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長篇報告文學《晉人援蜀記》首發(fā)式暨作品研討會紀要

2009-01-20 08:08
山西文學 2009年1期
關鍵詞:山西人李杜報告文學

2008年11月25日,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國作家》雜志社、山西省作家協會和山西出版集團山西教育出版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聯合舉行“長篇報告文學《晉人援蜀記》首發(fā)式暨作品研討會”。該作由著名作家趙瑜和李杜以5·12汶川大地震為背景創(chuàng)作,《中國作家·紀實》2008年第11期刊發(fā),山西教育出版社同時出版。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著名作家、山西省副省長張平,山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楊波,山西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齊峰,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翁小綿,著名作家、評論家雷達、何西來、胡平、李炳銀、田珍穎、何建明、蕭立軍、李建軍、白燁、白描、黃傳會、徐劍、閻晶明等和該書兩位作者趙瑜、李杜參加了研討會。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副主任、《中國作家》主編艾克拜爾·米吉提主持。謹將與會專家發(fā)言摘要如下。

楊波(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晉人援蜀記》是趙瑜和李杜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冒著酷暑,在山西省委旁邊的小招待所里揮汗如雨熬出來的。我看了這部書以后,覺得有兩個特點。

第一,這部作品是我們山西3400萬人民支援四川、抗震救災的真實寫照。我是分管新聞的。由于職務的關系,山西人上上下下在地震當中的表現,我了解得比較多。看完這部書以后我第一個感覺,就是這部書寫得太真了,太實了,這無私的支援,這義字當頭、助人為樂的情懷,確實寫出了我們山西人在四川人民遇到地震災害之后表現出來的那種淳樸、善良、大愛。

第二,這部作品是我們山西人民,也可以說三晉人民精神品格的文學升華。山西人地處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身上流淌著我們先人遺留下的優(yōu)秀品格。比如,臨汾是堯的都城,堯在山西人的心目中打下很深的烙印。還有關公,山西人的血液里面也流淌著關公的文化因素:忠、義、仁、勇。還有晉商,大家都知道,晉商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義制利、以德為人。趙瑜和李杜的這本書流淌著關公的血液,讓我們看到了晉商的精神。

另外,山西也是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非常重要的地方。山西人的奉獻精神、革命精神在這個時期得到了鍛煉、磨煉。山西是英雄的故土,有著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文化傳統??梢哉f,這部書是山西人民傳統精神品格的文學升華。

齊峰(山西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大家都知道,5·12汶川大地震,給災區(qū)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給全國人民帶來了空前的震撼。面對地震災難,我們出版人不能缺位。山西出版集團萬余名職工心系災區(qū),積極捐款捐物,同時我們還先后組織出版了六七種以抗震救災為題材的圖書,比如詩集、救援手冊,忠實地踐行了我們的出版理念,那就是“做人類文明進步的播火者”。特別是我們于汶川地震發(fā)生六個月之后,隆重推出長篇報告文學《晉人援蜀記》,以文學的形式全方位反映山西人民在這次抗震救災斗爭中的英勇行為,歌頌那些曾經在抗震救災前線或后方戰(zhàn)斗過的英雄,弘揚我們中華民族在災難面前萬眾一心、團結奮斗、堅強不屈的偉大民族精神。

拿到書稿以后,我們發(fā)現這部作品具有明顯的特色。第一,既寫了抗震救災的前方,又寫了后方,既寫了山西,又寫了全國,反映了較為廣闊的社會空間。第二,以報告文學的形式,反映了我國人民抗震救災的偉大斗爭,傾注了作者濃烈的激情、豪情和真情,描寫細膩,刻畫真實,曲折動人,富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第三,選材獨到,立意深遠,引人思索,在眾多的同類作品中間實屬難得的上乘之作。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這部作品不僅屬于山西人民,更是屬于全國人民共同的財富;不應只讓山西的讀者閱讀,更應該奉獻給全國所有的讀者。

翁小綿(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我覺得《晉人援蜀記》真實記錄了山西各行各業(yè)傾力援助災區(qū)的曲折過程,讀起來確實讓人感動。說老實話,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表現這一主題的文章已經很多,但大多數關注的都是救援性的新聞報道,能夠讀到的文學作品并不多。但是看了《晉人援蜀記》以后,我非常感動,也非常感慨。我覺得,這部書把文學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把精神的高度和思考的深度,都推到了一個極致。

