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瓦肆的說書人

2009-01-06 04:55
百花洲 2009年6期
關鍵詞:郭敬明知音文學

張 檸

人盡管都長著一個腦袋兩條腿,但差別實在是太大了,有的善于言談,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寫作,也有的善于巧言令色、指鹿為馬、兩面三刀、胡攪蠻纏、渾水摸魚,這是人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于丹善言,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神定氣足、張弛得法、緩急有度,有醒神之功效,頗有評書藝術家劉蘭芳的風采,一部《論語》,說得《岳飛傳》似的。因此她在《百家講壇》躥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易中天也是如此,普通人面對鏡頭就緊張,他一上鏡頭就興奮,語言像口水一樣滔滔不絕。

于丹在電視上講孔子、講莊子,普及高雅文化,得到了廣大觀眾的青睞,簽名簽得昏天黑地。但也遭到許多批評,主要觀點是說她說話不嚴密,學理上有漏洞,并揚言要她“下課”。我認為于丹是《百家講壇》最合適的人選之一。假如讓于丹“下課”,弄一老“孔子專家”站在那里,聲音在嗓子里滾半天出不來,說話上氣不接下氣,那《百家講壇》就別開了。

問題自然就轉到了高雅文化是否適合通過電視媒體傳播的問題了。電視就是一種大眾媒體或文化工業(yè),它具有娛樂性、通俗性、消費性的特點。但是,電視消費無法強制,開關在你手上,想看就看,要看得痛快,不想看轉臺。為了不讓你轉臺,增加畫面的誘惑性是最基本的電視手段。電視運營商尋找善于表達的人選也在情理之中。其實看《百家講壇》也好,看《非常6+1》也好,都是晚間休閑生活的一部分,最多也只能是個“寓教于樂”,沒有人會借助電視節(jié)目去研究古典文化。因此,電視強調的是“普及”而不是“提高”,重點是在活潑而不在精深。如果能夠做到嚴謹與活潑合一、普及和提高兼得,那當然最好,問題是好事不可能都給你包了。

在娛樂化的電視節(jié)目中增加一些嚴肅的、高雅的氣息,可以達到文化普及的效果。讓那些心里惦記文化又沒有時間、整天瘋狂搵錢的人,晚上能夠吃上一碗文化夜宵,是這一類節(jié)目之所以還有市場的原因。普及和提高的矛盾,是近幾十年來文藝的一個老矛盾。先普及后提高,在普及的基礎上再提高,看來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原則。如果你在電視上聽了演講還不過癮,還有疑惑,還想進一步提高,可以考博士嘛,到學院里去專門研究。到那時,你就得好好念書,不要整天想到學生會去兼職,到校外去炒更。

古代文化中也強調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原則。要研究嚴肅的文化,你就到國子監(jiān)里的辟雍殿去;要嚴謹精深,你就到私家經館和書院里去;要寓教于樂,你就到勾欄瓦肆去。瓦肆的說書人,也兼顧著向大眾普及文化和歷史知識的使命。國子監(jiān)、書院、瓦肆,各有各的功能和存在價值,應該并行不悖。

電視,就是當代的“勾欄瓦肆”,就是電子化、數(shù)碼化的“勾欄瓦肆”。那些有演說才能,同時又具備專門文化知識的特殊人才,就是當代文化瓦肆的說書人,就是當代的“柳麻子”。當代的文化瓦肆需要一大批文化說書人。

不要往土豆上抹胡蘿卜素

市場上出現(xiàn)了大量土豆,還有一群叫賣者。突然來了幾位研究胡蘿卜的老師。其中一位說:現(xiàn)在的胡蘿卜越來越不成體統(tǒng)了,長得像土豆似的,一點胡蘿卜素都沒有;另一位反駁道:胡蘿卜長得像土豆也沒什么,這是它的自由,不能苛求。土豆說話了:報告老師,我就是土豆,我不是胡蘿卜,我很慚愧自己不含胡蘿卜素,但我有淀粉。

上面那個小寓言,可以當作我對《中國文學已經進入裝神弄鬼時代》一文引發(fā)爭議的概括。時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的觀念也跟著變了。正視這種時代的變化,是選擇有效批評方法的基本前提。換句話說,對這種變化本身的評價是一回事,評價方法是另一回事。終極價值(假如有的話)或許不會發(fā)生變化,但評價方法(對話方式)一定會發(fā)生變化,否則就會變成僵化的道德評判。

