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英
大連這個山與海托起的美麗城市,仿佛總能給人以奔涌的激情和創(chuàng)造的活力。在大連至旅順中路的城鄉(xiāng)接合部,有一個在改革開放中富裕起來的紅旗街道。這里一道道山脈隔斷了浩瀚的渤海,就在其綿延山巒的臂彎里坐落著一所受當地老百姓青睞的現代化學?!筮B市第十四中學。
建校五十年來,幾代十四中人風雨兼程,薪火相傳,傾盡心力,實現著他們的教育理想。特別是近些年來,在大連甘井子區(qū)和紅旗街道兩級政府的大手筆投入以及區(qū)教育局的有力領導下,十四中人的創(chuàng)造熱情和拼搏精神得以更加充分地釋放,他們大思維,小切入,硬是把一所名不見經傳的村級學校發(fā)展成了大連市的窗口學校、九年一貫制試點學校。
在十四中樓內大廳的墻壁上,鑲有一幅十分醒目的大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大廳的一側特意安置了一架大鋼琴,這一組合畫面詮釋了十四中人的理想和追求。是啊,在這里十四中人正在奏響教育“三個面向”的主旋律,正在演繹培養(yǎng)和諧人才的大樂章!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養(yǎng)成教育
教育無處不在,教育實在小處。學校無疑是教育的場所,然而如何向學生施教,如何使學生愉快地受教卻是學校工作的一大難題。為了克服以往教育中大而空的高耗低效,十四中人大膽地提出“抓好小事育人”,采取“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育人策略,把“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切切實實地把一切小事都和培養(yǎng)教育學生聯系起來”作為他們育人的出發(fā)點。
所謂“大處著眼”,就是瞄準“三個面向”人才培養(yǎng)要求,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著眼于奠定學生一生發(fā)展的道德品質與行為基礎,最終期望學生成就大德、大志、大行、大業(yè)。
德乃事業(yè)之基,做人之本。正可謂“小勝在智,大勝在德?!币?,必先育德,所以十四中把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作為學校育人的首要任務,讓學生努力追求自身思想品質、道德修養(yǎng)的盡善盡美,使自己成為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人。同時學校希望學生有高遠的人生志向,更加主動地鍛煉自己,更加努力地學習。俗話說“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人是用行動書寫自己人生的,學校要讓學生“心和腳一同上路”,要引導學生用高尚的行動成就未來的事業(yè)。
“小處著手”就是避免德育目標過大過高,脫離實際,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避開空洞說教,以實事訓練育人,堅持“底線”育人模式。學校明確規(guī)定了五個“底線”:愛祖國先從愛身邊的人做起;為他人服務先從生活自理做起;英雄主義先從珍惜生命做起;保護生態(tài)先從愛惜一草一木做起;實現偉大的理想先從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寫字做起。
按照“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育人策略,學校從學生日常的小事抓起,把學生的一日分解成七件事來進行規(guī)范,借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品行。第一件是進校門前整裝,提醒自己新的一天開始了,我該好好做。第二件是到校后用兩分鐘時間,按當天的課程表將課本摞在書桌的左前側,明確一天的學習任務。第三件是每人備一本偉人傳記,每天看一段偉人的故事,做好讀書筆記。第四件是檢查一次“手拉手”學習伙伴的學習情況。第五件是維持好自己分擔區(qū)內的衛(wèi)生。第六件是午后上課前10分鐘按照學校的不同安排,或集體唱校歌,或聽“校園之聲”廣播,或講故事。第七件是每天放學前寫一篇生活日記或一段感想,從而結束一天,為明天留下一條延長的彩線。
這七件事,天天做,周周小結,月月評比,督促學生養(yǎng)成習慣。十四中的教育者們認為:“好習慣等于好品格?!?/p>
為了讓學生穩(wěn)定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最終將好習慣內化為優(yōu)良的品格,十四中從學生的坐、立、行、走,如何清掃、如何作課前準備、如何聽課、如何做筆記的細節(jié)入手,強化訓練。比如如何清掃,班主任老師要親自示范:把拖布洗干凈、擰干,再拖地。示范后,由學生清掃,教師在旁邊指導,直到學生會干為止。對于初中的新生,這樣的訓練要持續(xù)一個月。
