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華棟
美國社會的解剖刀:為中產(chǎn)階級畫像。并譜寫他們的日常風俗史詩
可能我們永遠都需要這樣一類作家:他平心靜氣地打量和研究某個地域的日常生活,然后去不厭其煩地描述這個地區(qū)的人類世俗生活的基本狀況,其精細程度可以和最優(yōu)秀的工筆畫家媲美,但是卻不直接地表達任何武斷的意見。約翰·厄普代克就是這樣一個作家。這個多產(chǎn)作家如今已經(jīng)70多歲了,可是創(chuàng)作精力仍舊非常旺盛,在50多年的時間里,他出版的長篇小說超過了23部,加上10多種短篇小說集,以及兒童故事、詩歌、隨筆與評論、自傳等作品,作品總量已經(jīng)超過了60部。從某種程度上講,要了解美國20世紀后半葉的文學和社會生活,他的作品是根本就繞不開的。
約翰·厄普代克說:“我努力迫使我對生活保持多層次和多方面的感覺,我力圖通過敘述形式去獲得客觀性。我的作品總是在反省,而不是在發(fā)表任何武斷的意見。我認為藝術家?guī)Ыo了這個世界過去不曾有的東西,卻沒有摧毀什么東西,我贊賞這樣一種保守的反駁。”(見1967年答塞繆爾森的訪談)他1932年出生于美國東部賓夕法尼亞州的西靈頓小鎮(zhèn),據(jù)說,他的血統(tǒng)復雜,有德國、荷蘭和愛爾蘭人的混雜血統(tǒng)。他出生于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祖父曾經(jīng)做過修路工人,父親是一個電工,負責電纜的接線工作,后來失業(yè)了,費了很多周折,才落腳在一所中學教書。這樣的普通,甚至是貧困的家庭出身,促使他一開始就明白了必須要靠自己的勤奮他才可以出人頭地。由此,成為職業(yè)作家之后,他養(yǎng)成了每天都要寫三頁紙的寫作習慣,這也就是為什么他的作品產(chǎn)量那么高,質(zhì)量同時也非常高的原因。
如果一個作家有某種最終走上了文學之路的誘因和契機,那么,他的母親就起到了這個作用。他母親的文學修養(yǎng)很好,自己就喜歡寫小說自娛自樂,對他從小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一直鼓勵他當一個藝術家和作家。受到了母親的鼓勵,他從中學時代開始,就細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開始了寫作,并且經(jīng)常拿自己的文章和雜志上的文章相比較。他后來成為依靠觀察和內(nèi)心體驗取勝的大作家,我覺得,和他小時候的這種狀態(tài)不無關系。因為福克納說過,要想成為一個作家,在“觀察、體驗和想象”任何一個方面突出,就有了先決條件。在母親的極力慫恿和鼓勵下,1950年,18歲的約翰·厄普代克果然考上了哈佛大學英文系。1954年畢業(yè)之后,他和新婚妻子瑪麗一起去英國牛津大學的拉斯金美術學院學習繪畫,飽覽歐洲現(xiàn)代藝術的風華。一年之后回到了美國,他在紐約的著名人文雜志《紐約客》擔任編輯。兩年后,他突然辭掉了在《紐約客》的編輯工作,和妻子一起搬到了馬薩諸塞州的鄉(xiāng)下定居,隱居起來從事職業(yè)寫作。根據(jù)他自己的說法,他之所以離開繁華的紐約,是因為他得了嚴重的皮膚病,皮膚脫落以至于他無法面對別人,因此迫切地需要安靜下來,就這樣他成為了一個半隱居狀態(tài)下的職業(yè)作家。