無論是“80后文學”、“青春小說”,還是“玄幻”、“奇幻”、“武打”等等,都不是單純的文學問題,而是文學商品生產領域里的事情。今天在年輕人中流行的那些讀物,首先應該當作商品市場中的生產——消費——流通問題之一。相應的文字消費者,并不試圖通過這種閱讀去獲得所謂“人文精神”層面上的“意義”,而是要在一瞬間獲得某種快感層面的“意義”。因此,我們無法用傳統(tǒng)的文學思維往上硬套。如果你覺得這樣一些新的概念擾亂了傳統(tǒng)文學的邊界,那么你也只能在小圈子里(比如課堂、沙龍)進行解釋,告訴那些對傳統(tǒng)純文學還有興趣的人說,那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學”。但你沒有權力到大街上喊叫:“你們不要寫奇幻小說”,“你們不要讀武打小說”。這就好比我們不能跑到“錢柜KTV”包房去要求他們不要鬼哭狼嚎,而要唱意大利美聲一樣。

當代文學領域出現(xiàn)的一個最大變化是,一些“創(chuàng)作”變成了“生產”,一些“作品”變成了“商品”,一部分作家變成了商品生產者。傳統(tǒng)文藝創(chuàng)作就好比一位手工藝者的勞動一樣,他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審美價值);當代文藝商品生產就好比一部大工業(yè)機器的復制一樣,他產生交換價值(符號價值)。其實這都是政治經濟學的常識。問題的關鍵在于,對這種新的文藝生產方式進行批評時的價值指向。批評的矛頭不能指向商品生產中的勞動者,而是應該指向商品生產背后的資本運作秘密、剩余生產和剩余價值的秘密。正是資本運作(包括資本投入、宣傳廣告、媒介炒作等)將產品變成了商品,將創(chuàng)作變成了復制,將物品勞動者變成了商品生產者。

馬克思在研究商品和資本的時候,從來也沒有將批評矛頭指向生產者(勞動者),而是指向商品自身的秘密,也就是資本運作和剩余價值的秘密。同樣,弗洛伊德研究夢的結構的時候,并不是在批評做夢的人,而是在分析夢之所以產生的社會壓抑機制。我們沒有理由說,你不能做那樣一個荒唐的夢,因為他在睡夢中。但我們有理由說,他之所以做夢,是因為社會禁忌將他的愿望壓抑到了潛意識之中,從而通過夢的形式宣泄出來了。

當代流行小說讀物的生產和流通,正是在一種資本運作、消費誘惑、欲望宣泄的大背景下出現(xiàn)的。這些暢銷讀物的結構內部,隱含的不是它的人物、情節(jié)、細節(jié)的荒誕,而是商品誘惑機制的荒誕。因此,將它們當作封閉的美學整體來分析,并試圖從中發(fā)現(xiàn)思想深度、人文精神等價值問題,就好比將土豆當作胡蘿卜來分析一樣無效。

有一些暢銷讀物的生產者有一個不好的習慣,他們不愿意承認自己的產品是商品,還想往文學上蹭。這是自找麻煩,因為文學老師正在等待這一刻。當你宣告自己的作品就是商品的時候,你就好比把一只燙手的土豆踢到文學老師的懷里去了。

讀還是不讀,這是問題

不愛讀書這種現(xiàn)象不是今天才有的。馮夢龍的《廣笑府》中收集了一首叫《四季懶學》的民謠,說從前流傳一首詩,譏諷不愿意讀書還找借口的人:“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到凄涼無興趣,不如耍笑過殘年?!币灿忻耖g傳聞,說這首打油詩是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寫的??傊?很久以前就有人譏諷不愿意讀書的人,也就是說,不愿讀書者古已有之。因為讀書太累,腦子累了好多天都不能恢復,不如干點粗活,累了睡一覺就好了。

一年一度的“讀書節(jié)”剛過,全國各大報紙照例都表示了高度的關注:或夸讀書的好處,或說不讀書的壞處。說好處的,不過是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千鐘粟的當代翻版,說來說去,沒有什么新的花樣。倒是說壞處的,在不斷創(chuàng)新,從不讀書的“愚”說到不讀書的“虧”,最后幾乎要上升到民族危亡的高度。年年如此,說來說去,了無新意,人均年讀書(指印刷的書)量卻一直在下降?,F(xiàn)在公布的人均年讀書5本這個數(shù)字比較可疑,估計不到3本,因為農民依然不怎么讀書,這與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

