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的計劃制定和教學設計的撰寫需要了解與分析學生,我們稱之為『學情分析』,其中的學情包括學生的興趣、身體素質、運動基礎、特殊群體等方面內容。但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我們的許多體育教師沒有在乎或者曲解了『學情分析』這個重要常識,致使這個程序成為架空的文字,嚴重地制約了實際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生按個體差異的各需發(fā)展。
一、學情分析從“空中樓閣”走向“個體差異”
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了解工作一般體現(xiàn)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這先后相連的兩個階段,這是一個基本的體育教學程序。在把備課成為一種應付學校檢查和網(wǎng)絡下載的過程后,“學情分析”只是一座“空中樓閣”而已,其實每個課堂上存在大量的個體差異(比其他學科高出幾倍),教師不僅要熟悉學生的身體條件(疾病情況)、運動基礎、個性傾向、興趣特點、特殊群體(弱勢、強勢)、班級紀律等等,還有更多的瑣細情況需要逐漸了解和分析研究。知道這些情況以后,再選擇運動內容的難度,怎樣化解繁瑣技術,調整層次水平,組織分層合作,更需要擇取方法和課堂常規(guī),使它們適應學生之間的差異。
當然,在現(xiàn)實條件下,要做到體育課堂上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開展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行政班額限制了它的充分發(fā)展,只有理想化狀態(tài)下才有個別化教育的可能。因此“學情分析”就必須考慮學生的“共同特征”——體育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又要考慮“個體差異”——個別(巡回)指導的積極意義。集體的重點和難點的了解有利于班級統(tǒng)一教學的整體設計,了解學生之間的個體需求和差異有利于調整教學方法從而適應個體學習需要,從現(xiàn)實意義上講,為什么如今強調體育教師的積極巡回指導的呼聲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從學生的實際效果看,教師的巡回指導是一種最有效的促進、欣賞和鼓勵,至少他們認為教師是具有親和力的,正在一視同仁地關注他們。
二、學情內涵分析——“共同特征”和“個體差異”兩條腿走路
要在體育教學具體常態(tài)層面形成可操作步驟,我們可以把“學情分析”的內涵切分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分析什么共同特征和個體差異”,第二層面是“怎樣分析這些共同特征和個體差異”。根據(jù)筆者的教學實踐,結合具體的體育常態(tài)課堂的特性,把需要了解學生的共同特征和個體差異區(qū)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需要長期加以關注的,如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個體體質,這些雖然不是新學習的內容組成,但它直接影響到“體能”的最終掌握和提高,對學生的體育學習的興趣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實踐教學中,往往有的學生由于個人的身體條件和體質,而畏懼體育課堂,甚至害怕在同學面前“出丑”而影響自尊,喪失持續(xù)學習的動機。另一部分是每節(jié)課隨時都要了解和掌握的,主要是包括接受學習任務之前已經掌握的運動技能,還包括在課堂學習中生成的運動技能和合作技能。前者或多或少都被體育教師關注著,哪個學生身體素質好,哪個學生有心臟問題,哪個學生弱不禁風;而后者尤其需要關注,這些直接影響學生體育學習的因素長期以來被體育教師忽視了,而這些因素恰恰最具有體育教學價值。
這樣,關于“學情分析”內涵的第二個層面,“即怎樣了解這些共同特征和個體差異”,也就可以轉換成一個具體問題來研究:怎樣了解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已經掌握的運動技能狀況以及一些基本的合作學習技能。筆者經常通過嘗試與合作的方法進行學習前的測驗,比如學習籃球運球,先不“直奔主題”——講解示范、模仿練習、鞏固評價、實踐拓展,而是讓學生嘗試觸球,有的學生甚至是第一次親密接觸,而有的是第二次或者更多次,在場邊仔細觀察,大致將學生的水平分成幾個層次,并尋求一些技術技能骨干,作為組織者和幫扶者,并將“第一次親密接觸者”羅列出來,從基礎——球性開始練習。隨著學習進程的繼續(xù),一個籃球技能單元學習中,共同的特性就逐漸顯現(xiàn),層次和興趣也隨之清晰,有的學生體驗到籃球技能帶來的快樂,從而觸發(fā)更多的積極動機;而有的技術技能突破存在一定的限制,更多的是運動基礎和身體條件問題,產生了放棄的念頭,沒有進入學習的角色和狀態(tài),這些“中間態(tài)”的學生需要我們重點加以扶植,或許有更多的興趣者就是從這些學生中走出。依照細分出來的學生水平層次群體,重新確定教學起點,調整教學進度,主要把學生分成平均程度的學生、技能困難學生、尖子生三類來分析。找到不同類別學生對后一階段學習技能的準備狀態(tài),把這作為第二單元(籃球)教學的起點。技能困難群以復習鞏固第一單元技術為主,調整教學方法,用趣味性的游戲方法(球類游戲),讓其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興趣和球性,適當加入些新的技能;進度平均組則用“雙關”,課堂時間“四六開層”,40%時間接觸新內容,60%時間復習與鞏固,特別是和新技能相關的基礎技能要重點突破;而尖子組則可以“乘風破浪”,前提是要有高標準的技能要求,每堂課要有苛刻的技能目標,不能任其發(fā)揮,由其性子,教師要把握方向性問題,更要注重實戰(zhàn)。