趙瑜是全國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家,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也是魯迅文學獎的獲得者。李杜是著名的詩人,他們的合作是強強聯手。趙瑜對報告文學的控制力和他深刻的思考,結合詩人李杜的激情,使得作品讀來既讓人胸懷跌蕩,又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和感慨。我認為《晉人援蜀記》具有文學和文獻的雙重價值,體現了時代的精神和人性的關懷。

再一點,讀了《晉人援蜀記》后,有一個詞老在我耳邊回響——“同胞”。山西人牽掛著地震災區(qū)的同胞,干部牽掛,企業(yè)家牽掛,老百姓牽掛,各行各業(yè)、許許多多的人的牽掛和行動都詮釋了一個詞,就是“同胞”。在危難關頭,在大是大非面前,山西人的熱情和品格都展現出來了,用我們山西省作家、副省長張平的話說,就是:山西文學界一直有一個關注現實社會,關注百姓命運,敢為人民代言的優(yōu)良傳統,這部書既有對文化積淀的透視,也有對時代精神的張揚,把前方和后方結合起來,而且以大后方為主體,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空間,也引出了深刻的現實思考。更重要的是,這兩位作家在采訪、構想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得到了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這本書應該是一部人性的書,一部社會的書,一部時代的書!

雷達(原中國作家協會創(chuàng)作研究部主任):我看了趙瑜、李杜這部作品以后,覺得它是流出來的,不是擠出來的,也不是拼湊出來的,不是臨時抱佛腳,找了一堆材料湊起來的。這個作品有幾個特點。其一,它避免了我們平常宣傳上的,意識形態(tài)很強的話語,而采用了民間的視角、民間的話語、民間的語調。我不是提倡所有作品都應該這樣寫,有些題材還必須那樣寫,要正面宣傳,要莊重嚴肅。但趙瑜寫地震的時候,給人非常親切的感覺。其二,作者不是以外面的感動者的角色去寫的,而是把自己放進書中去寫。由于作者趙瑜、李杜本身是晉人,由晉人寫晉人援蜀記,本身就有打動人心的地方,使讀者一看到這部作品就很容易進入,感到很親切。其三,這部作品的語言很優(yōu)美,話都是家常話,甚至還包括許多古典的東西,沒有夸飾的、夸張的、教化式的、教訓式的語句。書中的語言是非常親切的,是以民間心態(tài)知底貼心地寫的。這一點,我覺得作者做得很棒。

何西來(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瑜和李杜的這本書寫得非常好。我發(fā)言一般不用“非?!边@個詞,但這次我要慎重地用這個詞來評價這部報告文學作品。截至現在為止,我所看到的反映汶川地震的,反映地震當中所煥發(fā)出來的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我認為這本書是寫得最好的。這本書值得肯定的很多,我這里主要講三點:

第一,在《晉人援蜀記》中,我們看到了一個

大寫的義字。本書一開始就推出農民渠川斌率領第一支民間的救援隊伍,不講任何理由,就去了,而且他剛從醫(yī)院出來不久,帶著傷。他們不是經過號召,不是經過動員,而是自發(fā)地,一看到災情就去了。這就是一種本能,但是本能的后面是理性,是道德理性,是理性經過幾千年積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區(qū)域文化心理或地域文化風格。山西是北方諸省中最懂經濟的地方。一個最懂經濟的地方,又是一個最講義氣的地方,這一點在趙瑜、李杜的這部報告文學作品中表現得非常突出。怎么看待利和義?這部報告文學告訴我們,晉人精神的支撐點,就是講義氣,始終把義擺在前頭。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寫出了道德,寫出了道德理性。文以氣為主,氣盛則文暢,有了道德坐標,文章讀起來就有精神,有氣象。

第二,趙瑜作品的著眼點從來都不小家子氣,而是從大事上著眼的。他的文筆很大氣。既寫了地震一線救援工作,又專門一章寫了中央臨時指揮中心的中樞系統。有了這一章,《晉人援蜀記》就不僅僅是晉人援蜀了,就有了普遍的意義和價值。我認為,這一章寫出了這一次抗震救災的精神、靈魂的制高點。同時,趙瑜又不是著眼于一個組織機構怎樣運轉寫的,而是著眼于民族精神。所以我覺得這一章寫得很棒。

