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飛
伊拉克戰(zhàn)爭成為國際政治中的最大熱點已經5年了?;仡^來評價這場戰(zhàn)爭,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如果從美國推進“大中東民主戰(zhàn)略”說,美國是勝利者,因為畢竟在中東制造出了一個親美的“民主國家”,盡管這個“民主國家”仍然很不穩(wěn)定,需要美國付出相當大的人力、財力代價來支撐;如果從美國的霸權戰(zhàn)略來說,是有得有失,得在于美國占據了中東的一個重要戰(zhàn)略要地,控制了那里的石油,失在于美國的國際形象嚴重受損,軟實力下降。
如果從國際反恐斗爭的角度來說,則肯定是失敗的,因為5年來,恐怖主義活動不僅未減弱,反而更猖獗。還在伊戰(zhàn)4周年時,美國《莫塞爾·瓊斯》雜志進行了一項調查,表明伊戰(zhàn)4年來,世界上的恐怖襲擊數量增加了600%。此后的一年,恐怖襲擊事件仍然層出不窮,甚至發(fā)生了巴基斯坦前總理貝·布托被刺這樣的惡性事件。英國《獨立報》文章認為,“基地”組織是伊戰(zhàn)的最大贏家之一。伊戰(zhàn)之前,“基地”組織在伊拉克根本沒有據點,是伊戰(zhàn)造成的混亂給它以可乘之機;由于美國把注意力放在了伊拉克,使得“基地”組織及其支持者塔利班在阿富汗死灰復燃。
國際反恐斗爭,何以“越反越恐”?
從“9·11”后國際社會的表現來看,國際恐怖主義的危害已經得到比較充分的認識。聯合國通過了《全球反恐戰(zhàn)略》;北約、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歐盟、東盟、非盟、亞歐會議、八國集團、獨聯體等重要國際組織都將反恐作為重要任務,并建立了反恐合作機制。特別是美國,將反恐作為全球戰(zhàn)略的首要任務,而且還特別注意防止恐怖主義同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的結合,防止核恐怖主義的出現??梢哉f,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大敵,核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災難,這已經基本上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然而,共識是一回事,行動又是另一回事。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是國際社會的共同事業(yè),必須在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下進行。反思“9·11”以來的國際反恐斗爭,可以看出,每當國際社會通力合作之時,反恐斗爭就比較順利,比如阿富汗戰(zhàn)爭,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配合,所以取得成功。而每當國際社會不能通力合作時,就遭受挫折。伊拉克戰(zhàn)爭只是美英等少數國家的行動,并且遭到世界多數國家的激烈反對,所以不僅美英深陷泥潭,發(fā)動戰(zhàn)爭的政治人物都面臨困境,而恐怖主義則更加猖獗。
國際社會在反恐上不能通力合作,主要原因是一些大國在反恐中藏有私心。作為“9·11”事件最大受害者和其后國際反恐斗爭重要力量的美國,一開始就將反恐戰(zhàn)略納入到其霸權戰(zhàn)略的框架內,借反恐之機搶占戰(zhàn)略要地,控制戰(zhàn)略資源,推進西方式的民主,傳播美國的價值觀。
同時,作為代表美國軍工利益集團和石油財團利益的布什政府,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還有幫助軍火商開辟市場,協助石油公司提升油價的意圖。這恐怕也是世界多數國家反對伊戰(zhàn)的重要原因所在。
然而,在霸權思維的支配下,美國自恃擁有超強的軍事實力,全然不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和立場,采取單邊主義行動,結果使國際反恐合作面臨嚴重困難。
此外,美國將反恐斗爭“戰(zhàn)爭化”、“意識形態(tài)化”,稱美國正在進行一場反恐戰(zhàn)爭,而且是“反伊斯蘭法西斯戰(zhàn)爭”、是“21世紀意識形態(tài)的決戰(zhàn)”,擴大了反恐斗爭的打擊面,并且在認定恐怖主義組織上采用雙重標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際合作。
總結經驗教訓,國際社會要想有效地打擊恐怖主義,必須擯棄霸權思維和單邊主義,進行真誠的合作。為此,就要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的新安全觀和合作思維,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共同打擊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各種形式恐怖主義。
恐怖主義的滋生和蔓延有著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根源,要想有效地打擊恐怖主義,還必須實行標本兼治的原則,除了在情報、金融、公安、軍事等領域合作防范恐怖襲擊、打擊恐怖組織外,國際社會還應當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是徹底解決恐怖主義問題的根本之道。
(原載2008年第7期《環(huán)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