三、不純粹是為了“區(qū)分”,而是基點之上有目的的提高
這里強調的是區(qū)分三類學生只是為了分析與了解的方便,在常態(tài)教學形態(tài)上不宜把三類學生編成三個小組,實踐表明,一個班級的學生并不能“裝進”這三個小組。區(qū)分三類的情形只能出現(xiàn)在教師的心中,并且要隨學生的運動技能的發(fā)展情況而動態(tài)流動。實踐的做法是將分組多元化,骨干分配化,課前由教師組織骨干開“碰頭會”,分組多元是三類學生將模糊性的分布在各組(只有教師和骨干知道),骨干分配造成“技術技能優(yōu)劣的模糊性”的假象,讓技術困難者沒有心理壓力和自卑感——消除“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敵意和抵觸情緒,骨干的各項工作需要自然而溫暖,幫扶積極主動,而不能“以小老師”的態(tài)度從高處至低處,一般骨干和這些成員之間有感情(合作)基礎,這事先要分析清楚。
這種從學生角度出發(fā)的教學使得學生在原有的基礎(甚至無基礎)和技能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而教師也知道什么是學生會的,什么是學生不會的,在會與不會中找到一個切入點,使教學有了針對性和突破點,極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從某種意義上講,為什么體育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會有如此重要的位,它是衡量的指標,更是教師分層的依據(jù),難點突破和整體的進程有很大的關聯(lián),而重點的突破則范圍更廣些,這里有分層達到的效果等,而不是單純的技能水平。
四、有效學情分析的核心是“教學難點的確定和控制”
現(xiàn)實常態(tài)課中,教學設計有一個欄目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雖然紙上都有體現(xiàn),但真正落實到課堂的教師行為則不多見。大家都知道,難點與教學內容(教材)的特點有關,我個人理解一節(jié)課的難點是學生最不容易掌握、最容易出錯(容易往復)的技術動作。確定技術動作的難點要從學習過程中逐步找準“點”,我稱它“踏點”,根據(jù)學生掌握情況的不同而確定“層次難點”,即哪一層面的學生主要難點在哪里,這樣分成若干“層次難點”。簡單說,一個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技術,有學生難點在“手腕屈腕”,有的在上下肢協(xié)調用力,有的在肘關節(jié)“外展”和“充分伸直”上。我們目前確定的“難點”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認為大概是在這一點上,其實想到的只是片面的,不能考慮到全體學生。因此,真正的難點暴露是在課中和課后的反思(收集整理課堂觀察的資料),進一步分析教和學的方法,使難點能夠在接下去的課堂有所突破。
當然,確定難點在課前應該對所教運動技術進行解剖,仔細分析每一個動作細節(jié),掌握這個動作需要什么樣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術背景,根據(jù)每個班級的學生進行預設,只能是大致的方向。有些老教師對教學難點的把握就比較準確,他能將大部分學生遇到的技術困難找出來,并在課前設計輔助方法和器材,給學生一個遞進的梯子,這個難點的確定就比較有意義,但它是積累在課堂中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課前和課后的無數(shù)次“踏點”和反思。
談到教學難度的控制,必須提及“心理負荷”。在常態(tài)課教學中我們往往忽視學生的心理負荷,心理負荷有時產生于教師對教學難點理解的偏差。在平時看課的過程中,有的老師總是有這樣一個傾向,將技能難點提得高一點(難度系數(shù)),這更能顯現(xiàn)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掌握了較難掌握的技能,也和起點有一個涇渭分明的比較度,因為現(xiàn)在大家都追求“發(fā)展”。其實,體育教學中的難點作為“教師促進學生技能掌握,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必須確準難度、坡度和密度。技術難點的提出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提出的難點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積極努力的練習都能解決——“最近發(fā)展區(qū)”左右。教育測量中的“難度”概念可以為體育教學課時計劃中的難點提供數(shù)量依據(jù)。難度PH=1—n/N(N表示班級學生總人數(shù),n表示掌握正確運動技能的人數(shù)),PH在0—1之間。但PH為0或接近0,表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正常解決技術難點,難點的標準定得太低;PH為1或接近1,表明幾乎所有學生都不能很好地過技術難點關卡,難點標準定得太高了。比較適宜的PH值應在0.3—0.8之間,這樣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掌握技術難點。
總之,要求學生,就要了解學生,提高學生的體質和運動技能,就要清晰地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能制定出符合實際的工作計劃,才能有針對性地備課。
?。ㄕ憬B興縣漓渚鎮(zhèn)中學 31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