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華 李良春
關(guān)鍵詞:焦慮 弗洛伊德 品特
摘 要:本文以“焦慮”為切入點,用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焦慮說,分析《微痛》中導致愛德華和弗羅拉的焦慮癥因素。透過他們之間焦慮升級的三個階段,說明焦慮情緒對戲劇情節(jié)發(fā)展的貢獻,進而揭示出品特本人對于焦慮現(xiàn)象的認知,以及焦慮的膨脹對于家庭關(guān)系的影響。
《微痛》是品特的首部廣播劇,也是他用于解釋自己戲劇觀的第一部戲劇,即戲劇應具有不確定性。品特傳記作家米歇爾·比林頓指出,“這部廣播劇最關(guān)鍵的是品特以他特有的方式否定了哲學意義上的肯定性,拋棄了戲劇家一貫要為觀眾提供一種安慰性解決方式的責任。”鑒于這部戲劇對于理解戲劇大師品特后來的戲劇以及他本人的經(jīng)歷,有著如此舉足輕重的意義,而國內(nèi)從焦慮的角度對這部戲劇的研究又寥寥無幾,因此本文將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焦慮理論分析品特是如何對戲劇人物的焦慮心理進行層層遞進,發(fā)展到家庭最終破裂的過程,并揭示出焦慮在《微痛》中的作用。
一、弗洛伊德的焦慮理論
弗洛伊德曾說:“焦慮這個問題是各種最重要的問題的中心,我們?nèi)舨缕屏诉@個啞謎,便可明了我們的整個心理生活?!本唧w地說,精神焦慮主要表現(xiàn)為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難以預料的某種危險或不幸事件的經(jīng)常擔心,是一種提心吊膽、惶恐不安的強烈內(nèi)心體驗。與恐懼相比,焦慮更讓人痛苦,在人頭腦中產(chǎn)生的影響更深遠,因為恐懼也是一種情感,就如同希望或愉悅,是與一個特定情境相關(guān)的;而焦慮就像是疼痛或惡心,是由心理上形成的,而且不會隨著產(chǎn)生焦慮的情境的消失而消失。品特在《微痛》中制造了一個莫名的焦慮情境,使劇中人物不確定的恐懼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并以此來推進劇情的發(fā)展。
二、愛德華焦慮升級的三個階段
根據(jù)弗洛伊德對于精神焦慮的定義,《微痛》中愛德華和弗羅拉都在不同程度上患有精神焦慮癥,因而成為了威脅整個家庭氛圍的來源。通過對愛德華焦慮的分析,本文發(fā)現(xiàn)了愛德華的“焦慮癥”是由三個階段組成的,即:不安全、抑郁、暴躁,隨著戲劇情節(jié)的展開焦慮心理逐步升級惡化。
第一個階段是在戲劇一開始,品特通過愛德華和弗羅拉的對話,突出表現(xiàn)了愛德華的焦慮心理,展現(xiàn)了一種不和諧的家庭關(guān)系。愛德華和弗羅拉談論起花園里盛開的花時,他的粗暴態(tài)度和想要控制妻子的企圖都證明了他的焦慮傾向。愛德華對弗羅拉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對于外界采取疏遠的態(tài)度。甚至對于外面的天氣,也會感到不安,仿佛受到了威脅。面對晴朗的天空他疾呼:“這是非常糟糕的天氣。”愛德華的不安全感已經(jīng)使他無法感受燦爛的陽光,欣賞盛開的鮮花和寧靜的池塘,一切就像他的心情一樣糟糕。
第二個階段,品特通過黃蜂成為獵物的過程,使愛德華的焦慮進一步升級。憂郁的心情外化在不停地眨眼睛這個動作上。愛德華擔心如果處理黃蜂將讓他失去紳士的風度,因此,他裝腔作勢,百般推諉,自己不去對付黃蜂,而是要求弗羅拉把爬在勺子上的黃蜂碾死在盤子上。當受到弗羅拉的一再推托后,他以離開相威脅,尖刻地說自己還有正事要做,沒有時間浪費在一只黃蜂上。在黃蜂死了之后,愛德華才心情大悅,說:“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他之所以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是因為他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想要通過掌控妻子來實現(xiàn)家庭權(quán)力關(guān)系中的主導地位。而只有大權(quán)在握,他的焦慮才能得到暫時的緩解。
