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2008年4月29日凌晨1時12分,《丑陋的中國人》作者、著名作家柏楊病逝于臺灣新店耕莘醫(yī)院,享年89歲。有人將柏楊比作現(xiàn)代的魯迅,認為他指出了中國人的劣根性,使得華人世界有了自律自省的精神武器。
柏楊已逝,紀念斯人最好的方式不是給予他身后的哀榮,亦非以宏大的葬禮蓋棺。而是銘記其文,傳承其思想,繼承其獨立思考的文風人格。至為要者,吾人亦當三省吾身,捫心自問:今天我還丑陋否?
只要你還隨地吐痰,只要你還大聲喧嘩,只要你還闖紅燈,你就依然擺脫不了“臟、亂、吵”的丑陋。而且,按照柏楊先生的闡釋,僅僅是中國人在自己的國家“臟、亂、吵”,尚屬于“醬缸文化”的內(nèi)向丑陋。隨著國人走出國門,這種孳生于內(nèi)部醬缸的丑陋文化也外溢出國門,在歐陸吐痰,在華爾街騎牛,在自由女神涂鴉,在澳大利亞隨地便溺……可見,“臟、亂、吵”的丑陋不但沒有消弭,聲名還遠播世界。
至于柏老夫子所謂的“窩里斗”“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的丑陋行為,只要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稍作反省,也屢屢可見丑陋的幽靈彌漫附著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中。以“窩里斗”為例,中國最新一期的《競爭力》雜志透露了中國彩電行業(yè)從朝陽產(chǎn)業(yè)到輝煌不再的主因,就是價格戰(zhàn)的“窩里斗”,斗到多敗俱傷而集體死亡。而外貿(mào)企業(yè)為了搶奪外貿(mào)市場,也習慣了壓低價格的幼稚方式,到頭來害了國內(nèi)同業(yè),利好了外商?!案C里斗”就“不能團結”,“不能團結”就很容易讓外人抓住機會各個擊破,搞得全盤皆輸。再說一個“死不認錯”外加“不能團結”的例子。
上周有香港網(wǎng)友發(fā)帖揭露內(nèi)地人在港陋習一事,近日同一香港論壇出現(xiàn)一篇針鋒相對的帖子,披露港人在內(nèi)地陋習。香港人嘲弄內(nèi)地人小孩子在地鐵上小便,內(nèi)地人反擊香港人在內(nèi)地“包二奶”。兩地網(wǎng)民互揭陋習,像潑婦吵架,又像是五十步笑百步。這樣吵來吵去,雖都“死不認錯”,但掩不住一個事實,內(nèi)地和香港都存在著陋習。在旁觀的老外看來,就成了“中國人丑陋”。
可以說,柏楊是以中國人的如炬法眼,將華人骨髓里的文化劣根性給抽出來,曝曬于陽光之下。
如果說魯迅通過《阿Q正傳》指出國民劣根性的抽象的“精神勝利法”,柏楊《丑陋的中國人》則條縷清晰地列出了中國人(華人)具體的丑陋行為。從對中國人(華人)的警醒反照作用看,魯迅是貧弱時代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大師,柏楊則是現(xiàn)代的華人行為矯正大師。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智者。
柏楊上世紀80年代恨鐵不成鋼的“丑陋”斥責,使得華人世界有了自律自省的精神武器??梢哉f,柏楊以《我們要活得有尊嚴》一書(被稱為《丑陋的中國人》續(xù)篇,2002年在香港出版,2003年在內(nèi)地出版),矯正了“丑陋的中國人”。
憶念柏楊,不需要歌功贊德的頌詞,也不需要悲慟欲絕的悼詞。你、我、他,只要腦髓里帶著反省的“問號”,默念著“我今天是否丑陋?”,“我們是否活得有尊嚴?”,就是對柏楊最好的紀念。
摘自《青年參考》2008年5月6日
編輯/麻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