他首先講述的就是人生經(jīng)驗的故事。他早期的小說《馬人》(1963年)是取材于他的當中學教師的父親的經(jīng)歷。在這部小說里,他把希臘神話傳說中的半人半馬的馬人形象,和自己的當中學教師的父親的形象結(jié)合在一起,塑造了一個有著悲劇和喜劇色彩的普通人,描繪了兒子眼中的父親那種背負生活之累的悲劇形象。馬人是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馬的怪物,這些怪物平時就躲在深山的樹林里,其中,一個最有名的馬人叫做客戎,他被英雄赫拉克勒斯所誤傷,最后被天神宙斯所賜死,并獲得了永生?!恶R人》可以說是他早期最好的小說,小說用某種冷靜、客觀化和悲憫的語調(diào),細致地描繪了一個男人、一個中學老師在三天時間里要面對的各種來自生活的威脅:失業(yè)、欠賬、被學生嘲笑,感到死亡逼近的困惑和恐懼,對生命意義和空虛感的思索,等等,來映射出他平庸和掙扎著的一生。小說的視角是用兒子的眼光來打量和敘說,小說從結(jié)構上分成了兩個部分,希臘神話中馬人的命運和現(xiàn)實生活中父親的命運,這兩條線奇妙地交織在一起,成為了一個帶有濃厚象征主義色彩和超現(xiàn)實主義意蘊和結(jié)構的佳作。
其實,每個作家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要表現(xiàn)的特質(zhì)都是一致的,那種特征,無論是語言的節(jié)奏還是作品的氣韻,無論要傳達的思想還是要強調(diào)的符號,無論情緒還是某種判斷和論調(diào),都是始終貫穿的。很少有幾個作家可以真正不斷地變成和他原先完全不同的一個人。也許在繪畫、音樂領域,這樣的藝術劇變可以實現(xiàn),但是對于文學,卻相當?shù)睦щy。因為作家的每部作品,都隱含著他未來生長成更為復雜的文學大樹的影子、基因、苗頭和種子,沒有無花之果和無因之由。在任何一部小說中,總是含著這個作家未來生長的下一部小說的種子。即使是在??思{早期的幾部和后來大批小說完全不同的長篇小說中,比如在《士兵的報酬》中,你仍舊可以看到他駕馭長篇小說的那種獨特的氣度,那種孤絕的氣質(zhì)。因此,在約翰·厄普代克第一部小說《貧民院義賣會》中,他就表現(xiàn)出他多少有些怪誕和病態(tài)的敏感的敘述:他虛構了一個將來的養(yǎng)老院,這樣一個養(yǎng)老院實際上就是美國福利社會的象征。在一個周末的假日,崇尚精神層面的自由主義的養(yǎng)老院的老人們,對號稱“人本主義”,實際上卻很空虛偽善的新院長,進行了一次沒有結(jié)果的抗議和斗爭,結(jié)果,也沒有什么下文。這部小說在具象的故事背后,有著一些對美國抽象的自由主義的反諷,顯示了約翰·厄普代克對高度工業(yè)化的美國所產(chǎn)生的內(nèi)部的精神分裂,充滿了憂慮和警惕,而這個主題也貫穿著他后來的不少作品。
任何一個作家,無論你的作品再多,你的代表作總是那么一兩部。現(xiàn)在,來檢視約翰·厄普代克的創(chuàng)作成績,來給他蓋棺論定,來挑選他的代表作,《兔子》系列小說無疑是首當其沖。這部歷時50多年創(chuàng)作的史詩性作品,翻譯成中文的總字數(shù)約有120萬字。如果加上那個出版于2000年的第5部,即用別人的眼光來懷念“兔子”的小長篇《懷念兔子》,就有130萬字之多了。這樣一個連續(xù)50年寫作的小說系列,這樣一個宏大的篇幅,可以和很多文學史上的長河小說相媲美。就從他對《兔子》系列小說的經(jīng)營和寫作來看,他企圖寫作美國當代史詩的雄心是存在的,而且是大有斬獲的。以《兔子跑吧》《兔子回家》《兔子富了》《兔子安息》《懷念兔子》為題目的5部小說,從1960年開始,幾乎每隔10年就出版一部,簡直讓人覺得這樣的節(jié)奏和預設有些機械,可是,這個系列逐漸地形成了美國中產(chǎn)階層生活的一幅宏大的壁畫。這部小說宏闊地展現(xiàn)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之后的社會生活,和在一個普通美國家庭成員身上的時代烙印,以及社會風尚和道德的激烈變化施加到這些人物身上的巨大影響。在這5幅小說組成的大壁畫上,美國普通人的生活活靈活現(xiàn),細致入微,歷歷在目,可以看到最近50年,美國社會在道德劇烈變化和物質(zhì)極大地豐富、宗教力量不斷纏斗美國人的靈魂的復雜圖景。這個系列小說的主人公哈里,是一個性格上像兔子一樣有些疑懼和敏感的人,在二戰(zhàn)結(jié)束之后,開始不斷變化的美國社會風