最后一點,這部作品不僅僅是寫汶川地震,也不僅僅是寫晉人援蜀,它的筆墨也深入到了山西,深入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縱深處,寫出了歷史感。書中寫到1902年,渠川斌的先祖為了不把山西的礦產賣給外國人,自己集資200萬兩白銀又把礦權買回來了。后來又講到長治,寫了一場非常慘烈的決戰(zhàn),寫出了川人的精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那些川軍,十冬臘月穿著單衣服,光腳穿著草鞋,長治一戰(zhàn)死了八千多。血流漂杵之中顯現了蜀人的風骨。這是晉人氣質和蜀人氣質的共鳴,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寫作時熱血的沸騰。如果沒有對這塊土地的深愛,沒有長期的知識積累,作者是寫不出來這種歷史感的。當前,我國寫表揚稿的作品有很多,但是寫得好的實在又太少。而趙瑜是一個有批判理性和反思精神的人,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站在文化的世紀反思的前沿的作家,他的《革命百里洲》就是這種文化反思的代表作。這樣的一個作家生在山西,我覺得是山西人的驕傲;他活躍在北京。我覺得是我們報告文學界的驕傲!

胡平(中國作家協會創(chuàng)作研究部主任):首先,我喜歡這部作品的書名《晉人援蜀記》,我認為它可能是所有這類題材中我最喜歡的標題之一。這個書名文學性很強,很平易,很樸素,它比很多宏大的題目都要親切得多。

其次,我喜歡這部作品的講述方式。我們經常看到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有的作品基本上是純客觀地講述事實,但這部作品講述事件時的主觀情調很濃。這本書一開始寫的是日子平常。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是很平易的記錄。寫抗震救災,需要記錄的材料很多很雜,如果沒有一個講述的主調,就無法把這些材料串起來。這類作品不像別的作品那樣只講一個故事,只需要一個結構就可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把情節(jié)推進下去。

其三,這部作品的寫作角度也很好。《晉人援蜀記》表面上看題材不是那么宏大,就寫山西人,但實際上角度有了變化,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這本書寫出了地方色彩,而且這種地方色彩的描述也帶有很強的文學性。作者著重寫了山西人的文化傳統和山西人的性格,雖然沒有寫國家,寫中國,但反而增強了作品的文學化成分。

何建明(作家出版社社長):抗震救災期間,黃傳會、徐劍、趙瑜都在第一線。我去過災區(qū)三次,我一直在尋找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感覺,現場的景象使我感到悲痛。只有在那種場景下,我們才能真正讀懂我們許多作家所寫作的東西。

趙瑜的作品一直是市場上的搶手貨,這主要得益于趙瑜一貫獨特的視角和敘述方式,而這一點在《晉人援蜀記》中也有所體現。今天,我們的報告文學面臨著眾多的正面題材,那么,如何找到一個突破口?解決了突破口的問題,我們的作品就會更好。對于報告文學作家來說,如何處理好“報告”和“文學”的關系,是他們寫作報告文學時面臨的一個考驗。而在這一段時間,我們的讀者恰恰關注的是紀實作品,大家都希望看到實實在在的東西。

趙瑜、李杜在幾百個同類題材中選擇這樣一個角度寫了這部作品,我認為是填補空白的。而山西出版集團山西教育出版社能夠重視并打造出這部作品出來,對于我們回顧、梳理、反思抗震救災斗爭中的民族精神、晉人精神非常有好處。

白描(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以往,趙瑜的報告文學是以思辨性,以思想的鋒芒來對生活、對人物進行剖析甚至尖銳批判為重點的。但這部報告文學寫得很真實,平民化色彩很濃。無論是作家的敘述方式,還是作家的整個寫作姿態(tài),都是非常平民化的,具有草根性,減少了思辨的特征,增強了平實的敘述,所以記錄的視角讓我們感到更親切,也更客觀。

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草根性。我們看到,很多作家在寫作抗震救災題材的過程中,常常選擇的是政府的立場,官方的立場,但是趙瑜選擇的是完全個人化的立場,選擇的是民間的立場。趙瑜非常純粹地選擇民間的角度切入,寫出了我們通常看不到的一面。

當然,因為寫得比較急,這部作品也存在明顯的弱點。山西的民間發(fā)生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抗震事跡,甚至是受委屈的事情。比如說海鑫集團捐了兩千多萬,但報紙上登的第一個捐款沒有到位的就是它。還有,本書開宗明義地寫了渠川斌這個村委會主任,也非常感人。這個山西漢子就是山西漢子,不是南方的,也不是西北、東北的。我們看到,他的這種行為背后,是山西這塊中華文明發(fā)源地的古老精神,是幾千年以來滲入到山西人血液里的強大的文化基因,我覺得作家發(fā)掘得還不夠?!耙环剿琉B(yǎng)一方人”,這是作家開宗明義說的一句話,那么,黃土養(yǎng)了山西這方人,黃河的文化也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作家發(fā)掘的東西。所以,渠川斌的這種行為,不能用簡單的“義”字來解釋,不能用簡單的“沖動”一詞來解釋。山西人為什么有如此的大情大義、大仁大愛、大善大美?我覺得,這可能要從它悠遠的文化傳統里尋找一些根系,而這兩位作家在這一點上著力不夠。