就這樣,教師們從學生每天的小事著手,抓好小事,定項定量,以小見大。他們知道這些學生身邊的小事,實際涉及到學生品行、情感的方方面面,一旦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終將會轉化為學生的良好品格,還會形成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終身受益。
重激勵、重喚醒的活動育人
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和喚醒??梢哉f,任何平凡簡單的活動,一旦注入文化的元素,進入情感世界,便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谶@種認識,十四中非常重視活動育人。
他們開展了“讓學生在故事中長大,在自我教育活動中長大,在藝術熏陶中長大,在表揚激勵中長大”的系列活動育人工程。
用故事育人,十四中看重的是遷移效果。學校每周都拿出固定的時間,由班主任親自挑選故事或指導學生選取故事,或者深情講述,或者精彩演繹,學生們常常為故事中的人或道理所感染、感動。老師們說,每則積極有益的故事,其中都包含著深刻的道理,故事本身能夠以一些新的角度闡明教育者所要表達的觀念,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對大道理的厭煩情緒。因為我們在向學生講故事時,都有一定的目的性與針對性,故事內容往往與學生存在的不足有關,通過講故事來使學生對比自己,進行自我反省,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啟迪學生,教育學生。
的確,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娛樂性正適合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它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和感染力,讓教師變得更容易接近,讓道理變得更容易接受,讓學生更易于增長學習和生活的智慧。
教育的理想境界莫過于使受教育者學會自我教育,十四中追求這樣的境界。學校在37個教學班取消了固定的班委會和科代表,一律實行輪流“執(zhí)政”,并且在各班開展“讓我當一回‘班主任活動”。每周由兩名學生擔任“班主任助理”,一名負責學習和紀律,一名負責生活和衛(wèi)生。“班主任助理”每周要做好“五件事”:即做好一次就職演說;制訂好一條新班規(guī);為班級做一件好事;向老師提一條合理化建議;寫好一篇周工作總結報告。很多學生在這種既有點“壓力”又有點“激勵”的過程中,實現著自我教育,開始逐步由無意識到有意識、由不自覺到自覺地遵守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
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中成長是十四中育人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手段。他們懂得藝術對于提高學生審美品位的獨特作用,他們要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中感受真善美。于是學校營造了濃濃的藝術氛圍。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中,講究整體布局,力求“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審美效果。十四中的校園群山環(huán)抱、碧水依依、綠樹簇簇、虬枝盤旋、芳草鮮美、玉竹亭亭,如凝固的音符,似恬靜的樂章。他們意在用視覺、畫面來滋養(yǎng)學生的藝術情趣和美好情懷。因此學校摘得了市和省的兩面紅旗:“大連市校園環(huán)境藝術建設先進學?!?、“遼寧省實施中小學校園環(huán)境藝術化工程先進學?!?。學校還精心組織各種藝術活動:形體、舞蹈、古典芭蕾欣賞、英語原聲電影欣賞等藝術課上得豐富多彩;每周一首新歌的全校性歌詠活動強烈地吸引了各個年級的學生;校園集體舞等給大課間賦予了藝術的內涵。
提起十四中的校園集體舞,看過的人都會稱贊有加,更重要的是學生從中受益匪淺。每年學校的校園集體舞都會推陳出新:2005年,全校1300多名學生手持扇子,在《祝福祖國》的深情旋律中舞動,熱情昂揚;2006年的花環(huán)舞,在《大地飛歌》主題曲的伴奏下,展現了學生們暢想綠色奧運、嶄露綠色青春的精神面貌;2007年學校又自創(chuàng)了手絹舞《律動青春》,每個學生在舞動中的那種暢快、豪放、活力四射令人羨慕不已。就這樣,學生在校園集體舞的活動中,感受著藝術之美,領悟著主題歌詞里的深刻意義;同時也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舒展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參與、合作的意識;還漸漸學會了欣賞自我、欣賞他人,在欣賞中茁壯成長。誰能說,在藝術氛圍中產生出的健康心態(tài)不會滋養(yǎng)出學生高尚的心理品質?