第三個階段是當愛德華看到賣火柴人后,命令弗羅拉把賣火柴人叫進書房。然而他卻煩躁無比,大聲呵斥弗羅拉,讓她離開。在與賣火柴人的一段獨白之后,愛德華開始透不過氣,瀕臨崩潰的愛德華此時非常疲憊,甚至連呼吸都困難了。于是又讓弗羅拉把賣火柴的人帶到了花園?,F(xiàn)在的愛德華已經(jīng)不能與以前年輕力壯的他相提并論了。他嘮嘮叨叨地談些風馬牛不相干的事。顯然,他對外界的一切都產(chǎn)生了懷疑:天氣、黃蜂和賣火柴人都成為構(gòu)成威脅的因素,并使他的焦慮不斷升級直至精神崩潰。
如果追究其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利比多剩余說”中找到理論根據(jù)。弗洛伊德認為焦慮的最普通起因是和那種發(fā)泄不了的興奮十分相符。愛德華在年輕時愛慕過村里老鄉(xiāng)紳的三女兒范妮,并受到了她的傷害。他對賣火柴人說鄉(xiāng)紳有三個漂亮的女兒,都有著火紅的頭發(fā),當時她們是整個村子的驕傲。然而在他看來范妮是最美的一個。范妮當時沒有讓他宣泄內(nèi)心的利比多,即使他后來娶了同樣擁有著一頭火紅頭發(fā)的妻子弗羅拉,他的焦慮也使他無法用正常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妻子。即使弗羅拉在年輕時,也曾擁有好身材和亮麗的紅發(fā),但是他曾想擁有而無法擁有的經(jīng)驗,使他無法擺脫焦慮的渴望,于是他“把‘這種曾經(jīng)的體驗儲存進了意識的底層——個人的無意識之中”,一直在痛苦中壓抑著,試圖通過對妻子的控制來排泄自己的焦慮。
顯然,劇情是隨著“焦慮”的深化而發(fā)展的。在愛德華的“焦慮”的第一階段,劇情是靜止的。夫妻倆的環(huán)境表面很祥和,然而,在“焦慮”的第二階段,愛德華夫婦的矛盾開始尖銳,而眼睛眨眼頻率的增快,又把弗羅拉與愛德華的沖突推向高潮。隨著第三階段的“焦慮”進展,夫妻的矛盾已經(jīng)發(fā)展到激烈的程度,劇情表現(xiàn)在弗羅拉的反抗和愛德華的失明。
三、弗羅拉焦慮升級的三個階段
弗羅拉焦慮的三個階段是與愛德華焦慮的三個階段同步并行的,也是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她的“焦慮”外化為討好、屈從、反抗三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弗羅拉為了取悅丈夫,將花園修整一新,為丈夫支起頂棚,請愛德華坐著享受她做的美餐,并和愛德華聊起了花園中的花名。但是愛德華對花卻漠不關(guān)心,甚至黃蜂飛來,他也表現(xiàn)出無動于衷。這些都讓她感到家庭關(guān)系的不對等,周圍的氛圍令人窒息。
第二個階段,黃蜂之死使弗羅拉變得更加焦慮。她不愿去殺死黃蜂,然而愛德華卻以“離開”相威脅。于是她被迫放棄了自己的立場,做出了妥協(xié)。表面看,在她答應殺死黃蜂的時候好像放棄了自己的觀點,完全屈服于丈夫的意愿,但其實她一直在壓抑著內(nèi)心的焦慮。她不禁感嘆道: “這是多么可怕的經(jīng)歷啊!”這句話不僅是對黃蜂之死的感嘆,也是對自己處境的不滿和厭惡。
第三階段,弗羅拉再也不愿沉默下去,她把對愛德華的愛轉(zhuǎn)移到了賣火柴人那里。當她要求與賣火柴人談談時,卻遭到了愛德華斥責:“你是個女人。你什么都不懂。”這樣的話深深地傷害了她,使她開始無法忍受愛德華對她的粗暴態(tài)度和壓制。出于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她反抗說:“你在什么方面都太強勢了,你應該多相信你的妻子,相信她的判斷,了解她的能力?!鄙钤谡煞蚪箲]陰影下的她一直壓抑著內(nèi)心的不滿,與丈夫權(quán)利的不平等使她不再愿意順從丈夫了,于是她把對愛德華的照顧和關(guān)愛都轉(zhuǎn)移到了賣火柴人那里。評論家蓋爾認為巴納巴斯(賣火柴人)是一個起安慰作用的人。在蓋爾看來,賣火柴人可被看成一個信使、一顆潛在的救星。因為,賣火柴的人把弗羅拉從婚姻的禁錮——愛德華的束縛中解救出來。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弗羅拉的這種行為也可以被看作是焦慮心理崩潰之后的一種絕望舉動。
