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芹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要在互助合作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fā)展,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
ゴ統(tǒng)的中學語文教學,采用“閱讀——串講——背誦”的教學模式,顯然違背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帶有極大的封閉性,而無視學生的主體性要求。以單一的“灌輸——接受”方式,凸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主宰性,極端的抹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束縛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蘇聯(lián)教育家凱洛夫以談話法為特征的語文教學模式對我國影響很大,乃至今天仍可以看到許多語文課堂教師的“滿堂問”,學生的思維被硬牽到各種問題的思索中,弄得疲憊不堪,興趣全無。呈現(xiàn)今日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的狀況。這也引起了全體語文教學工作者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對實施素質教育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期間涌現(xiàn)了一大批先進優(yōu)秀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如葉圣陶、余漪、錢夢龍、寧鴻彬、魏書生、李政西等等,他們對語文教學的卓越貢獻和不朽的業(yè)績尤如一盞盞明燈指引著后學者的方向,他們廣博的學識、深邃的思想、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的后學老師。筆者有幸閱讀到他們的教學論著,深受感染,掩卷沉思,卻發(fā)覺他們那眩目的成功光環(huán)下有著一個共同的東西:語文教學的民主與科學。作為一個語文教學的探索者和愛好者,我樂于與大家共同探討中學語文教學,并以此拋磚引玉。
ヒ?、隅U慕萄У拿裰
ノ菏檣曾經說過“民主就像是搭在師生心靈的橋,民主程度越高,連接心靈的這座橋梁就越堅固”。教學活動是一個雙邊互動的活動過程,在此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作為兩個有著各自獨立性的活動主體,他們之間的交流必須建立在彼此互相信賴、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而不能是一方凌駕于另一方之上的。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學,作為主體的學生更具有獨立的思想,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渴望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因而,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更充分發(fā)揚民主。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民主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尊重學生個性。我們要談尊重學生的個性,首先要弄明白“個性”的概念。學生的個性既有一般年齡特征的共性,又有個別的差異性。它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兩個方面,個性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動機、興趣、志向、信念和世界觀等,它制約著人所有的心理活動,是產生積極性的心理動力。個性心理特征指每個人在氣質、性格、能力等方面所表現(xiàn)的特點,它在個性中是比較穩(wěn)定的成分,在心理過程中形成,又反過來影響心理過程得進行。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強調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并正確的引導。尊重學生個性就是“讓每一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就是要尊重學生得人格,把學生視為與自己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進的朋友和同志。而且學生是一個獨立的主體,他有自己的個性、追求。在教學活動中,要予以真誠的關懷、鼓勵,用心靈體貼心靈,用尊嚴去贏得尊嚴。徹底拋棄封建傳統(tǒng)教學中唯教師是從的專制色彩。寧鴻彬老師的“三個允許”、“三個歡迎”也正是尊重學生的典型體現(xiàn)。李兆德在評價魏書生教學民主曾談到“其身不凌駕學生之上而融于學生之中,其心不孤高自傲而走進學生心靈之中,與學生心心相通。所施不欲教師獨霸課堂,而把學生推在主人的地位——這便是教學民主的地位”。
2.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欲望,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掌握了不少知識和技能,并具備一定的主觀創(chuàng)造力。在每一次教學活動中,學生都會運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所面臨的各種新問題,對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鞏固、完善、創(chuàng)新,并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以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教師應當尊重他們每一次課堂思想的交流,并且通過各種激勵機制來鼓勵和表彰。
3.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是指語文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主體,不是被動的接受的主體,而是能動的學習的主體。傳統(tǒng)的“填鴨式”和“牽牛式”等越俎代庖的教學模式都是對學生主體性的抹殺和漠視。李政西老師在談到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時強調學生要參與教學決策、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與學生共同探討制定教學設計方案,訓練學生語文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師生共同遵守有關教學要求,讓學生對語文教學有建議、監(jiān)督和評價的權利。魏書生的教學藝術更是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中一切都和學生展開“商量”是魏老師致勝的法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時間都和學生商量,取決于學生。
4.發(fā)揚民主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柳彬談到“素質教育的要義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這也是教育民主的真正體現(xiàn)。李政西老師談到“我們所教的學生中,不管有多少在這樣或那樣的語文大賽中獲得金牌銀牌,但是如果多數學生連一封信都寫不好,那么這樣的語文教學就沒有半點民主氣息,也決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比绻覀兊恼Z文教學活動不能無視學生的基礎差異而搞“一刀切”,或置多數學生錯字連篇、詞不達意而不顧,卻要“精心”培養(yǎng)幾個“尖子生”、“上線生”,走著八十年代“精英教育”的老路,這顯然不符和時代的要求。發(fā)揚語文教學的民主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
ザ、語文教學的科學
ダ鈁蛭髟凇洞優(yōu)判走向建設——語文教學手記》中談到“多少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在科學的旗幟下做了不少違背語文教學科學的事:追求語文知識體系如數理化一般的邏輯框架,無視語文教材的人文性而力圖進行客觀的理性分析,‘標準化考試使教師及學生投入相當多的精力進行猜謎似的‘模擬訓練……對語文教育的‘科學,也有這樣的‘論,那樣的‘觀,還有‘性、‘法、‘式等等說法。其實,真理總是樸素的——葉圣陶的一句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葉老簡潔的一句是高屋建瓴似的真理總結,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要符合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就是要解決學生的兩個問題。
1.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就是要解決學生自己知道要學什么的問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說“人的生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查爾斯?赫梅爾也曾說道“從學校獲得的大量的知識不再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了,因而這些知識已不足以終生受用”?,F(xiàn)代社會已處于信息時代,信息的更新速度日益增快,舊有的知識以遠遠不適應現(xiàn)實社會的要求而不得不繼續(xù)學習,然而學生往往對龐雜的信息卻不知道如何選擇。比如學生學一篇課文時,面對課文所包含的眾多的知識點,學生常常顯得盲目而不知道要做什么,學習目的是什么,或僅作走馬觀花似的瀏覽,或看電視似的直解畫面而不做思考,這都是現(xiàn)代學生的通病,我認為錢夢龍老師在探索這方面以走出堅實的一步。錢老師的課堂常常是學生自己便能提出問題,再分析解決問題而化為自己所有的能力。他對一篇課文設計為三個問題,一是寫了什么,二是怎樣寫的,三是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也就是使學生自己解決知道要學什么的問題。
2.語文教學的科學性就是要解決學生自己知道怎么學的問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學生學法的指導已是刻不容緩、迫在眉睫,它是語文教學科學性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對學法指導的方式是具體多樣的,并不拘泥于某種具體的模式,但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其一,必須符合語文自身的學科規(guī)律。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而我們在教學時往往各執(zhí)一端,只注重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只知教書,不知育人。在這一點上反不及傳統(tǒng)教育的“文道合一”。魏書生曾談到“我們應當教育這些普通孩子一點做人之道,以使他們將來能在困難的環(huán)境中使自己能夠靈活自處,教給他們一點抵御腐朽觀念的能力,教給他們回擊白眼、譏諷的能力”。在教學中,必須注重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二,必須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guī)律。在語文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認知規(guī)律為條件,不可做任何“拔苗助長”式的引導,或無關痛癢的“隔靴搔癢”,那都只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同時,學法的指導還要與“學習類型”相適應。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雙邊活動過程,要在互助合作中積累、鞏固、探索、創(chuàng)新,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走進學生的心靈,充分尊重學生,發(fā)揚民主,科學的從事中學語文教學。
ィㄗ髡叩ノ唬漢穎碧粕絞蟹崛笄豐潤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