尚和道德危機的面前,他忍受不了自己的婚姻,像兔子一樣逃跑了,可是最終,因為靈魂和肉體無處安身,卻依舊要回家來。在這種不斷地出走和回家的過程中,演繹著哈里和兒子納爾遜他們父子兩代人的人生悲喜劇和生活鬧劇。而麥卡錫主義、上世紀60年代性解放、越南戰(zhàn)爭、種族沖突和危機、阿波羅登月計劃、嬉皮士運動、吸毒、石油危機、中產(chǎn)階級全面興起、福利社會的問題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等等,這些美國社會外部的變化,也都投射到哈里一家,給他和自己的家庭成員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他的家庭時而分崩離析,時而又重新聚合在一起,和時代的變化起伏一起變化起伏,既承擔了時代的痛楚,也享受了時代的歡愉。最后,在1990年出版的《兔子安息》中,由于約翰·厄普代克考慮到小說主人公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人生所有的起伏,從人生高位上跌落下來,就將“兔子”哈里寫死了。可是因為很多讀者都不喜歡他把“兔子”哈里寫死了,2000年,約翰·厄普代克又出版了一部小長篇《懷念兔子》,講述的是“兔子”哈里死了之后,他的靈魂回到自己生活過的地方,看到周圍人生活的場景,以及眾人對他的懷念。
這個《兔子》系列小說的新譯本,2008年1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精心組織翻譯家再次翻譯出版了。這已經(jīng)是《兔子》系列小說在國內(nèi)的第三個版本了。據(jù)說,此前的翻譯版本要么有刪節(jié),要么就是譯文欠佳。我常常想,為什么約翰·厄普代克對我來講,要比魯迅和巴金這樣的作家還要近,還要親切?現(xiàn)在,我明白了,約翰·厄普代克筆下的生活和故事、人物和命運距離我是如此的近,正在我身邊的中國的大都會里面出現(xiàn)著,發(fā)生著,變化著。他描繪的美國中產(chǎn)階級人群的優(yōu)越和煩惱、痛苦和焦躁、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復雜多變和精神上的焦慮不安,和正在中國蓬勃興起的中產(chǎn)階級遇到的問題幾乎一樣。我看他的《兔子》中的主人公哈里,甚至就是我的一個鄰居或者一個朋友,生活中具體的困擾是很相似的。我想這也就是《兔子》系列小說第三個譯本的問世仍舊獲得了讀者關注的原因吧。
和《兔子》系列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他的小說《農(nóng)場》(1965年)和《夫婦們》(1968年),兩部小說都以賓夕法尼亞的小鎮(zhèn)生活作為背景,其中《夫婦們》翻譯成中文有42萬字。《夫婦們》在出版的時候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它全景式地描繪了美國上世紀60年代的激烈變化,在一些中產(chǎn)階層夫婦之間發(fā)生的影響,性解放引發(fā)的換妻游戲、偷情和濫交,改變了一些夫妻的生活。約翰·厄普代克是寫性、寫通奸和偷情的行家里手這個共識,就是因為《農(nóng)場》和《夫婦們》帶來的。在這兩部小說中,他筆下的美國人,像《兔子》系列小說中的哈里一樣,在巨大的社會道德變革浪潮中找不到自我的生存感和方向感,在隨波逐流中企圖尋找自我,但是恰恰迷失了自我。
