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西
中國文學還沒有定出自己的道路,連作家自己都不是太清楚他們要走向何方。我認為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聲音。
葛浩文很和藹,普通話比顧彬更標準一些,總是有問必答。
3月16日早晨,在威斯汀大飯店見到這位享譽世界的漢學家時,他熱情地招呼記者坐下,然后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他和中國作家乃至中國的緣分。
葛浩文這次來中國是為了他翻譯的《狼圖騰》英文版的中國首發(fā)式。他對記者說,雖然他以前從未讀過姜戎的作品,但是一讀之下就欲罷不能?!耙荒甓嘁郧?,‘企鵝給我寄了一本。我已經(jīng)看了一點點有關它的評論,但沒有看到原著。書寄到后幾個星期我就決定了,翻!那時還沒有看完,我就先不看完,直接翻譯,因為翻譯的過程就是閱讀的過程。而且這樣的小說,在未讀完之前翻譯,我會覺得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都很新鮮。當楊克看到美麗的天鵝湖時,我就回憶起我小時候,同樣的公園,同樣的美麗,我翻譯的時候就會帶上我自己的感情色彩?!?/p>
葛浩文原名Howard Goldblatt,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現(xiàn)任印第安那州圣母大學的“講座教授”。他和中國確實是有些緣分的,是他將莫言、蘇童、阿來、畢飛宇和王朔的小說翻譯成英文,讓這些遙遠東方的作家為西方文學界所了解。這位被夏志清教授稱之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首席翻譯家”的美國老先生對于中國文學自然有他的一番見地。
既來之則安之
河西:您是在美國學的中文嗎?
葛浩文:不是,最早是在60年代的臺灣。我學中文一共經(jīng)歷了三個地方,一個是臺灣(地區(qū))、一個是美國、一個是哈爾濱,因此我說話有點南腔北調。
河西:當時怎么會去臺灣的?
葛浩文:是當兵去的,那是越戰(zhàn)剛剛開始的時候。我說我已經(jīng)大學畢業(yè)了,還要當個兵哥兒,還是去海上當個軍官比較安全一點。后來不知怎么的,我給派到了臺北的協(xié)防司令部。
河西:那怎么會開始學中文的呢?
葛浩文:因為人在那兒,既來之則安之。周圍人說的那些話,我聽了覺得很有趣。我原來覺得中文太難了,怕是學不會,但是一學就會一點。我耳朵還行,再加上中文和音樂有點像,四個聲調。一開始我學的是臺灣(地區(qū))“國語”,是他們的標準,和大陸有些不同?;氐矫绹?,我也無一技之長,就會一點中文,所以就進了研究院做研究生。畢業(yè)后開始做文學研究,研究蕭紅、蕭軍,我要向美國漢學界介紹他們,就翻譯了一部分作品。翻譯我做得還可以。我的時間和精力一步步就向那個方向轉移了,寫的評論漸少,翻譯漸多。
河西:柳無忌先生是您老師嗎?
葛浩文:是,他是印第安那州立大學的教授。我碩士畢業(yè)后,很多學院愿意收我繼續(xù)讀博士,可是學的都是古典文學,什么《詩經(jīng)》、《楚辭》之類的,我想不要那么古老。柳先生的專業(yè)是元劇和古典小說,我翻的一部分《西游記》就是因為跟他念書。我對他說,“我想更現(xiàn)代化一些”。他就說,“你來做吧,我不是專家,但我能認出好東西,你寫得好,我也能認出它是好的”。后來很有意思,我發(fā)現(xiàn)兩個讓他很感動也很驚訝的事情。一個是我發(fā)現(xiàn)他的姐姐柳無非和柳無垢編過一本日戰(zhàn)時期的辭典,把一些關于日本人的不太好聽的詞語都收在里面,柳先生并不知道這件事,我在香港買了一本送給他,他很驚訝,也很感動。第二,柳先生的父親柳亞子先生和蕭紅是有很多來往的,他們不僅認識,而且蕭紅生病的時候,柳亞子曾經(jīng)跑去看她,我就拿出證據(jù)來給他看,他說,“我們之間是有緣分的,你做的工作和我父親也有關系”。我的老師在三四年前已經(jīng)過世了。
為蕭紅走遍了東北大地
河西:聽說柳無垢和蕭紅也是朋友。
葛浩文:對,沒錯。不過這是我后來才知道的。我讀到蕭紅的作品就喜歡上了她。很難得的,看到一本《呼蘭河傳》。當時中國的東西很難看到,不要說在美國,就是在中國也看不到蕭紅的書,所以連哈爾濱人以前也不怎么知道蕭紅。是我發(fā)現(xiàn)的,我“發(fā)掘”了她,當然現(xiàn)在環(huán)境好轉了,中國內地學者所掌握的資料比我多得多。但那時情況不同,我的《蕭紅評傳》是最早的蕭紅傳記?!逗籼m河傳》這部小說寫得實在漂亮,雖然輕描淡寫,但是把環(huán)境和人都寫活了,很難得。
河西:第一次讀到《呼蘭河傳》是在什么時候?
