旁邊盯著我的姿態(tài)。它嚴(yán)陣以待,盯著我的眼睛。我頭都不敢轉(zhuǎn)動一下地瞥了兩眼它的目光,那種很黑很亮的目光。印象深刻。還有比目光更鋒利的武器?
人不會害怕一種感受不到的事物,人最害怕的是一種感受得到又看不到的危險事物?,F(xiàn)實的危險僅僅是方式。在生活的浸泡和洗磨下,他,妥協(xié)了,也更危險。他開始向往闊少爺?shù)纳?。他向往都城高貴的公寓;他向往跨國的婚姻和風(fēng)光的婚禮;他向往他哥哥那樣的一輛輛名車……他的向往隨著他的毛發(fā)一起茁壯成長。我不會容許他這樣生活的,如果他心想事成,我就沒法存在下去了,會淪為他的影子,被他踩在腳底下,或者干脆消失。
我沒有選擇,沒了退路。我開始明白,他就是我的敵人。他早就是我的敵人了,只是我一直不想承認(rèn)這一點。我們之間的較量,在更早時候就開始了。我十八歲那年,拿著一把刀片想結(jié)果他的性命,但是沒有成功。十九歲時他惡毒地回?fù)袅宋?,想置我于死地,還差點成功。幾年以后,我感到再一次的勝券在握,可他昏死了兩天后,又在醫(yī)院里活了過來……這以后,我們一直在不同程度地交手,在使勁。不是他死,就是我亡。我們是不同的影子,卻生活在同一具身體里。真的是巨大的困苦。
我夢見自己像野獸那樣在奔跑,海飛說,那是因為我向往自由生活。我知道還有一種解釋。記得我爸在喝住狼犬時,說,是自家人。我跟狼犬是自家人,都是被馴服了的野獸。
邪惡是剪不斷的,它的茁壯勢頭遠(yuǎn)遠(yuǎn)勝過莊稼。哪怕它只是一莖草的苗頭,背后也是一片原野。邪惡被成長的危險因素雜交的后果,不是改良或中和,是“更上一層樓”,如餓獸出奔。
人們只重視一個人活著或死去的表面,他們不會看到一顆心被刺透的痕跡──這種方式的謀殺和死亡。詩人拉法埃爾·阿爾維蒂說:“殺死死亡,是為了獲得自己的生存?!蔽抑匦孪氲竭@句話時,是在某一年的春天。那年春天,我聽到胸腔里一個咬牙切齒的聲音。
如今,我常常在深夜里披著月光,想念辭去的他。月光下自己的影子,總以為,是他。也許那是他的魂魄?;昶鞘菐Р蛔叩模撬z落在這個星球的行李。他不在了,留下我孤獨(dú)而平靜地活著。現(xiàn)在我明白,消滅一個人,是用來懷念的,尤其是敵人,不管他以前對自己的傷害、威脅或危害有多大。
人們也不再記得他,他的朋友只記得一個叫朝潮的家伙,以為朝潮就是他。我取代了他,以陰謀的殘忍的方式。但他永遠(yuǎn)活在我心中,活在紀(jì)念館里。這種方式是曠日持久的,就像紀(jì)念館里的燈,一直亮著。
作者簡介:朝潮,在國內(nèi)數(shù)十家文學(xué)期刊發(fā)表小說、散文及文學(xué)評論作品百余萬字。曾任文學(xué)期刊執(zhí)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