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霞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論語》研究,從教育的主體 、客體、目的、內容、方法等主要方面解構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提出了孔子反對形而上學和僵硬教條的教育思想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具有宣揚主體消散、反形而上學、反邏各斯中心等鮮明解構主義特征的新觀點。
關鍵詞 解構 孔子 教育 思想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9)05-0192-02
長期以來,傳統(tǒng)思想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堅不可摧的基石;但是,歷史上卻一直有人旗幟鮮明的提出了與之完全相反的觀點,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僵死的規(guī)范和教條,是一直束縛國人的精神枷鎖。
“不知言,無以知人?!?《論語?堯日》)讀論語,解構孔子的教育思想發(fā)現(xiàn):孔子教育思想不僅不是僵死的概念和教條,而是具有反對形而上學和僵硬教條、反對邏各斯中心、反對權威、反對二元對抗等宣揚主體消散、意義延異和能指自由的鮮明解構主義特征的現(xiàn)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貫穿在他教學實踐的始終,而其精神實質卻與解構主義所提倡的“無核心”和“無中心”雷同。
1、老師標準
1.1孔子無常師?!胺蜃友刹粚W?而亦何常師之有?” 《論語?子張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碧岢隽瞬粌H向能者學,而且要“不恥下問”,甚至向沒有才能和知識的人請教,以他們?yōu)閹煛?“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論語?泰伯 》) 比起韓愈的“能者為師”,孔子的這種“無常師”能指更加自由和寬泛。
1.2提出教學相長。盡管普遍認為孔子是“師道尊嚴”的衛(wèi)道士,但在《論語》中的孔子似乎是顛覆這一概念 。他提出“教學相長” ,模糊了師生的對應關系。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孔子卻對他“亦步亦趨”地屢次批評:“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論語?先進》) 他甚至肯定師生關系的倒置,鼓勵學生要有向老師提出批評的勇氣:“當仁,不讓于師。”在孔子的鼓勵下,他的學生大多是無所顧忌,暢所欲言。
2、學生的標準
2.1 什么樣的人能做學生?對此孔子幾乎是沒有要求。貴族南宮適成了他的學生,他把侄女嫁給了他;坐過牢的公冶長也成了他的弟子,他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2.2 孔子的學生,各行各業(yè)都有,且多出身貧賤,他都一視同仁。他贊揚生活困苦而勤奮好學的顏回;鼓勵因平凡而自卑的仲弓;連他的兒子都不搞特殊,同等對待,“君子之遠其子也?!?《論語?季氏篇》) 孔子對人的評價和認識,從來不以外在條件和關系的親疏薄厚為標準:“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遺也,無莫也,義之于比?!?《論語?理仁 》)
3、學習的目的
3.1 學習為什么?對此,過去一直認為孔子回答十分明確 : “學而優(yōu)則仕”??墒墙庾x論語,卻看孔子見解的獨到。什么是“學而優(yōu)”? 從勤奮好學的顏淵,到從“無宿諾”的子路,孔子認為都是適合當官的優(yōu)秀學生;而仲弓、子貢、冉有、子游各有優(yōu)點; 就連不善言談的冉雍,孔子認為他:“仁而不佞”;缺乏信心,不敢去當官的漆雕孔子也非常喜歡 ;連上課睡覺,被孔子大罵“朽木不可雕”的宰我,也認為是口頭表達能力強的特殊人才 ??鬃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對于“學而優(yōu)”標準的評判孔子的界定十分寬泛。
3.2學習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孔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八佾》) 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什么樣的結果也都可以認可?!啊稌吩?‘孝乎帷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論語?為政》) 可見,孔子也是因人而異, 并不把當官看作事業(yè)的唯一。他說“學而優(yōu)則仕”,卻還說“仕而優(yōu)則學”,那么“學”還是“仕”是目的?“子曰: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里的“聞道”與“仕”的目的似乎一點關系都沒有了。這種概念模糊,因果關系相互倒置也是解構主義特點之一。
4、學習的內容
4.1 內容廣泛。內容幾乎囊括了 那個時代所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痹姇Y義,為人處世,言談舉止都是他教學的內容。孔子要求學生學習《詩經》, 其中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瑣事描述和真摯情感的表達是學生必須了解和學習的內容?!蛾P雎》中熾熱直白的感情表述,令號稱思想解放的當代青年都自愧不如,孔子卻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4.2內容龐雜。對于敵對的意見和思想,孔子也認為要有極大的包容:“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薄吨芤住肥?一部內容神秘龐雜的卦書,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 并對學生進行《易》教;就連賭博,孔子都認為實在沒事干的話可以去學學。(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者乎已?!薄墩撜Z?述而》)
5、教學的方法
5.1 孔子的教學方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認為不同的資質必須采用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他教育子路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教育子張以“多聞闕疑”、“多見闕殆” 。甚至同樣一個問題,孔子可以根據(jù)每個人的情況給出截然不同的解答。
5.2沒有固定的統(tǒng)一的模式和方法。他有時“循循善誘” “誨人不倦” ;有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 ;有時甚至:“予欲無言”??鬃咏逃龑W生學與思并重,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鼓勵學生勤于思考“舉一隅不以三隅,則不復也 。” 孔子要學生注意復習“學而時習之 ” 。 他還經常同學生辯論,叫他們“當仁不讓”。他主張快樂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p>
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的教育教學思想涵蓋了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這種能指的寬泛和自由正體現(xiàn)了解構主義顯著的特征。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絕不是僵死的規(guī)范和教條,而是具有解構主義特征,具有現(xiàn)代精神的開放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也許正是孔子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原因之所在吧。
參考文獻
1、仿佛:《仿佛論孔子》, 團結出版社,2007 年7月。
2、楊伯峻:《論語譯注》(簡體字本),中華書局,2006 年12月。
3、于丹:《論語》心得,中華書局,2006 年11月。
4、國學書院系列:《圖說天下論語》,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9月。
5、吳瓊:《德里達》,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6、赫伯特?芬格萊特,彭國翔等譯:《孔子:即凡而圣》,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9月。
7、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作者單位:陜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