約翰·厄普代克是一把鋒利的美國社會的解剖刀,他為中產(chǎn)階級畫像,并譜寫他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的史詩。閱讀他的作品,你完全可以得到一種照相寫實主義的印象,像《兔子》系列、《夫婦們》等小說,他給你展現(xiàn)的,是20世紀下半葉美國中產(chǎn)階級世俗生活的全景觀,即使你沒有去過美國,通過讀他的書,你就了解了美國人大部分的生活狀態(tài)。我這么說應該不算夸張。在寫作的風格上,他文筆華麗、雕琢,因為他學習過繪畫,也許受了很多后期印象主義畫風的影響,所以在寫作方面用筆也如同畫筆,筆觸細致人微,他喜歡不厭其煩地描繪那些精微的生活細節(jié)和場景,成為了雕琢過度的、有些繁復的洛可可文學藝術大師。而且,他也很擅長心理描寫和意識流,但是其作品的底色,卻是現(xiàn)實主義的。他的這種現(xiàn)實主義,吸收了大量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技法,把這些技法都融會在一起,也許只有用這樣的筆法,才可以用來表現(xiàn)特別班駁陸離和豐富復雜的美國當代生活。
他擅長的寫作秘密:性愛,宗教、藝術與語言,做一個創(chuàng)作最廣義小說的作家
我想,約翰-厄普代克是一個有著宏大構想的小說家,他雖然沒有把他的所有作品看成是一個整體,比如??思{的“約克納帕他法”系列,比如富恩斯特的“時間的年齡”的總體構思,但是,在50多年的寫作生涯當中,他一直在將自己的小說疆域擴大。有評論認為,他在“創(chuàng)作最廣義小說”(見主萬的《愛的插曲》序言),這種說法是不為過的。因為,在今天這個信息和網(wǎng)絡空前發(fā)達的社會,如何運用傳統(tǒng)的寫作和紙媒介來傳送信息,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在這方面,只有“創(chuàng)作最廣義小說”,才可以抵抗和適應新時代人們對文學的總要求,那就是,當今的小說無論深度和廣度,讀者都要求你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
約翰·厄普代克因此做了卓絕的努力,這一點,首先在寫作的題材上就表現(xiàn)無疑。他的小說題材雖然大部分是圍繞美國東部某個小鎮(zhèn),具體說就是他出生的西特林小鎮(zhèn)來展開,但是,他經(jīng)常放眼全球,筆觸有時候還延伸到美國西部、東歐、南美洲和非洲,比如《巴西》(1994年)和《政變》(1978年),還有依據(jù)神話和古典文學作品的材料所寫的小說,比如《馬人》和《哈姆雷特前傳》(2000年)。其次,在表現(xiàn)美國當代世俗生活的層面上,他像一個寫實主義畫家那樣,勤奮地、細膩地用文字盡可能地包羅萬象,寫出美國生活內(nèi)部的沖突、矛盾、復雜性和悲劇與喜劇混雜的色彩,寫出“美國夢”誕生和破滅的實質(zhì)。有些評論家說,約翰·厄普代克的寫作有三大秘密,性愛、宗教與藝術,他的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這三個主題進行的。此話不無道理,但是,除了他的這三個寫作的秘密,我覺得,他的語言風格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的小說語言精雕細琢、機警、細膩、柔和、清晰和準確,值得反復地琢磨和玩味,是那種非常精微的感覺傳達,以及意識流的鋪張。他對下意識、潛意識的描繪,也是很獨到的。另外,約翰-厄普代克的小說在結(jié)構上雖然不那么獨具匠心,但是小說內(nèi)部仍舊有著時間和人物命運發(fā)展的線索可以找尋。