在十四中樓道南側的墻壁上,每個班級都有一塊學生展示自我的“成長之窗”展板。學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將自己的“主題作品”或獲得的榮譽,提供給每期負責展板設計的同學。作品可以是一段出自同學之手的精美文字,也可以是手工作品,或是自己的成長照片,或是一份精美的作業(yè),或是一張精心制作的手抄報,或是一幅書法作品、繪畫作品,還可以是星級少年事跡……凡是學生可以呈現的成果,都可以在同學們的精心設計下展示出來。學校把這種展示看成是一種獨特的激勵手段,因為這個展示在學生們眼里,不僅僅是一個成長的腳印,更意味著對他們成長的肯定與鼓勵。而對于學校來說,“成長之窗”展示的是孩子們成長的足跡,更是學生們的榜樣,用激勵調動學生成長的積極性,用榜樣喚醒學生的優(yōu)秀意識和創(chuàng)造意識,這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
無論是用故事、展示來激勵和喚醒,還是用自我管理、藝術熏陶來教育和感染,十四中都十分強調通過創(chuàng)設濃郁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年年都有畢業(yè)典禮,看似尋常的一項活動,但十四中的教育者們認為這是一次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激勵的極好契機,所以每年都下大功夫精心設計,為的是讓孩子們永遠記住人生轉換的這一天,牢記師長、母校的培養(yǎng)。
2004年的畢業(yè)典禮,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學校在操場上鋪上了紅色的地毯,在地毯的上面還設置了十幾道充氣彩門,參加典禮的每個班級的同學都可以穿過彩門、踏著紅色的地毯登上主席臺。為了凸現“師恩難忘,友誼長存”的主題,學校制作了一個長15米、寬10米的巨型會標。當畢業(yè)慶典宣布開始的時候,伴著“紅旗頌”莊嚴、雄渾的交響樂,會標的大幕從樓頂緩緩降落、徐徐展開在師生們面前,操場上頓時卷過一陣歡呼的浪潮。
畢業(yè)典禮中,領畢業(yè)照成了感人的一幕:滿文軍深情的歌聲《懂你》回蕩在校園上空,班主任走到學生的中間,把一張張留有班主任簽名的畢業(yè)照送到每一位學生手中,班主任與學生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而后學生們依次走過去與校長、科任老師握手、擁抱、告別;囑咐、叮嚀、勉勵、祝賀以及無聲的期望此時一起擁向學生,學生們淚眼模糊了,老師們的目光濕潤了。
然后,學生們在百米長卷上寫下了自己心中最想對學校、對老師說的一句話?!粚W生激動地寫道:“母校最美!”表達了十四中學生對母校的摯愛。
“師恩難忘,友誼長存”,此情此景將永遠定格在學生們心里,成為他們情感歷程中的難忘經歷,前行中的一種推動力量。
就這樣,一次次富有情境的活動,震撼著十四中學生們的心靈,激勵、呼喚他們踏實行進,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開啟“德智兼容”的源頭活水
要相信教化的力量。但是十四中從不用大道理去教化學生,他們更注重“無聲”的教化———潛移默化。為此,十四中啟動了“啟蒙養(yǎng)正”的誦讀活動,即在中學部和小學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誦讀的范本都是經過教師精心選擇的《弟子規(guī)》、《三字經》等啟蒙讀物,還有學校組織編寫的校本教材《中華古詩詞》。閱讀經典成為師生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在瑯瑯的誦讀中,師生領略著傳統文化的精髓,接受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教養(yǎng),成為他們精神、品行的塑造力量。
讀書,可以改變人的精神、氣質和品德;讀書,可以改變孤獨、麻木、灰色的人生;讀書,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實現自我生命的升華。正可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十四中的老師們緊緊抓住德智兼容的源頭活水———閱讀做起了文章。他們認為,一個人思想的淺薄,問題出現在閱讀上;語文教學問題的根子,也出現在閱讀上。如今的孩子在“應試”環(huán)境的重壓下,成為缺“血”、缺“鈣”、缺精神的一代,教師應該用星星之火點燃孩子的閱讀期待,以閱讀的途徑為學生建起有利于終身發(fā)展的精神大廈的根基,以達到“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高而希其光”的功效。