新世紀以來網絡傳播的興起,再一次創(chuàng)造了印刷書籍人均占有量的新低,也再一次讓主張讀印刷書的人發(fā)出陣陣怪叫。他們不斷地在嘮叨著紙質媒介的好處,數(shù)落著電子媒體的壞處。其實電子媒體最大的好處就是方便快捷,這完全符合現(xiàn)代人急功近利的思維,要否定它,除非擺脫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如果不做這樣的選擇,那么電子媒體的閱讀就是最好的選擇。電子媒介閱讀完全可以替代紙質媒體的閱讀,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攜帶、收集、成本、視覺效果等)要大大超越紙質媒介。如果是按照紙質圖書原樣影像制作的電子圖書,還可以滿足專業(yè)研究的需要。電子閱讀唯一的壞處,就是傷眼睛。當然,它還有一個潛在的壞處,就是與讀紙質圖書時那種安靜的心境相比,讀電子書讓你心神不寧、浮躁。問題在于,現(xiàn)在的人不正是要逃避那種“安靜”的心境而與現(xiàn)代接軌,整個社會的價值準則不都在排斥、淘汰心境安靜的書呆子嗎?

農耕文明時代,絕大部分人不讀書,他們喜歡面對面地聊天。特別是在農村,沒有時空的間隔,見面就聊,還能夠通過記憶,口傳著很久以前的故事。文字的產生,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需要文字傳遞信息、保存記憶。今天我們發(fā)明了汽車、火車、飛機、衛(wèi)星,還發(fā)明了電子技術。時空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字也不是傳遞信息的唯一形式。口頭的、文字印刷的、電子的,都是傳播媒介。有朝一日,我的一些親朋到月球上居住去了,我就沒有辦法給他們寫信,沒有辦法要求他們讀紙質印刷的書籍了。我只能跟他們通過太空手機來發(fā)短信,或者通過可視電話交流情感。因此,當我們的思維超越了現(xiàn)在的時空限制的時候,讀書不讀書,還真是一個問題。就像一位沒有接觸現(xiàn)代文明的鄉(xiāng)村人一樣,有事喊一嗓子,發(fā)什么短信呢?有故事就講,寫什么小說呢?

歡迎郭敬明們加入作協(xié)

一批80后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引起諸多議論。小30的人了,也該加入了。這種年齡入個協(xié)會什么的,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為什么引起這么大的騷動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像郭敬明這樣的人,多次涉及“剽竊”官司,他也能夠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可見中國作協(xié)不怎么的。反駁者認為,加入中國作協(xié)不是選模范,僅僅是證明他的創(chuàng)作水準或影響力。質疑者大概認為,中國作協(xié)門檻應該更高一些,不能什么人都進去。其實這種想法僅僅是一廂情愿的。在現(xiàn)有的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郭敬明都不是最差的。比如寫作能力,在如今的中國作協(xié)的七千多會員中,比郭敬明能力差的恐怕不在少數(shù)。就“剽竊”官司而言,郭敬明也不是開先河者,一些著名作家,比如海南和上海都有,那可是屢教不改的,中國作協(xié)也沒有開除他們??梢?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門檻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高,那么多人都進去了,郭敬明們?yōu)槭裁床豢梢?只要他們稀罕作協(xié),走一些常規(guī)的程序,就可以加入這個“民間組織”。也就是說,出過一兩本書,有人推薦,經審批,就是了,不一定要有多高尚。說“加入作家協(xié)會不是選道德楷?!钡挠^點,實際上是承認了上述事實。

將作家視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作家做不了這個“工程師”。把作家抬到如此之高的位置,對他們的創(chuàng)作不一定有什么幫助。作家是善于講故事的人,善于抒情的人,善于使用語言的人。作家是否合格,還是要靠他的作品的藝術水準來說話。至于“剽竊”等道德問題,不僅僅是對作家的要求,也是對普通公民的要求。有些人,一方面瞧不起作家和作協(xié),另一方面又對作家和作協(xié)提出那么高的要求,判斷事物的標準不統(tǒng)一。如果你瞧不起,就不要有太多的指望,管他郭敬明還是郭守敬加入作協(xié)。當然,這里有一個占有聲譽資源的問題,比較復雜,但我寧愿看到會員中像郭敬明們這樣的年輕人更多一些,而不是過多的快退休的官員。

像郭敬明這種人,還是加入一下作協(xié)比較好。我認為他有這樣的愿望應該鼓勵,他的選擇是對的,他算是找到了一個歸宿。有了一個組織,經常教育教育他,修理修理他,給他一點小甜頭嘗嘗,他就不會整天瞎寫、瞎抄、瞎炒作、瞎作秀了,能夠盡快進入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開始中年寫作。同時,把他從一群不會寫作的人中拉出來,放到一群都會寫作的人中間,提高提高寫作能力,也是有好處的。當我們把加入“作協(xié)”看做是加入“酒協(xié)”、“釣協(xié)”、“氣協(xié)”一樣自然而然的時候,對郭敬明們的入會,也就看得很淡了。