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副主任):作家的創(chuàng)作可以分兩種情況來看待,一種是有根的寫作,一種是無根的寫作。有根的寫作是一種根基扎實的,有持續(xù)的發(fā)展力的創(chuàng)作。我個人對趙瑜的創(chuàng)作,印象特別突出的一點,是他從一開始到現在,盡管寫過很多題材的作品,但始終有一點沒有放棄,就是他的作品里一直有一個寫作的根據地,那就是山西,再具體點就是山西長治,就是上黨地區(qū)。這一點對他的創(chuàng)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特別重要。無論對于小說家還是報告文學作家。甚至詩人,這種有根據地的、有根基的寫作都至關重要,它是作者自信力的天然的表現,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堅實的基礎。從標題來看,《晉人援蜀記》本

身很樸實,作者用它作為書名其實很冒險,很大膽,因為他選擇的是一個比較窄的角度,里面沒有特別高調的東西。但是這種選擇恰恰是一種文學的選擇。這部作品的成功使我更堅定了我對“有根的寫作”的一些理論思考。

第二點,這部作品繼承了趙瑜一貫的寫作特點,同時也加入了李杜作為詩人的寫作特點。這部作品里有很多明顯的文學的筆法,有小說的筆法,也有詩歌的筆法,而不完全是報告文學的寫法。我認為一點特別好,它保證了作品基本的文學性。剛才大家提到報告文學要具有批判性、思辨性,我倒是覺得,如果趙瑜在報告文學方面有什么特點的話,我個人印象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他特別注重細節(jié)。細節(jié)描寫在《晉人援蜀記》中同樣用得很多,很到位。

第三點,我非常擔心的一點在這部作品里其實并沒有出現。四川地震了,我們作為山西的作家寫山西救援四川的事跡,說得難聽一點,很容易寫得小家子氣,讓讀者看了以后覺得好像就你們山西支援了四川似的。但我看完這部作品之后,發(fā)現趙瑜和李杜在這一點上也處理得非常好。他們雖然主要寫的是山西在抗震救災過程中方方面面的表現,但又沒有排斥其他的地方,也寫到了全國其他省市的表現??赐赀@部作品之后,讀者不會認為這只是一部寫山西的作品,實際上會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可以說,作者這樣做,體現了他們在題材選擇上的聰明睿智。

李建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對于趙瑜的報告文學,我一直很期待,因為他是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家。我認為,一部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至少要有三個重要的構成要素:一個是事實,一個是激情,一個是思想。事實,大家都能看得到;但在敘述的時候如何充滿激情,又如何挖掘深刻的思想,如何進行反思,這就很難了。

趙瑜的報告文學始終有一個特點,就是反思性寫作,或者批判性寫作。盡管是面對巨大的災難,盡管有一些感人的場景,作者不可能過于把反思性的東西寫得淋漓盡致,但他還是給了反思一定的地位,比如他關于體制改革的思考,盡管寫得很短很少。我想,這種非常時期的達到很高境界的道德化生活,跟我們平常時期的普遍的非道德化生活之間的矛盾,怎么通過巨大的社會災難或社會事件來實現平衡和轉化。事實上,趙瑜是有這樣的一種反思成分在里面,我認為這些反思性成分正是報告文學作家至關重要的激情、思想的投射。

田珍穎(原《十月》副主編):我們在汶川地震之后經歷了一個世界狂歡的奧運會,又投入了一個回顧改革開放輝煌歷程的紀念。在這兩個大的歷史事件之后再來讀《晉人援蜀記》,是一種什么心態(tài)呢?在讀的過程中,我仍然熱淚常涌。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作者把我們民族的記憶寫出來了。

這本書是一個國家形象的展現。

什么是國家形象呢?我所理解的文藝作品中的國家形象,在中國人的作品中就是中國形象,也就是中國人民的形象。從這一點上來說,我以為趙瑜和李杜的作品就展現了我們的國家形象,展示了我們民族、國家在經歷了巨大的同胞死難、財產毀滅以及精神創(chuàng)傷之后所迸發(fā)出來的大善、大愛的情懷。這不就是我們民族的形象嗎?因此我們說,這部作品起始于山西,而落筆點則在我們民族。