美國的新教倫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zhàn),這深刻地顯現(xiàn)在他的有關宗教題材的三部曲《一個月的禮拜日》(1975年)、《羅杰教授的版本》(1986年)、《S》(1988年)里。在這個系列小說中,他探討了美國社會宗教對人的影響和產(chǎn)生的精神和社會問題,作品涉及的題材算是比較銳利了。有趣的是,這個系列小說是對形成了美國文學傳統(tǒng)基石的小說《紅字》的再度解釋和闡發(fā),三部小說分別從《紅字》中原先的三個主人公的角度出發(fā),以原先的牧師、醫(yī)生和女主角海斯特的角度,探討了美國當代社會靈魂與肉體、精神和物質(zhì)、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復雜關系。這三部小說的主人公,分別是今天美國社會的牧師、教授和女人,以三個主人公的蛻變,顯現(xiàn)了美國社會自《紅
字》所引發(fā)的傳統(tǒng)宗教文化和現(xiàn)代美國社會世俗生活之間的激烈沖突。而三部小說的故事設定和人物視角卻都不一樣,顯示了約翰·厄普代克觀察美國社會和駕馭文學技巧的非凡能力。
在涉及到美國之外的題材的小說中,《巴西》將一個背景放在巴西的愛情故事寫得波瀾壯闊。據(jù)說,他從沒有去過巴西,對巴西一點也不熟悉,但是,他靠著幾本關于巴西的地圖和資料,竟然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搬到了現(xiàn)代巴西。小說情節(jié)的時間跨度有20多年,通過對一對戀人的愛情故事的描繪,揭示了巴西的社會面貌、人文風情、政治經(jīng)濟問題,和它的雄闊的地理特征。在《貝奇:一本書》(1970年)中,小說的主人公則變成了一個猶太人小說家,這個小說家?guī)е鴩鴦赵旱奶厥馐姑?,前往東歐一些國家,做了一番觀察和游歷。他從東歐當時虛假的社會表象下面,看到了東歐國家被僵化的意識形態(tài)鉗制之下的精神空虛和麻木,是冷戰(zhàn)時期對美國和東歐國家關系的重新打量。1978年,他出版了小說《政變》,他把這部小說的背景放到了非洲。約翰·厄普代克虛構了非洲庫施共和國的一個獨裁的總統(tǒng)流亡海外,以回憶錄的文體,講述了這個總統(tǒng)作為獨裁者,是如何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非洲奪取利益的周旋,和西方列強互相傾軋和角逐,最后卻導致庫施共和國內(nèi)部混亂不堪,結(jié)果在他的專制獨裁統(tǒng)治下,引起了人民的反抗,不得不流亡海外的故事。這部小說從側(cè)面諷刺了美國的非洲政策的自相矛盾和愚蠢。而小說的回憶錄文體和小說本身題材的特殊性,使得這部小說顯得很有些不同。
創(chuàng)作最廣義的小說的努力,還體現(xiàn)在他對美國精神、美國歷程的全方位把握上。他可以說是四處出擊,最大限度地擴展自己的寫作疆域。在小說《東方女巫》(1984年)中,寫的是一群離了婚的女巫,這些女人將魔鬼帶到了偏僻的羅德島上,破壞了羅德島上傳統(tǒng)的清教主義,釋放出性解放時代人們內(nèi)心的罪惡和懺悔。小說對美國的資本主義新教倫理的諷刺意味特別深重。在小說《福特時代回憶》(1992年)中,他用結(jié)構主義的形式,將發(fā)生在兩個時空的故事融合起來,將福特總統(tǒng)執(zhí)政時期的美國社會氣氛傳達得非常逼真和精細。他的長篇小說《圣潔百合》(1996)算是一部小型史詩,是對美國精神成長和物質(zhì)豐富歷程的描繪。伴隨著美國電影工業(yè)基地好萊塢的發(fā)展變化,小說的時間跨度也有上百年,四代人接替出現(xiàn)的跨度,展現(xiàn)的是美國社會的風起云涌和波瀾壯闊。小說將克拉倫斯一家四代人的輪替和成長,和美國好萊塢的科學技術發(fā)展與100年的道德變化糾纏在一起,給20世紀的美國人的精神生活在物質(zhì)條件不斷地變化的景象,描繪出一個啟示錄意義上的小史詩?!妒嵃俸稀肥撬噲D圖解美國社會精神本質(zhì)的巨大文學努力,也是對美國整個20世紀技術和道德發(fā)展、變化、沉淪的反思。