他們開展了語文大閱讀實驗研究。按照開放性、多樣性、主體性、實用性、效益性原則,將研究的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一是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提高思想道德水準,拓展知識視野,培養(yǎng)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二是訓練聯想與想象、信息加工(攝取、篩選、分析、概括、表達等)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三是引導發(fā)現問題,探求新知,構建自己的知識能力體系,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培養(yǎng)繼續(xù)學習能力。
他們在課堂中改革過去耗時性的講析模式,突出廣泛而自主地大量閱讀欣賞和語言積累,突出閱讀能力的指導與訓練,注重學生閱讀的整體感悟和閱讀語感的形成,以多種渠道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以閱讀帶動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高。他們提出以讀促教、以讀協教、以讀助教的教學原則,在教學中還學生閱讀的自由、感悟的空間、體驗的過程。在體驗中喚醒學生的思維,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積淀,強化語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為保證研究實驗的順利進行,學校還制定了具體方案和相應的考核措施,比如:《“語文大閱讀”活動方案》、《語文大閱讀常規(guī)》、《語文教學模式》、《讀書書目記錄》、《背書工程及讀書工程的落實及考核要求》等。同時,他們將“語文大閱讀”劃作四大板塊:第一板塊為課本閱讀教學,按國家級標準開設;第二板塊為課外閱讀,由學生自主閱讀或開展各項應用活動;第三板塊為寫作板塊;第四板塊為古詩詞鑒賞板塊。學校充分利用圖書室、閱覽室、《青禾報》校報、校園資源網等資源和課堂演講、作文競賽、讀書筆記展、讀書報告會等活動引導學生閱讀。
在此基礎上,學校每學期舉行一次語文大閱讀展示活動,語文教師在平日的大閱讀實驗活動過程中,積累、匯集學生和教師的創(chuàng)作精品,如師生們創(chuàng)作的詩朗誦、課本劇、詩詞等,拿到舞臺上演出展示,將作文、讀書筆記、古詩詞創(chuàng)作或擴譯、日記等作品中的精品則匯集成冊,特別優(yōu)秀的作品則推薦到報刊上發(fā)表。這些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拜先哲,明事理,陶氣質”。實踐證明,學生閱讀的根基有多厚,語文的素養(yǎng)就有多高,思想水準就有多高。正所謂文以載道。
用激勵、評價讓孩子學會尋找自己的目標
校長周慧芹對老師們說:“每個人的眼睛都在搜索世界,搜索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陸離,卻怕空空一片。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奮斗歷程中,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搜尋著人生的目標。誰都承認,目標是牽動一個人積極進取的原動力,對一個人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塞涅卡這樣說:‘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斯塔爾說得更一針見血:‘一個人只要知道上哪兒去,全世界都會給他讓路!不勝枚舉的事實也證明,杰出與平庸最根本的差別,并不在于天賦,也不在于機遇,而在于有無堅定的人生目標和不懈的努力?!?/p>
讓孩子在夸獎中長大,這是成功教育的成功經驗。得不到贊揚的人生是灰色的,沒有激勵和贊揚的教育是可悲的。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的成長,離不開別人的欣賞,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他們像小苗渴望陽光一樣希望得到別人賞識和夸獎。