由此看來,愛德華和弗羅拉的焦慮都是由于利比多沒有得到滿足而產(chǎn)生的。因為,性本能若沒有滿足的出路,一方面堅決要求發(fā)泄,另一方面又無法升華,則所謂節(jié)欲也僅成為導致焦慮的條件。按照弗洛伊德本能論觀點來看,焦慮的發(fā)展和利比多無意識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在劇中弗羅拉發(fā)現(xiàn)愛德華不停地眨眼時,就可以察覺出來。后來我們從她的問安中也能體會到。愛德華說:“他每天睡覺像往常一樣,一覺到天亮?!边@種現(xiàn)象不僅表明愛德華的精神生活貧乏,更重要的是品特還暗示了愛德華與妻子性生活的缺乏。這在弗羅拉對賣火柴人的獨白中更清楚明地展示了這一點。弗羅拉不但向陌生人表白了好感,而且還以挑逗的口吻與賣火柴的人講話,不停地靠近他,幫他擦汗,替他脫衣服,并打算幫他洗個泡泡浴??梢?,家庭中愛的缺失使弗羅拉焦慮之極,以至于她在戲劇的結(jié)尾為賣火柴人支起了頂棚,讓他在花園里的池塘邊享用午餐,并且為他打掃好房屋,最后居然將兩個男人的權(quán)力位置進行了置換,精神崩潰的愛德華擔當起了賣火柴人的角色。
弗羅拉的“焦慮”三階段將她從一個賢妻良母型的人物轉(zhuǎn)變?yōu)橐粋€娼妓的角色,而且從心理層面的發(fā)展外化為劇情的邏輯線,從而完成了對戲劇的敘述。如果脫離焦慮心理這條主線,觀眾就無法把握《微痛》戲劇的實質(zhì),也不會理解這個信息介紹幾乎等于零的戲劇內(nèi)容。
四、品特心理狀態(tài)的再現(xiàn)
從愛德華和弗羅拉的表現(xiàn)及他們各自與賣火柴人的獨白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焦慮”是由淺入深地發(fā)展的。正如英國戲劇理論家布萊恩(Adrian Brine)所認為的那樣,“我們能從品特戲劇人物的會話中更深地理解他們的內(nèi)心感受。”品特自己也聲稱:“我重復一遍,一種語言在表達一層意思時還暗藏著另一層意思?!逼鋵崱段⑼础分袗鄣氯A和弗羅拉的焦慮很大程度上正是品特自身焦慮的寫照。品特于1930年出生于倫敦東區(qū)一個猶太人家庭。30年代反猶主義盛行,其勢力不僅限于納粹執(zhí)政的德國和意大利,而且在英國也很有市場。1939年英國向德國開戰(zhàn)后,年僅9歲的品特過著漂泊的生活。1944年二戰(zhàn)接近尾聲,品特和母親回到倫敦,德國人仍未停止對倫敦的瘋狂空襲,迫使品特一家不斷轉(zhuǎn)移住處。雖然德國人的空襲沒有燒著品特一家的住處,但那種恐怖的經(jīng)歷卻永遠燒灼著品特的內(nèi)心。他說:“那個時候,暴力猖獗?!笨謶值慕?jīng)歷對品特的世界觀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孤獨、困惑、分離和失望成為品特最深刻的記憶。那時一天到晚都響徹著空襲警報,冬天五點之后,到處都是一片漆黑,人們都呆在自己的房間里。當時的人真的都覺得他們的生命可能在第二天就會結(jié)束。戰(zhàn)爭時期的經(jīng)歷讓品特生活在焦慮之中,感到生命的不可知和脆弱性。那時的人們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如臨大敵,如同劇中晴空萬里的微風拂動;小小黃蜂的來臨和賣火柴人的不動聲色的舉動,都能讓愛德華感到焦慮。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愛德華深刻地展現(xiàn)了品特自身的焦慮。
其次,由于品特個人的焦慮經(jīng)歷與《微痛》中的人物極其相似,他把自己在婚姻中的內(nèi)心感受巧妙地融入到了戲劇之中。品特和維維安結(jié)婚之前,她就是一名非常有名的女演員了,而他只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配角。那時他的藝名為大衛(wèi),但維維安直到婚后都一直叫他大衛(wèi)而不是品特,這使他一直非常介懷和感到不滿,令他覺得受到了輕視。在后來的日子里,不管品特多么出名,也不論他在世界各地贏得怎樣的聲譽,她都一直叫他大衛(wèi)。這就像一個傷口,永遠讓品特感到疼痛,因為它時時都仿佛在暗示著他們剛結(jié)婚那段日子里彼此間的懸殊地位。