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檔案史料》2009年第4輯共刊發(fā)6組檔案史料和8篇文章。
1935年北平市重修明長陵史料 / 方立霏 鹿璐選編
內容提要:1934年,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發(fā)起修繕明長陵。1935年1月,北平市工務局開始著手修理明長陵工程,經過一系列的前期勘察及工程估價,3月工程招標后隨即開工,5月又添加四項修繕項目,至6月27日全部工程完工。9月,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兼內政部長黃郛擬寫了重修明長陵碑碑文。本組史料選取了圍繞整修明長陵的勘察及修繕工作形成的相關檔案,對了解這一文物修繕工程有一定價值。
北平解放后的首次工業(yè)登記 / 梅佳選編
內容提要:北平和平解放后,為了全面了解與掌握工商業(yè)的情況,更好地扶助工業(yè),北平市人民政府工商局自1949年5月7日至6月底進行了全市工業(yè)企業(yè)登記。登記工作分兩期進行:第一期登記的為重要工業(yè):機器鐵工業(yè)、金屬品冶制業(yè)、織染業(yè)、針織業(yè)4個行業(yè);第二期登記的是橡膠業(yè)、窯業(yè)、造紙業(yè)、制革業(yè)、染業(yè)、芝麻油、火柴、卷煙、醬油、地毯、汽水、造胰制堿、洋酒、面粉、印刷等15個行業(yè)。共有3238戶申請登記,其中3133戶經審查合格、發(fā)給營業(yè)執(zhí)照。此次登記,對于生產的恢復與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為制定本市工業(yè)生產發(fā)展的指導計劃提供了依據。本組史料計劃分兩次公布,此次公布的為工業(yè)登記調查總結及第一期登記的行業(yè)情況。
北京市私立中學沿革史 / 田尚秀選編
內容提要:北京的近現代教育史上,私立中學曾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1948年底北平有私立中學54所,學生36,437人。北平解放后,人民政府首先接管了市立中學,對私立中學則主要采取維持和整頓改造的方針。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通過了《北平市私立學校臨時管理辦法》,要求北平市所有私立學校均須重新登記,登記時上報詳細的學校沿革史,其中要包括設校緣起、創(chuàng)辦人、設校程序、歷任校長、變遷盛衰、學制變更等項。本組史料即是北平的私立中學上報的本校沿革史,由于篇幅較大,計劃分兩次公布。
新中國成立后學生健康與體育鍛煉史料一組 / 鹿璐選編
內容提要: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經濟落后、學校衛(wèi)生條件差、營養(yǎng)不良等原因導致了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的下降,許多學生因為身體原因,影響了學業(yè)發(fā)展。為此,1950年和1951年,毛澤東主席就學生的健康問題先后兩次致信教育部長馬敘倫,做出了“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指示。為貫徹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北京市先后制定頒布相應的學生體育鍛煉標準。本組史料包括中共北京市委青年工作委員會就中、大學校學生的健康生活等情況的報告,北京市1953年頒布的《北京市中學生體育鍛煉標準》和1972年試行的北京市《體育鍛煉標準》(草案)等。
1956年北京市特種工藝手工業(yè)調查研究的意見 / 王永芬選編
內容提要:北京特種手工藝品的制作歷史久遠,產品種類繁多,豐富多彩,據當時不完全統計有196種。在手工業(yè)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合作社在特種工藝品行業(yè)中得到迅速發(fā)展,到1956年3月,北京共組織48個特種工藝社(組)。該件史料為北京市參加全國城市手工業(yè)改造工作座談會材料,反映了當時北京市特種工藝手工業(yè)的情況、存在問題以及解決意見。
1958—1959年北京市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史料選 / 孫剛選編
內容提要:新中國成立以后,以設立基層文化館、站為標志,各級政府對管理和發(fā)展群眾文化事業(yè)投入了相當的熱情和力量,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也經歷了巨大的曲折。1958-1959年的群眾文化工作是在特殊政治背景下開展的。本組史料內容主要包括北京市委文化部關于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一些請示、報告,領導人的講話,關于群眾文化開展情況的簡報以及一些基層單位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經驗介紹等。
為紀念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刊登了吳家林的《簡論李大釗早期憲政思想之基本內容及其實踐活動》,以及王世儒的《記載軍閥政府鎮(zhèn)壓二七大罷工的歷史文獻》,作者從多方考證,認為這很有可能是新發(fā)現的李大釗的一篇佚文。
紀念聞一多誕辰110周年,刊登了聞一多先生的侄子聞立樹選輯的《紅燭光永 典范千秋——紀念聞一多詩文聯語》。
還刊登了劉守華的《高君宇、石評梅墓碑遷移始末》;孫向群的《北京魯籍會館的近代變遷》;陳長河的《北洋政府鎮(zhèn)守使制與直隸各地鎮(zhèn)守使》;王勇則的《京東首鎮(zhèn)東豐臺——冀東木版畫最大集散地》;馮其利的《海淀區(qū)的井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