葛浩文:那是1970或1971年在美國圖書館偶然讀到的。印第安那州立大學圖書館的中國藏書浩如煙海,我卻隨手將它抽在手中,沒讀幾頁,我就為它深深著迷。哈爾濱我是在1981年去的。那一年我第一次去北京,蕭軍、舒群、羅烽、馮牧、蕭乾等等都來到了王府井烤鴨店,我差不多要昏倒了,讀了這么多年他們的作品,終于在北京見到他們真人了。我就問,哈爾濱我可以去嗎?他們說不行,還沒有開放。我說還沒有開放我就不可以去嗎?后來他們同意了,有一個作協(xié)的陪同。下了飛機,一看到哈爾濱三個字時,我就熱淚縱橫。我沒有想到,我會真的來到這里。然后我又得寸進尺地問:蕭紅生長的呼蘭河鎮(zhèn)可以去嗎?他們說絕對不可以。可是,那么偏僻的地方我居然去了,有的時候車要往前開都開不了,因為那里的人都沒有看到過洋人。我去看她家,看她讀過的小學,收獲太大太大。我在哈爾濱呆了一年,做偽滿時期的中國文學的研究,得到了一筆錢,是中國政府和美國政府資助的。
河西:您翻譯過老舍和巴金的小說嗎?
葛浩文:老舍暫時還沒有。老舍的《駱駝祥子》是我下一部再下一部要翻譯的作品,已經(jīng)有三個英譯本,但是三個我都不滿意。一個是外文出版社楊憲益手下的人翻的,翻得太死了。另一個翻譯是1945年時有人翻的,老舍原著的結尾是個悲劇,但是他把小說翻成了喜劇。原來小說里的虎妞已經(jīng)死了,英文版里虎妞不僅活著,還高高興興地跑起來,說以后我們要怎么怎么生活。哎呀,他把老舍的意思完全給歪曲了。第三個是個中文底子差的人在夏威夷翻譯的,問題太多。老舍我很佩服他,我來翻可能會做得稍微好一點。
巴金,我和一個學生合譯了他的《第四病室》。我的這個學生的父親是老記者孔羅蓀,巴金是他干爸,他對巴金比較熟悉。我們趕在巴金過世前翻譯出了書。
河西:說到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引介,不能不提夏志清先生。他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與中國大陸一段時間內的文學評價完全不同,當然,書中也推崇了一些左翼的作家,比如張?zhí)煲?、吳組緗、師陀等等,但是并未引起太大的關注,這是什么原因?
葛浩文:夏志清在耶魯讀的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文學。所以他的趣味也都在于此。他本來是一個右翼分子,所以蕭軍之類的左翼作家,都被他一筆抹殺。他覺得他們寫不出什么好東西。蕭紅也是,看了我的翻譯后他才說自己錯了。當然寫《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的時候,他有了一些轉變,但是他所推崇的左翼作家,也必定是亞于張愛玲的,居于張愛玲之下的,這主要是夏志清本身的問題。
莫言讓我坐不住
河西:王朔的小說中有許多京腔的詞語,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字對您的翻譯有沒有構成困難?聽說您還寫信問他這些詞的意思。
葛浩文:其實他的小說的難處不在這里,而在于他調皮的態(tài)度比較難表現(xiàn)出來。北京土話我問他就行了。我舉個例子,1981年,在北京,我去友誼商店買煙,問一個年紀挺大的營業(yè)員:“勞駕,有沒有曲燈?”他大吃一驚,他問:“你怎么知道曲燈的?”曲燈又叫“取燈兒”,就是火柴。我說我看老舍的小說知道的?,F(xiàn)在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了。他很殷勤地給我點煙,對我刮目相看。
河西:莫言是您翻譯得比較集中的一個當代作家,您怎么會關注到他的?