知音體與低端文化商品的生產和消費

網絡上對“知音體”的批評,以一種當代年輕人的風格和話語方式出現(xiàn),帶有戲謔和調侃色彩,比如將《紅樓夢》改為“知音體”標題:《包辦婚姻,一場家破人亡的人間慘劇》;將《賣火柴的小女孩》改為“知音體”標題:《殘忍啊,美麗姑娘竟然被火柴燒死的驚天血案》。大家并沒有對批評“知音體”這件事有什么異議,而是對用“知音體”標題來重新命名文學名著持不同看法??墒?為什么一用“知音體”命名,就會產生強烈的瓦解意義的效果呢?這說明“知音體”是具有很強“瓦解性”的。

近二十年來,國內出現(xiàn)了一大批發(fā)行量驚人、專門針對文化程度較低的讀者群的雜志,比如《知音》《家庭》《少女》《人之初》《打工妹》等。這類雜志的讀者群,以中小城鎮(zhèn)的中年女性為主,她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信息來源都比較匱乏。她們將這類讀物既當作“新聞”的來源,又當作“文學作品”(故事會)來閱讀,更當作孤獨中沒有知音的“知音”來看待,類似于購買了一盒文化“黃金搭檔”。

學術界對這類雜志既沒有關注,也沒有批評,任由它們在市場上橫沖直撞。因為它們既不是文學雜志,超出了文學批評視野;也不是新聞雜志,超出了媒介批評視野。它們僅僅是一個“讀物”。我們沒有一個“讀物”專業(yè),因此,這類雜志一直成為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對具有如此巨大影響力的雜志缺乏有效的批評,是批評界的失誤。直到年輕的網民們用他們奇特的方式發(fā)言,才重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以《知音》為代表的這一類雜志究竟有什么特點呢?

首先,它將新聞性和故事性結合在一起,成功地打了一個新聞和文學的擦邊球,當你以新聞的客觀性要求它的時候,它會說是文學;當你以文學性要求它的時候,它會用新聞的客觀性來應對。最典型的是一種類似于“口述史”的愛情悲歡離合故事(不但有作者,還有老照片)。用一種帶有抒情的語調來混淆新聞性和故事性的邊界,其結果導致讀者將虛構故事當成真實故事,將真實的故事當成虛構的。這樣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將各種欲望故事、人間悲劇、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轉化為可消費的文化商品。

其次,它將“意義生產”(比如,道德訓誡、譴責當代陳世美、富人墮落案、窮人暴富故事)與“商品生產”結合在一起,成功地打了一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擦邊球。當你說它只顧盈利時,它會舉出很多例子來,說某個故事救活了某位絕望的下崗女工,等等。當你以為它在搞精神文明建設時,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發(fā)行量越來越大,斂財能力越來越強?;煜饬x生產和商品生產的界線,越來越強化了這類雜志對低端文化消費者的誘惑力和控制力,既是精神控制,也是經濟控制。

這一類雜志,是如何通過一種奇特的敘事風格,有效控制了以中小城鎮(zhèn)中年婦女為主的讀者群的?比如標題,《人們啊!花季少女為何就這樣沉淪》以呼吁開頭,喚起注意力,以設問結尾,提醒你思考,好不容易有了注意力和已經開始思考的女性讀者,突然遇到了知音。比如敘事風格,介于客觀敘事和肉麻抒情之間,夾敘夾議,大起大落,情節(jié)跌宕,用客觀語調講離奇故事,用離奇語調講客觀故事;時而如泣如訴,時而循循善誘,有控訴、有勸說;“軟硬兼施”的敘事兼顧恐嚇和誘導,語體風格兼顧“二胡”和“京韻大鼓”格調;“拍案驚奇”的開頭,最終都有光明的尾巴。這種帶有農業(yè)文明趣味的敘事,塑造了大批消費者。生活平淡無奇、毫無起落的中小城鎮(zhèn)的女性,靠閱讀別人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度日。這種情況很像18世紀初期歐洲的大眾文化生產,專門盯著一批有閑的女性讀者,利用“城鄉(xiāng)空間差”、“信息時間差”斂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吃智商差”的辦刊思維很快就會壽終正寢。