在《時間的終結(jié)》(1997年)里,他把小說的背景放到了2020年前后。也許,約翰·厄普代克覺得那個時候?qū)⑹撬慕K結(jié)時刻,因此小說有著濃厚的悲傷氣氛。小說依舊以家庭作為敘述的背景,展開了對宗教和死亡的思考。在2000年出版的小說《葛特露和克勞狄斯一哈姆雷特前傳》中,他又把小說的情節(jié)放在中世紀的北歐了。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上,一個皇家宮廷里發(fā)生了陰謀和復仇的故事。約翰·厄普代克對《哈姆雷特》的故事進行了顛覆,用全新的觀念,重新書寫了丹麥王子復仇故事,結(jié)果,使我們看到了更為復雜的,難以進行道德和善惡判斷的人物形象。在這部小說中,約翰·厄普代克呈現(xiàn)出自己作為“創(chuàng)作最廣義小說家”的高手的巨大才能,也顯示了他作為文體大家的深厚功力。小說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用“國王被激怒了”作為開始的第一句話,文辭優(yōu)美細膩,對中世紀北歐自然風景和內(nèi)心活動的刻畫非常到位,顯示了他無與倫比的想象力、語言鋪排能力和結(jié)構才華。
《尋找我的臉》(2002年)寫的是一個27歲的女記者采訪一個79歲的女畫家的故事,通過女畫家的自述,小說呈現(xiàn)出難得的女性主義的色彩。里面沒有一個男人,有的是美國藝術界變化的風潮,在一個女藝術家生活中掀起的風浪和波瀾。和《尋找我的臉》相反,《村莊》(2004年)則是一部關于男性的小說,甚至還有作者自傳的影子。小說中的主人公和約翰·厄普代克自己的經(jīng)歷相似,是一個退休的軟件工程師,70多歲,在少年、中年和老年,分別在三個村鎮(zhèn)生活過,小說就是他對整個一生的村鎮(zhèn)生活的回憶?!犊植婪肿印肥撬牡?2部長篇小說,出版于2006年。這部小說顯然是他對美國發(fā)生的“9·ll”被襲擊事件的反思。像約翰·厄普代克這樣的作家,是不可能對“9·11”不進行某種文學的回應的。小說中描寫的恐怖分子,卻是一個美國土生土長的埃及移民后代,最終,這個有著伊斯蘭宗教背景的年輕人,被慢慢地引導成了一個宗教極端分子,變成了人肉炸彈,去炸毀林肯隧道。小說表現(xiàn)的是全球化時代美國的地緣政治和文化沖突的不安,以及一種對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的焦慮感。
約翰·厄普代克的小說深受繪畫藝術的影響,基調(diào)是寫實主義風格的。但是他的寫實主義,卻不是美國新新聞主義小說那樣的所見即所得,與對社會問題的強烈關注和批判、對新聞性的強調(diào)以及對文學與文字美本身的忽略。他的寫實主義風格廣闊地吸納了大量現(xiàn)代主義文學流派的經(jīng)驗和營養(yǎng),如對意識流手法的運用,對象征主義和心理現(xiàn)實主義的借鑒,對書信體和結(jié)構主義的借鑒,對電影蒙太奇和敘述手法的掌握,對印象派畫家的文學手法的挪移,對人類神話和史詩資源的挖掘,也就是對神話原型理論的利用,用精細的文筆描繪微妙復雜的感覺,都是他的小說所吸收接納的,這使得他的小說呈現(xiàn)出波瀾壯闊的風格和非常復雜的、難以歸納的小說寫作特點。