十四中要讓學生在激勵性評價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并為之努力。他們建立并實施了合理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賦予評價體系以新的生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享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激勵表揚中長大,在不斷成功的土壤上建立自信,發(fā)現自己的奮斗目標。盡管這些目標可能是短暫的、細小的,但是它的指向永遠是向上的。
現代評價理論認為,對于未成年人來說,激勵的有效性包括5個方面:即最近的利益、隨時得到正規(guī)的認定、人人均等、稍加努力就可達到、不求全責備。為此學校制定了6條激勵原則,“讓學生學會自我激勵———不是羨慕別人,而是羨慕自己;用學生最近的利益去激勵;不定額、夠條件就認定,有進步就認定;表彰條件不整齊劃一,根據個人基礎設定目標與條件;激勵辦法簡潔明了,避免成人化;主線突出,形成系列”。
有了明確的激勵原則,一個以班級為單位的在學生中從不同層次與不同角度評佳、展才的常年性評優(yōu)活動———“填滿綠色”活動方案隨之誕生并在全校展開。為了鼓勵學生進步,他們在活動中設置了諸多評比項目,如講文明、懂禮貌、團結同學、尊敬長輩、樂于助人;有一定自學習慣,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熱愛勞動,表現突出;各項活動中表現積極,為班級、學校爭得榮譽;有一定特長,并能不斷發(fā)展;管理能力突出、班干部輪執(zhí)中工作認真負責,且有突出成績,等等。評比以填涂綠色的形式,每部分都針對一個具體的評比項目,實現一項便填涂一部分,每周評比一次;通過評比、認定,各班根據一個月“填滿綠色”的累計情況,各項選取前兩名推薦到學?!靶切呛印?。
“星星河”活動也是學校在學生中評佳、展才的常年性評優(yōu)活動。包括:特長之星、進步之星、發(fā)明之星、學習之星、文明之星、勞動之星、愛心之星、管理之星、守紀之星、自學之星等。豐富而充滿發(fā)展性評價和激勵元素的活動,點燃了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熱情,極大地激發(fā)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生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積極性。學校向摘“星”學生的家長發(fā)喜報,利用“星星河”專欄和學校廣播,大力宣傳“星星”事跡,一學期內連續(xù)入選“星星河”的學生,暑期還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星星河”夏令營……
當然十四中也不回避批評。他們認為,同表揚激勵一樣,批評也是運用評價手段教育學生的一種方式;正確運用批評和表揚,這不僅符合實事求是的原則,而且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起到優(yōu)化作用。為此,他們又制定了幾條評價原則:實事求是,不回避否定和批評,委婉而不失真,適度而不遷就;評價準確,不虛夸,不過激;不因鼓勵而故意去表揚;一分為二,肯定中指出不足,否定中肯定成績;公平公正,不摻雜教師個人主觀情緒;適當讓學生經歷積極目的下的小挫折。對待學生的錯誤,教師要有這樣的理念———“學校課堂是學生犯錯誤的場所”,而批評要講究藝術,要耐心引導,疏導無痕。
對于孩子們來說,一種星,就是一個追求的目標,不斷地追求就會不斷地進步,一個又一個目標的實現,最終帶來他們的全面發(fā)展。而批評則是對學生目標的一種修正,更是一種喚醒。
周慧芹說:“社會的需要就是這樣,我們需要領導的人才,也需要建設的人才;需要出頭露面的人才,也需要默默無聞的人才;需要一時一事的人才,更需要一生一世的人才。是什么材料,我們就應‘因勢象形地按什么方向培養(yǎng),‘大以大成,‘小以小成。這才是素質教育的真諦。如果學生是塊金子,我們就讓他發(fā)出耀眼的光彩;如果他是一塊鐵礦,我們就把他錘煉成堅硬的鋼鐵;如果他是一把散亂的泥土,我們也同樣有責任把他燒鑄成建筑的磚瓦?!贝筮B十四中學在育人的征程中,就是這樣不斷思索著,奮進著,相信他們將不斷創(chuàng)造出教育的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