文學死于感覺器官的壞死

我先轉述一個故事。部隊路過某村,年輕的上尉和同伴一起,被一位地方紳士請去參加家庭聚會。上尉靦腆、不擅交際,于是獨自離開客廳到外面溜達。但他在花園里迷了路,轉進了一間黑暗小屋。突然他聽到匆匆的腳步聲、衣裙的沙沙聲,還有女人喘吁吁的低語,“兩條柔軟的、香噴噴的、女人的胳膊摟住了他的脖子,溫暖的臉頰貼到他的臉頰上來,同時發(fā)出了親吻的聲音。可是那個親吻的人立刻輕輕地驚叫了一聲,抽身就躲開了……”。上尉知道是一個誤會,陌生女人誤以為黑屋子里的自己是她約會的情人。但是上尉依然擬制不住心怦怦地跳,手抖得厲害,完全被一種生平從沒有過的新感覺抓住了。

小小的誤會在上尉身上引起了許多變化:第一是身體的變化,被女人胳膊摟過的脖子有滑膩的感覺,臉頰上被吻過的地方涼酥酥的。第二是整個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他一改自卑、膽小、懶慵狀態(tài),話多起來,并大聲地笑。第三是思維活躍,浮想聯(lián)翩,將所有見過的女人的優(yōu)點組合起來,安放在那未曾謀面的女人身上,并像初戀情人分手之后那樣獨自分享思念的甜蜜。他把那件事當作一個小小的、神秘的奇跡珍藏在個人的想象之中。

神秘的奇跡還改變了他的價值觀。他覺得平時所見的一切都極其無聊,眼前全是蒼白的畫面,笨拙的隊伍雜亂無章。當他實在忍不住而向同伴講述那個故事時,卻遭到了嘲笑、冷遇,有的還故意把事情向肉欲故事上扯。經驗交流的障礙如此巨大,他覺得受了傷害,發(fā)誓再也不向別人講述這個故事。但就是這樣一次偶然的經驗,讓一位在生活中循規(guī)蹈矩的人成了懷疑論者:“整個世界,整個生活,都好像是一個不能理解的、沒有目的的玩笑……他從水面上移開眼睛,瞧著天空,又想起命運怎樣化為一個不相識的女人對他偶爾溫存了一下,想起他的夏天的迷夢和幻想,他這才覺得他的生活異??斩?貧乏,沒有光彩……”

只有在古典感覺面前,一次偶然的微不足道的經驗,才會在上尉那里變成一次重大的情感經歷,進而改寫了他觀察生活的視角。由于他敏感,所以經驗才沒有被忽略和遺忘。由于他單純,所以經驗才沒有被玩笑化為一個肉欲故事。這既是青春期前史的經驗,也是想象對生活世界的否定的辯證法。

這個故事來自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吻》。類似的故事曾經發(fā)生在安徒生身上。(見《金薔薇》中《夜行的驛車》一文)契訶夫是最后的古典主義者中的一員。盡管這位醫(yī)生經常用手術刀一樣的眼睛解剖文明病癥,但他眼睛背后總是有著一絲抑制不住的溫柔和笑意。解剖是治療疾病,微笑是精神安慰。今天是解剖多于微笑,治療多于安慰,暴力話語肆虐,并且成為時尚。

上述故事在今天可能顯得陌生而滑稽,甚至變成嘲笑對象。由于物質和欲望的壓迫,由于生活節(jié)奏急劇加速,我們感受生活的器官特別是心靈已經不堪重負。它變得極其單一,只能容下或貪婪或憤怒或媚態(tài)。它變得極其麻木,沒有極強的“麻辣燙”般的刺激,沒有朝廷陰謀和后宮糜爛生活的引誘,它便沒有反應。所謂文學的“邊緣化”、“消亡說”,很大程度是我們感官壞死所致。真正的“文學”不一定僅僅存在于白紙黑字的文本中,它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里游蕩。當生活壞死、心靈鈣化的時候,感官經驗的探測器立刻罷工,“文學”便成了四處流竄的孤魂野鬼。

張檸文學評論家,文化學者。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世界文學專業(yè),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已出版學術著作有:《敘事的智慧》(1997)、《文化的病癥》《沒有烏托邦的言辭》《土地的黃昏》《想象的衰老》《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2008)等9部。

責任編輯 游靈通

猜你喜歡
郭敬明知音文學
知音
我們需要文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山水知音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開海棠
關于郭敬明的一封家書
郭敬明就像是一個便秘患者
我與文學三十年
“趙”字與《拍掌知音》的成書年代
名人讀《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