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孟
“文化大革命”中,萬眾狂熱,有一類文體曾應運而生,頗為時興,這就是“祝詞”、“賀信”和“致敬電”。這類文體究竟是“新八股”或“幫八股”,姑且不論。這里,只想就這類文體中所常用的一句套話——“三湘四水齊歡笑”這種湖南的“土特產(chǎn)”,談一點看法。
在文藝作品中,來一點擬人的筆法,渲染描寫的情景和氣氛,是可以增強藝術效果的。如《天仙配》,當董永和七仙女高高興興回家時,唱出了“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的黃梅調(diào),盡管唱了幾十年,仍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叭嫠乃R歡笑”一句中,“齊歡笑”三個字也是完全可以用的,問題在于把“三湘”和“四水”并排在一起,形式上是文章作法中的“當句對”,內(nèi)容上卻犯了“合掌”的毛病。
同樣,在文學作品中,適當?shù)厥褂靡稽c對仗的語句,也是能夠使文章增加色彩和力量的。這種寫法,在中國文學史上淵源甚早?!冻o》中有“蕙蒸蘭借”、“桂灑椒漿”;唐代大詩人杜甫“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句中的“小院回廊”、“浴鳧飛鷺”;當今傳誦的“萬水千山只等閑”、“萬紫千紅總是春”句中的“萬水千山”、“萬紫千紅”等都是“當句對”。但是,“三湘四水齊歡笑”中的“三湘四水”卻不能算是“當句對”,理由是“三湘”和“四水”指的是同一樣事物,內(nèi)容完全重復。而對仗句最忌內(nèi)容的重復,詞義重復,文章便沒有多少韻味,這種毛病就叫做“合掌”。
“四水”何所指?國內(nèi)有四條主要河流的省份有好幾個:四川省有嘉陵、岷、沱、烏四水(入長江);江西省有贛、信、鄱、修四水(入鄱陽湖),就湖南省來說,“四水”指湘、資、沅、澧(入洞庭湖),是毫無疑義的。
“三湘”何所指?歷來有幾種說法:一、湘潭、湘鄉(xiāng)、湘陰三縣合稱“三湘”,出處是宋代的《太平寰宇記》。二、湘江的三條支流?!逗贤ㄖ尽份d:“湘猶相也,言有所合。至永州與瀟水合,曰瀟湘;至衡陽與烝水合,曰烝湘;至沅江與沅水合,曰沅湘?!比?、瀟湘、資湘、沅湘,即湘、資、沅三水合稱三湘。在這三種說法中,前一種指地名,后兩種都是指水的合稱。古代詩文中的“三湘”,也多是泛指湖南境內(nèi)的河流。例證很多: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悲情秋賦》中的“登九疑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湲”;唐代詩人張謂《風土碑銘》中的“五嶺南指,三湘北流”,便都明明白白地指的河流。另一方面,“三湘”還是湖南省的代稱,湖南省簡稱“湘”,也是從“三湘”而來。前述三種說法中,如果以湘潭、湘鄉(xiāng)、湘陰為內(nèi)涵的“三湘”來代稱湖南,顯然是不恰當?shù)?如果以湘江的三條支流為內(nèi)涵的“三湘”來代稱湖南,也是不相稱的。最足以作為湖南的代稱的應當是以湘、資、沅三水為內(nèi)涵的“三湘”,因為這三條水系最大,流域包括全省的絕大部分地區(qū)。清代魏源在《三湘棹歌》序中曾說:“楚水入洞庭者三:曰蒸湘,曰資湘,曰沅湘,故有三湘之名。洞庭即湘水之尾,故君山曰湘山地。”此說是實事求是,合情合理的。
“三湘”和“四水”的詞義既明,“三湘”和“四水”不能對仗也就是肯定的了。在古代的詩文中,很難看到有以“三湘”和“四水”對仗的。常見的卻是:有以“三湘”和“九疑”、“三湘”和“五嶺”對仗的,見前面所引李白、張謂的賦銘。有以“三湘”和“五湖”對仗的,如唐代賈至《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詩:“輕舟落日興不盡,三湘五湖意何長。”有以“三湘”和“七澤”對仗的,如明代鐘崇文《集君山》詩:“三湘七澤洞庭中,突結(jié)青螺蜃氣同。”又如清代吳嵩梁《夜泊洞庭》詩:“千里一氣合混茫,七澤三湘此交匯。”有以“三湘”和“八荒”對仗的,如明代翁溥《岳陽樓》詩:“樓閣俯三湘,登臨望八荒。”有以“三湘”和“三苗”對仗的,如李白《荊州賦亂臨洞庭言懷》詩:“水窮三苗國,地窄三湘道?!边€有以“三湘”和“二女”對仗的,如明代曾鼎《岳陽樓》詩:“二女廟荒春寂寂,三湘地隔水漫漫?!鄙踔吝€有以“三湘”和“十月”對仗的,如明代徐禎卿《送盛斯征赴長沙》詩:“蠻中瘴遠三湘水,江畔春逢十月花?!?/p>
以上的例句一是進一步證明古代詩文中的“三湘”指的是水,二是證明自古以來沒有“三湘四水”這一說法。那么這一說法究竟起自何時呢?大量的文字材料證明,還是起自“文化大革命”,這也是在“左”傾路線下,形式主義在文風上的一種表現(xiàn)。盡管近幾年來,“三湘四水”公開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逐漸少了一些,但總還是有人在用。如省內(nèi)出版的一種刊物便辟了“三湘四水”的專欄;如最近發(fā)表的一篇回憶錄中,在談到大革命失敗后的情景時,便寫出了“白色恐怖籠罩了三湘四水”的句子。為了語言的純潔和健康,希望把“三湘四水”這一類不科學、不健康的詞句,堅決清除掉,肅清“文化大革命”在文風方面的余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