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800年歷史的福建梨園戲已落寞,經(jīng)臺灣民間劇團以時尚包裝后,卻紅遍島內(nèi)
梨園戲,這個發(fā)源于福建泉州,達800年歷史的中國最古老的戲種,因為一直保持著古腔古韻而被看作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這個原本小眾的戲種20多年前被臺灣一個名為“漢唐樂府”的劇社進行了時尚化包裝,它抽離出梨園戲的舞蹈動作配以一直盛行閩南的南音音樂,竟然風行一時,獲獎頻頻。如今的名氣,與臺灣另一個著名現(xiàn)代舞民間劇社“云門舞集”不相上下。
“漢唐樂府”成立于1983年的臺灣,最初以發(fā)揚南音為主。南音也稱南管,源于漢唐時期,盛行于閩南地區(qū)。漢代《相和歌》中記載的“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的演唱形式即對于南音的描寫。這種吸收了南戲、昆腔、弋陽腔的雅韻,融閩南民間音樂為一體的音樂形式在明末清初時傳入臺灣,逐漸成為閩南人的鄉(xiāng)音。
“漢唐樂府”成立之初,只有創(chuàng)辦者陳美娥一人,有評論笑稱她是“校長兼打鐘”。最初,由于南音這種音樂形式過于古雅,很難被市場所接受,陳美娥一直苦苦支撐。80年代中后期,陳美娥到福建取經(jīng),偶然發(fā)現(xiàn)發(fā)源于泉州的梨園戲,她覺得或許找到了一條讓南音起死回生的路徑。用她自己的話說,“我要讓南音動起來?!?/p>
直到現(xiàn)在,泉州仍有一處“七子墓”,是為紀念當時出海演出而不幸遭遇風浪的梨園戲藝人所建。所謂“七子”是梨園戲獨有的名詞,梨園戲份為“七子班”“上路”和“下南”三個班底。“七子班”由7位12歲以下少年組成的戲班,每人分別主修一個行當,但演出時通常需要一人串演幾個人物,所演劇目以才子佳人為主,表演程式規(guī)范,訓練十分嚴謹。待超過12歲,“七子班”中的成員就要分別流向“上路”或者“下南”?!吧下贰敝饕莩鲆恍┘彝惱淼膭∧浚罨^強;“下南”的劇目主要涉及忠孝節(jié)義,氣魄龐大。
梨園戲演員的動作十分講究“進三步退三步”的規(guī)范,而且從古至今,在演出時,梨園戲通常都會有一個“勾欄”圍在舞臺周圍,這樣也要求演員只能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nèi)表現(xiàn)自我。
梨園戲中的動作按照術(shù)語叫做“十八步科母”,是指戲中大致分成的十八種動作規(guī)范,例如,表現(xiàn)上樓稱為“上樓科”,表現(xiàn)哭泣稱為“揉目科”。
臺灣“漢唐樂府”正是看中梨園戲中的這些舞蹈動作,也因為它幾百年后依然保留了相當傳統(tǒng)的范式。坊間傳說梨園戲“七子班”的表演可以在三塊門板上進行?!案=ǖ拈T板是可以拆下來的,然后拼在一起,演員就可以在這么小的空間里演出?!备=ɡ鎴@戲?qū)嶒瀯F團長曾靜萍說,這個劇團是中國大陸唯一一個梨園戲劇團。
除了動作保持著當年的規(guī)范之外,梨園戲的演員的手勢甚至可以從敦煌壁畫上找到出處?!拔覀兊难輪T手勢是螃蟹手、姜母手,有的手勢是敦煌壁畫中佛教的手勢?!痹o萍說,梨園戲里所用的琵琶是橫抱的?!爸挥欣鎴@戲這一個戲種是橫抱琵琶,也和敦煌壁畫中的一樣。”
梨園戲還有一個獨有的樂器——壓腳鼓。這是類似于交響樂團中定音鼓的角色,演奏時樂手需要把一只腳放在鼓面上,利用音色,節(jié)奏快慢等變化引導樂隊和表現(xiàn)演員心理情緒的轉(zhuǎn)變。
因為梨園戲?qū)儆谇企w,也就是說無論初學者或名角,都要嚴格按照曲牌名稱所形成的規(guī)定音調(diào)去演唱,因此并不像京劇那樣有許多的流派產(chǎn)生。
“漢唐樂府”挑選出舞蹈演員專程到福建學習梨園戲的各個動作,并以舞蹈演員的理解方式加以演繹。配合南音樂隊一起登臺演出,同時邀請了葉錦添進行服裝和舞美的設計包裝。這種混雜了中國唐朝古典意境的絲竹和舞蹈,又有了西式包裹下的神秘意象。
“漢唐樂府”所做劇目大多為《韓熙載夜宴圖》之類具有典型古典情趣的主題,在時尚化的包裝下,很容易俘獲人心,在歐美屢屢獲得舞蹈獎項。
在梨園戲?qū)嶒瀯F團長曾靜萍看來,“漢唐樂府”的成功是因為“聰明”?!八麄冎蛔瞿弦舨恍?,只做梨園戲也不行,于是把兩者吸引人的地方放到一起,再加上唯美的包裝?!痹o萍說,“開始這樣做,人們會覺得新鮮,但是他們?nèi)狈δ弦艉屠鎴@戲的底子,時間長了就會覺得缺少什么東西了?!?/p>
現(xiàn)在,“漢唐樂府”仍在世界各地演出,西化包裝加中式內(nèi)容的表演廣受歡迎。作為“漢唐樂府”宗源的梨園戲卻仍然作為一個偏僻的戲種默默生存在福建一角,難以逃脫落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