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家里窮,但我在道德上并不處于劣勢。慈善資助不是助學貸款,也不是交易。
——河南慈善總會設立的助學基金要求受助學生簽訂“道德協(xié)議”,遭到一些學生的拒絕
●“月亮女神”和“嫦娥一號”各有千秋。
——“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首次回應了所謂“中日探月之爭”,指出雙方技術各有千秋,不能以某個單項來判斷優(yōu)劣
●企業(yè)及個人的信用記錄,是經濟生活的“身份證”,也是社會生活的“通行證”。人無信不立,家無信不睦,業(yè)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
——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在湖南金融服務創(chuàng)新綜合試點調研時說,誠實守信是社會和諧的底線
●人們手里有一大堆這家銀行那家銀行的這個卡那個證,卻很少有人有圖書館的借書證。
——消費時代的現(xiàn)代人隔絕了日常的文化交往
●我們的文化形象,國內外都承認的是姚明,當然還有郎朗。但文藝作品卻是缺席的。我們到處都是人,但是優(yōu)秀的創(chuàng)造者被各種各樣的麻煩困住了。被各種人事關系、某種體制、謠言、爭論、麻煩事,一下子困住了。如果海明威、貝多芬生活在這個時代,被很多緋聞困住,那也完全沒有辦法出來。
——余秋雨呼吁傳媒負起保護文化人和藝術家的責任
●當前的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誤區(qū),比如“鼓勵”人說假話、缺乏對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和對人格的尊重。
——重慶師范大學學者張育仁在西南大學“雨僧講壇”開講“雜文家眼中的素質教育”,尖銳地批評當下的“素質教育”
●北大本科生一年的成本是2萬元,一年的學費是4000元,剩下的1.6萬元都是政府在補貼,這是窮人在補貼富人。為什么不讓富人多出些錢呢?比如說,學費就可以收2萬元,貧困家庭的孩子就給他全額獎學金,這就是富人補貼窮人了。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在一次高端經濟論壇上表示大學提高學費才可能對窮學生有利
●我為富人說話不僅是為了富人,更是為了大多數(shù)的窮人。因為他們最終也要變富。如果把富人都打倒了,窮人還有前途嗎?
——經濟學家茅于軾解釋自己為什么要“替富人說話,替窮人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