在作者筆下,晉人的社會性、時代性主要體現在他們的國難意識上。當遙遠的四川發(fā)生災難的時候,晉人想到這是一場國難。所以晉人的態(tài)度,是不用號召就行動,是沒有理由也要上前線。這種胸懷是在巨大災難面前一種民族意識的提升,是晉人大善至上的胸懷和大愛至上的胸懷的提升,是一種爆發(fā)。他們用這樣一個提升,創(chuàng)造了在突發(fā)事件中的中華民族的偉大胸懷,因此我說它展現了我們國家的形象。

黃傳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創(chuàng)作室主任):讀了這本書以后,我有三點感想:

第一,鐵凝主席在中央電視臺“愛的奉獻”晚會上曾經說過:在這場災難面前,我們的作家不能缺席。趙瑜和何建明、徐劍等其他一大批作家都在第一時間奔赴抗震最前線,沒有給作家丟臉。趙瑜和李杜用他們的書做了一個最好的例證。

第二,這部作品對這一場災難中展現出來的愛心以及反映出來的道德層面上的意義做了最真實的記錄。這兩位作家把這場災難記錄下來,讓我們后人在將來可能忘記的時候,能夠突然看到這么一本書,知道在這個階段山西人干了一些什么事情,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本書把山西人在這段時間所做的事情真實地記錄下來,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流水賬式記錄。它是文學的記錄,這個功勞是功不可沒的。如果我們將來過了三年、五年把這場地震忘記了,那對我們這個民族是何等悲哀的事情!

第三,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人民,是山西的普通人,這個特別有意義。這一場地震發(fā)生以后,溫家寶總理到前線去,這是應該的;我們當兵的到前線去,這也是應該的。但是普通的老百姓,普通的山西人要不要去?去前線并不是老百姓的義務,不是他應該去,而是老百姓的一種良心使然??梢哉f,老百姓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大愛、大善才去前線的。所以,我更看重這本書中所寫的普通的山西人,普通的村黨支部書記,普通的志愿者,普通的義務工作者。

白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這是特別的作家寫出來的一部特別的作品。全國人民都在援蜀,但以一個省的名義寫援蜀的,這是第一部。這“第一部”背后其實還有很多含義。為什么其他省的作家沒有寫出本省援蜀事跡的報告文學,比如陜西、江蘇、河南,而唯獨趙瑜、李杜寫了呢?一個原因是山西本身的捐助活動很感人,另一個原因是作為作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作家的人文情懷,看到作家的滿腔熱血。趙瑜在報告文學作家里面,尤其可以稱得上是熱血作家。我讀這部作品的時候,經常會感到在眾多的人物和眾多的形象背后突然有作者站出來亮相。

李炳銀(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汶川大地震剛一發(fā)生,趙瑜就匆忙地從湖北的恩施采訪地趕赴災區(qū)。但是,作為一個成熟的報告文學作家,在他看到很多作家都在從正面出擊,直接面對災難的現場和救災的過程的時候,他有意自覺地躲開了這種可能造成大量重復和總是步新聞傳播后塵的寫作,而將眼光轉向后方的支援情景,這就有了現在他和李杜合作的長篇報告文學《晉人援蜀記》。在我已經看到的所有有關抗震救災的報告文學作品中,《晉人援蜀記》是最具個性和獨特敘述方式與內容的作品,因為個性而給人記憶深刻。僅從作品接觸對象的特殊和敘述方式的個性新穎這些地方,就很能夠見出二位作家的銳敏和機智,看出他們不同凡俗的追求努力。

《晉人援蜀記》從后方,從山西這樣一個點上;從民間,從底層民眾的自覺救援行動來記述后方人們對地震災區(qū)人民及時、無私、勇敢、充分的救助行為,表現出來自民間的大善、至愛和尚義精神,讀來非常使人感動。像在最早的時候帶領12位村民弟兄奔赴四川救災的祁縣的渠川斌、

猜你喜歡
山西人李杜報告文學
充實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
山西人為什么愛吃醋
和李杜合影
和李杜合影
山西人為什么愛吃醋
轉型綜改看干部擔當
中國青年報告文學作家創(chuàng)作會舉行
帶個“西”字就窮嗎
陣痛與激情:1979—1989年的災難報告文學
走出李杜優(yōu)劣論的怪圈
——李杜優(yōu)劣之爭研究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