葛浩文:我有一個在香港科技大學的朋友,有一年,他給我寄了一份刊物,登著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他說這是應該注意的。我就開始看,我很驚訝,莫言能有這樣的熱情來寫這樣一部小說,其中,既有恨,又有愛。我說我一定要翻。我就寫信轉給莫言。莫言回信說他很高興我能翻譯他的著作。后來,我到了臺北,有一天在朋友家休息。我問他,有什么好書嗎?他說有一個大陸作家寫的書叫《紅高粱》。我拿來看了起來,沒看多少,我就坐不住了,我決定《天堂蒜薹之歌》暫時放棄,先翻這部作品。這絕對是一個突破。我馬上跟莫言說,《天堂蒜薹之歌》是很了不起,但是這本書恐怕更值得我做。我翻譯莫言的第二本就是《天堂蒜薹之歌》、第三本是《酒國》、第四本《豐乳肥臀》、第五本短篇小說集、第六本是剛剛出版不久的《生死疲勞》。
我買了一本《生死疲勞》的英譯本,這本書是我翻譯的,但是我還是買了一本,以示對作者的看重。美國的情況是這樣,如果不是像Amazon這樣的大書店,一些小書店可能就進兩本書,看兩個星期內賣不賣得掉,賣不掉他們就退貨,這就完了。所以我一定要去買一本,就表示已經(jīng)有人在關注這本書,那天,也湊巧,一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朋友來問我,近期有什么好書?我就向他推薦這一本,他一看不錯,也買了一本,口口相傳。
找到自己的聲音
河西:在美國,大陸小說賣得比較好的好像也就一萬冊?
葛浩文:一萬冊算是暢銷了?!都t高粱》那天我查了一下,已經(jīng)發(fā)行到兩萬冊左右了,但是已經(jīng)印了十幾年,能夠到兩萬冊,我們就很高興了。希望這本《狼圖騰》是個突破。
河西:翻譯小說在美國影響大嗎?
葛浩文:影響不大,20年前不要說中國文學,就是中國本身影響也不大。當時中國也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我們買的玩具就是中國制造的,如此而已;但現(xiàn)在不一樣了,因為奧運會,因為世博會,中國的影響力正在越來越顯現(xiàn)出來,也包括文學、電影方面的影響力。我相信再過5年,中國文學的地位會超過日本。因為現(xiàn)在我們知道的日本作家很少,只有兩個名氣大一些,一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另一位是村上春樹,而且一般的美國讀者連大江健三郎也不一定知道。村上的作品一發(fā)表就會在大刊物上發(fā)表對他的評論。
《紐約時報》的書評版上有一篇評價《塵埃落定》的文章,作者是美國最有名的書評家,很尖銳的一個人,他說這是一部杰作。莫言《豐乳肥臀》的書評發(fā)在《華盛頓郵報》十分顯要的位置。
河西:在美國,哈金的書比較暢銷,當然他直接用英文來寫作,但是他的問題是有人說他的英文里有很重的漢語味道,您怎么看?
葛浩文:你說的就是我的想法了。我記得哈金在艾莫理大學任教時,忽然給我來了一封信,說很高興看
到我的一本翻譯,他說他看到的中國文學都是翻譯,不是原文。后來他得了獎,名氣大了,調到波士頓大學后人也忙,我們聯(lián)系就少了。
我給《中國日報》寫過一篇文章,談的是小說的開頭。中國小說為什么沒有特別驚人的開頭?讓人一見之下就想要一口氣讀下去的?像哈金的“某某每年回到故鄉(xiāng)就要和他太太離婚”,那句話多精彩啊,看到這句話你怎么能不看下去呢?
但是現(xiàn)在他遇到一個困境,離開中國已經(jīng)20年了,對中國不是很了解,他對中國的認同會越來越遠。可是他畢竟是個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如果用英文寫美國華僑的故事,已經(jīng)有譚恩美等好幾個人在寫了,他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人們對他的新書已經(jīng)有一些不怎么好的評價了,我看了幾個書評,不是太好。他今后怎么發(fā)展,是個很大的問題。不是錢的問題,他的收入應該也夠了吧。波士頓的教職是固定的,但是他要寫什么是他需要好好考慮的。
河西:前不久德國漢學家顧彬對中國作家的批評引起一些爭議,您對當代中國作家作品怎么看?
葛浩文:中國作家還是太注重傳統(tǒng),歷史對中國人來說太重要了(當然也有像莫言這樣來反思歷史的)。第二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太重要了,一定要寫故鄉(xiāng)。還有就是風格,開頭就寫在什么地方發(fā)生了什么事,發(fā)現(xiàn)了什么東西,還不夠實驗性。有的實驗文學呢,則只是跟著拉美走,比如魔幻小說。中國文學還沒有定出自己的道路,連作家自己都不是太清楚他們要走向何方。我認為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