他的短篇小說成就,也一點都不在長篇小說之下。在題材的取材、寫作的手法上,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這些短篇小說結(jié)集為《同一個門》《鴿子的羽毛》《音樂學校》Ⅸ博物館和女人》《問題集》《相信我》,以及厚厚的《約翰·厄普代克早期短篇小說:1953—1975年》,這個大集子,收錄了他的104個短篇小說。在這些小說中,大多數(shù)都是對美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進行探討和發(fā)掘的,寫得相當精細和縝密,和另外一個短篇大家約翰·契佛的小說相比,他的短篇小說題材更加廣泛,視野還要更加開闊,寫作的技術還要復雜多變一些。可能很少有一個作家能像約翰·厄普代克那樣全面,從20世紀50年代一直到今天。在美國文壇上活躍了50年,至今還老當益壯。他還出版了詩集多部,有《面向自然》《詩集》等等。《自我意識》是他的一部自傳,和早期他的另外一篇自傳文章>山茱萸:童年
回憶》相映成趣。在這樣的自傳文章中,也可以看到他在小說里那樣的激情文風,和細致描繪內(nèi)心感受與外部風景的筆觸。
現(xiàn)在該來談論他的缺點了。我對他感到不滿的是,他的小說的一些題材和經(jīng)驗是過度重復的,比如《村莊》和《夫婦們》,比如《兔子》系列和很多短篇小說傳達的東西。而從技術上講,他算比較保守的作家,沒有很過人的結(jié)構上的創(chuàng)新,如果他能有一些結(jié)構和小說形式的實驗,就更好了。不過,這也許是他為了獲得更為廣闊的讀者所做的必要的妥協(xié)吧?另外,從小說的敘述風格上講,他的小說有時候?qū)懙锰芗?、太瑣碎,一旦奔瀉起來就缺乏節(jié)制,減法做的少。像《兔子》系列小說,每一部都比上一部長,越寫越長,但小說內(nèi)部缺乏更加豐富和復雜的結(jié)構意識,使我覺得有些遺憾。當然,在這一點上,他比美國作家托瑪斯·沃爾夫要好很多,托瑪斯·沃爾夫一旦寫起來,根本就剎不住車,最后只得依靠編輯,才勉強將他那些如同大段無比絢麗的錦緞的素材,剪裁成一些基本有結(jié)構和線索可以尋找的小說。約翰·厄普代克在這方面的控制力當然很好,不過,也有不節(jié)制的問題。另外,他在政治上也很保守,態(tài)度暖昧,不愿意批評美國政府。據(jù)說,一次美國作家聚會,很多作家猛烈批評美國政府的內(nèi)外政策,輪到他發(fā)言了,他說:“我覺得美國聯(lián)邦快遞的服務還是非常好的。”他的這種溫和的政治態(tài)度,也許就是他一直被諾貝爾文學獎排斥在外的原因吧。但是,對于這一點,他自己是有辯駁的:“《馬人》寫的是杜魯門執(zhí)政時期的,《兔子跑吧》是艾森豪威爾時期的,《夫婦們》只有在肯尼迪時代才可以寫出來。我總是在描繪那些被政治籠罩的人們?!?/p>
約翰·厄普代克可以說是少數(shù)幾個掌握了美國主流社會審美閱讀情趣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量相當龐大,如今,已經(jīng)出版了23部長篇小說,還有大量的短篇小說集、散文、游記、評論、詩歌和兒童故事。此外,他還經(jīng)常編選“美國最佳年度小說選”之類的文選,還寫了有關如何打高爾夫球等的隨筆集,是經(jīng)常在《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發(fā)表重量級書評的人物,其多才多藝,是美國文壇罕見的。我想,甚至多少年之后,他的那些鞭辟人里的書評和文學評論的生命力也許會更加長久。他有自己擅長的寫作秘密:性愛、宗教、藝術與語言。而且,他的雄心就是做一個創(chuàng)作最廣義小說的作家,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雄心。在我的感覺里,約翰·厄普代克如同一座廣袤的平原,在這個平原上,有著鋪展開來的最廣義的風景。這是約翰·厄普代克帶給我們的未來小說發(fā)展的可能性:盡量地開闊寫作題材的視線,放大自己的內(nèi)心體驗和心靈感覺,將人類生活著的平原上的所有風景,都囊括其中。
責任編校王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