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摘要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江西省的義務教育事業(yè)得到蓬勃發(fā)展。本文擬從歷史角度探究江西在教育經費籌集、增高、保障各方面做的努力與取得的成績,以為現實借鑒。
關鍵詞南京國民政府 義務教育 增高 保障 成效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1 南京國民政府以前江西教育經費概況
北洋政府時期,因民國初創(chuàng),財政困難,教育經費短少,難敷應用。后又因軍閥混戰(zhàn),教育經費常被挪用或拖欠。教育經費一直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來源。有數據表明:1921年至1926年,省教育經費總數分別為:628500元、635400元、764000元、814000元、1252752元、1332752元。而各級學校由于教育經費無法保障,罷課,罷教事件層出不窮。嚴重影響本省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2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江西義務(國民)教育經費概況
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江西義務(國民)教育經費得到保障及增高。首先,l927年,省教育廳長陳禮江向省府力爭教育經費獨立,省府遂確定每年以江西鹽附稅2000000元為省教育經費???這一年省教育經費總數為2149448元),直到1935年,并無增加。自1936年起,省庫開始增撥省教育經費,每年均在500000元左右。
其次,中央及省縣三級經費撥付體系的建立給教育經費提供保證。省教育經費由省庫撥給。而縣教育經費在1934年以前由縣教育局或財政委員會主管其收支并無確定預算。具體來源有:丁漕附稅(以其全數70%充教育經費)、地方學款學產(賓興、采芹、書院籌款)、多種附捐和木捐、糖捐、迷信捐等。中央及省庫亦不再予以補助。1935年始,各縣教育經費列入各縣地方歲出預算,在預算費內開支。并相應規(guī)定:從本年度起,田賦地方附加項下:教育、建設、自治、企生共占30%,其中教育經費至少應占35%;各縣未達到此成數者應予以增撥屠宰附加、契稅附加、牙當附加。贛南出產鎢砂縣份應于鎢、錫砂地方附加項下劃撥20-35%充作教育經費。見右表1。
再有,省府相關部門出臺各種政策、法令寬籌教育經費。1935年國民黨第四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要在10年期限內普及義務教育。國民政府行政院訂定《各縣市籌集義務經費暫行辦法大綱》,據此大綱,江西省政府訂定《江西省各縣籌集義務教育經費實施辦法》,對籌款范圍作了界定。歸納起來有3項:(1)公學款產祀產祠產廟產;(2)熱心公益人士樂捐;(3)依照人民富力之分擔。1936年3月,省務會議通過《江西省各縣清查地方公款公產暫行辦法》。不久,省財政、教育兩廳又草定《江西省按照人民富力分擔義務教育經費實施辦法》,其中規(guī)定“各縣人民富力以戶為單位依下列各項標準估計之:(1)田畝之收獲額;(2)特產收獲額(已估列富力之田畝,其特產品除外)。(3)商業(yè)之營業(yè)收入額;(4)房鋪之租金額?!?941年始,各縣實行自治財政制度,教育經費由縣統(tǒng)收統(tǒng)支。見右表2。
另外,學費收入也是教育經費組成的一部分。省教育經費除由省財政支給外,還有少量學費收入。1932年頒布的《修正江西省中等以上學校征收學生費用規(guī)程》規(guī)定:省立專科學校學生,每學期每生繳學費7元,初中生繳5元,女校學生學費按前項各類標準減半收取;其他如職業(yè)學校學生、師范生等均免收學費。
3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江西省義務(國民)教育成效
由于各種籌集和保障教育經費的措施良好施行,江西義務(國民)教育發(fā)展成績顯著。據《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記錄:“根據該省教育廳義務教育推行概況統(tǒng)計,歷年設置學校數:二十三年度共8,641校,二十四年度共14,448校,二十五年度共17,374校,二十六年度共17,938校,二十七年度共18,453校,二十八年度照教育部統(tǒng)計共25,190校。歷年在校兒童數,二十四年度共共767,671人,二十五年度共846,751人,二十六年度共799,967人,二十七年度共821,656人,二十八年照教育部統(tǒng)計,共838,101人。歷年教職員人數:二十四年度共21,239名,二十五年度共22,441名,二十六年度共23,698名,二十七年度共24,040名,二十八年度照教育部統(tǒng)計共29,006名,歷年歲出教育經費數:照教育部統(tǒng)計,二十四年度共4293,933元,二十五年度共5684,216元,二十六年度共5,702,124元,二十七年度共4,438,650元,二十八年度共5,263,973元。
參考文獻
[1] 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西省教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2] 民國教育部編纂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