于是1962年之后,婚姻中由于焦慮導致了愛和理解的缺失,品特選擇了不再壓抑心中的焦慮,正式開始了一段長達七年之久的婚外關(guān)系,最后背叛了妻子;同時他又內(nèi)心充滿著矛盾,他深切地明白背叛會蠶食婚姻的本質(zhì),有違社會道德。正是因為品特在婚姻中的這些真實感受,他才能將其體驗在《微痛》戲劇中展示得淋漓盡致。與品特一樣,劇中弗羅拉與愛德華結(jié)婚時,她的才學和經(jīng)濟方面都不如他,但她始終對他非常忠誠,而弗羅拉卻沒有得到一點尊重的回報。在權(quán)力施壓的焦慮下,她最終背叛了丈夫。實際上《微痛》就是品特心理焦慮的外化,弗洛拉最終的選擇就是品特本人對于家庭關(guān)系的選擇,也是焦慮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五、結(jié) 論
品特將自己在當時社會和婚姻中感受到的焦慮通過筆下人物愛德華和弗羅拉進行不斷升級。他用獨特的手法,在介紹信息幾乎等于零的情況下,將一個劇情簡單的三人劇劇情如此巧妙地向前推進,靠的是運用心理焦慮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來完成了戲劇性的“突轉(zhuǎn)”。在劇中“焦慮”被刻畫得如此入木三分,以至于觀眾在欣賞這部戲劇的同時,強烈地感受到劇中這個家庭內(nèi)部存在著莫名的威脅,體會由“焦慮”這片覆蓋在當時人類心靈之上的陰影所帶來的無窮痛苦和折磨。由于當時社會、戰(zhàn)爭和政治等因素引起的普遍性焦慮心理揮之不去,品特便把內(nèi)心焦慮經(jīng)歷投射到愛德華和弗羅拉的家庭關(guān)系中,然而,他沒有為觀眾提供一種解決的方法。只是為觀眾創(chuàng)造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去探索真實的家庭關(guān)系。
(責任編輯:水 涓)
本論文系江蘇省2007哲社項目(07SJD630044)階段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袁小華,東南大學藝術(shù)學院博士研究生,南京理工大學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戲劇影視藝術(shù);李良春,南京化工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基礎部外語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參考文獻:
[1] Michael Billington, The Life and Work of Harold Pinter [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6.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M].長春:長春出版社,1998.
[4] Harold Pinter, A Slight Ache and Other Plays[M].London: Eyre Methuen, 1961.
[5] 榮格.《性格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6] Johnson, R. Thomas, Harold Pinter: Poet of Anxiety[J].Delawar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1985. p.30.
[7] Marc Silverstein, Harold Pinter and the Language of Cultural Power[M].Bucknell: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8] Martin Esslin,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M].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1980.
[9] Bernard F.Dukore, Harold Pinter [M].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