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旸
導致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下臺的“水門事件”線人、“深喉”馬克·費爾特2008年12月18日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95歲,美國新聞史上最輝煌和神秘的一頁在2008年末翻過。說起“深喉”,我們不能不提起30多年前的“水門事件”,它不僅影響了美國的政治,更改變了美國的新聞報道。當年意氣風發(fā)的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憑借系列報道獲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獎。隨后兩人撰寫了《總統(tǒng)班底》一書,透露“水門事件”的采寫細節(jié),這本書被深度調查記者視為案頭書,他們透露的調查方法被記者們奉為圭臬。根據《總統(tǒng)班底》改編的電影更是轟動美國,于1976年獲得奧斯卡4項大獎??梢哉f,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的經歷鼓舞了年輕記者們的信心,指導他們勇敢、執(zhí)著地追蹤事實真相。 在這里,我們主要通過《總統(tǒng)班底》一書來探討匿名消息源與新聞真實的關系。
一、匿名消息源的使用
新聞記者采寫新聞無非有兩種手段,直接觀察或者利用各種信息源。直接觀察固然是記者寫出客觀新聞的手段,但是由于記者不可能是每一新聞事件的親歷者或目擊者,所以他們寫作的素材大部分是消息源提供的。因此,消息源對于新聞記者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在日常的采訪實踐中,記者經常會遇到像“深喉”這樣要求保密的消息源。
一般情況下,消息源向記者提出所提供信息不可引用有以下三種情況:一是背景(On Background )信息:所有聲明都可以大體引用,但不能指出說話人的姓名和具體頭銜??梢允褂?“一位白宮官員”、“一位政府發(fā)言人”等;二是深度背景(On Deep Background)信息:消息來源在訪談中所說的話都是可用的,但不能直接引用,也不能交代來源;三是不供發(fā)表(Off the Record)信息:信息僅限于記者自己了解,不能以任何形式發(fā)表和公開。那么,在《總統(tǒng)班底》中,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是怎樣向我們介紹他們處理“深喉”——這個匿名消息源提供的信息的呢?
兩位作者是把“深喉”提供的信息作為深度背景使用的。同時為了保護自己和“深喉”,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可謂煞費苦心。他們在一定范圍內對消息來源作適當描述,比如,用“嗓音低沉的男人”來形容“深喉”;而且對“深喉”提供的信息也做了處理,從不使用“直接引述”的方式,如用“《華盛頓郵報》消息獲悉”、“據同水門事件調查工作有關的消息靈通人士透露”等。這些都是新聞記者把《總統(tǒng)班底》奉為圭臬的主要原因,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是在課堂上學不來的。
二、多方調查,通過多個新聞源證實匿名新聞源提供的信息,不依靠單一的匿名消息源
然而,新聞記者深知,依靠孤立的匿名消息源提供的信息具有極大的風險,因為匿名消息源沒有任何的責任,記者甚至媒體的信譽完全系于匿名消息源的自律或者記者與匿名消息源的互信,所以,記者有時需要在轟動的新聞與虛假的報道之間權衡。那么,當年《華盛頓郵報》的兩名記者處理這一難題的呢?
《總統(tǒng)班底》記載,伍德沃德把從簿記員那兒聽說到馬格魯?shù)潞筒ㄌ貜拿孛芑鹬蓄I取了5萬美金,然而這個消息他不能確認。所以,伍德沃德詢問了“深喉”,在得到“深喉”的確認后,他與伯恩斯坦寫出的稿件第一段是:“據同水門事件調查工作有關的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尼克松總統(tǒng)的兩名最高層競選官員從為民主黨總部竊聽活動提供資金的一筆秘密基金中領取了5萬多美金?!笨梢哉f,在《總統(tǒng)班底》中,兩位記者的調查過程就是尋找多位消息來源互相驗證新聞的過程。
當然,記者通過多個新聞源證實匿名消息源提供的信息,不僅能驗證匿名消息源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實,而且能阻止某些利欲熏心的記者制造假新聞。1981年,《華盛頓郵報》的年輕記者珍妮特·庫克以一篇《吉米的世界》(1980年9月28日發(fā)表)的特稿獲得普利策獎。但后來調查結果顯示,這是一篇杜撰新聞,隨后庫克的獎項被取消,整個事件也成為美國新聞史上編造新聞的典型案例。最后,庫克承擔了全部責任,她被解雇,但實際上該報的編輯也有很大的責任,他們承認沒有堅持在發(fā)表報道之前,讓庫克向一個編輯秘密透露她的消息來源,也沒讓庫克提供別的消息源驗證這條新聞。當然《華盛頓郵報》領導層也不能脫此干系,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伍德沃德,他在“水門事件”后進入該報的領導層。
三、平衡原則貫穿報道始終
平衡原則的產生與美國報業(yè)發(fā)展史密切相關,它的理論基礎是“社會責任論”。在日常的新聞實踐中,平衡既是一種原則,也是一門藝術。新聞報道中的平衡原則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如事實的平衡、觀點的平衡、報道版面的平衡、發(fā)布時機的平衡等等,但最基本的還是事實的平衡和觀點的平衡。在《總統(tǒng)班底》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報道“水門事件”時多次運用平衡原則,以避免由于使用匿名消息源提供的信息而造成的新聞失實。
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通過在報道中運用平衡原則,把雙方觀點對立起來,不僅達到了新聞的公正和客觀,而且增強了報道的吸引力。當然 “水門事件”的調查本身是一個過程,所以,對于兩名記者來說,平衡不僅一個原則,更是一種理念,這對于他們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只有把平衡原則貫穿于報道的始終,才能保證的新聞的客觀與公正;其次,平衡原則是記者和媒體的護身符。也就是說,平衡原則在報道中的運用,是記者和媒體的“自我防衛(wèi)機能”(self-defense mechanism)。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一做法能減少新聞侵權官司,保護記者權益。
總之,《總統(tǒng)班底》一書蘊涵的新聞采寫技巧還不止這些,比如,兩位記者不畏艱險的精神,他們與消息源溝通的方式等等,都是調查報道記者應該學習的。難怪被美國300多所大學選用為教材——《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的作者梅爾文·門徹說道,新聞教科書在列書目的時候,“如果這張單子上沒有列出那本描寫兩位年輕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如何讓總統(tǒng)下臺的書的話,它就不是一張完整的新聞參考書目?!?/p>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