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齊如山是“黃金組合”
齊如山曾經(jīng)留學西歐,對戲劇頗有研究,一直存有改革中國京劇的念頭。在看《汾河灣》之前,他對梅蘭芳已經(jīng)注意了很久,覺得他天賦很好,只可惜僅受過傳統(tǒng)的師傅手把手的傳授,而缺少更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但他又覺得梅蘭芳可塑性很強,便一心想找機會幫幫他。
他認為梅蘭芳扮演的薛仁貴的妻子柳迎春,在苦等了丈夫十八載之后,丈夫已經(jīng)回來,在窯門外向她訴衷腸,她不應(yīng)該是坐著毫無動作的,恰恰應(yīng)該有所反應(yīng),而且這反應(yīng)要隨著薛仁貴的演唱而深入而不斷加大。
為此,他給梅蘭芳寫了一封長達3000字的信,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意見,但他又以為,此時的梅蘭芳名氣漸長,恐難聽得進外人建議,便不敢抱奢望。梅蘭芳看過齊如山的信后,心情與齊如山眼見梅蘭芳聽從他的建議后的心情一樣激動。原因有二:一是齊如山在信中對梅蘭芳的稱呼是“梅蘭芳先生”。那時戲曲演員的社會地位很低,對他們的稱呼如“戲子”、“小友”等都含有極濃的侮辱之意。因而當他第一次被稱呼為“先生”時,感受到了何謂尊重。
另外一個原因是長期以來梅蘭芳的心里一直希望有所創(chuàng)新,卻深感自己文化不足而力不從心。他之所以立即就接受了齊如山的建議,《汾河灣》成為梅蘭芳嘗試“花衫”表演方法的開始。
之后,梅蘭芳不斷接到齊如山的來信,齊如山在每封信里都詳細談了他的觀戲心得。兩人就這樣通信長達兩年,卻從來沒有正式見過面。直到梅蘭芳的手上已經(jīng)積攢了厚厚一摞、數(shù)數(shù)足有上百封信后,他們這才終于見了面。率先提出見面的是梅蘭芳。那是1914年夏的一天,齊如山仍像往常一樣去戲館觀看梅蘭芳的演出,意外地收到梅蘭芳托跟班大李送到臺下來的一封約他見面的信,這令他欣喜萬分。
因為有百余封信件墊底,兩人并不覺得陌生,而且相談甚歡。梅蘭芳囑咐齊如山以后不必再煩神寫信了,有什么問題、什么意見、什么建議可直接上門指教。齊如山自然應(yīng)允。
見過梅蘭芳并與之深談過一次后,齊如山以往的顧慮已蕩然無存。從此,他常去梅宅。他發(fā)現(xiàn)梅蘭芳交友十分謹慎,他在梅宅常見到的是梅蘭芳的啟蒙老師吳菱仙、昆曲老師喬蕙蘭,他們四人常常一起吃午飯,一起討論舊劇。
從時裝戲《一縷麻》開始,齊如山開始擔任“梅派”新戲的編劇,從此輔佐梅蘭芳長達二十多年,直到梅蘭芳離京遷居上海之后。
梅蘭芳在北京的書齋名為“綴玉軒”,除了齊如山,后來又有詩人羅癭公、畫家王夢白、陳師曾、齊白石、姚茫父等經(jīng)常在此聚會,使“綴玉軒”充盈著濃厚的文化藝術(shù)氣氛。
謙恭對待“寒酸”老頭齊白石
梅蘭芳學畫,拜過許多畫家為師,與齊白石相識,是齊如山介紹的,時間是在1920年秋天。當時,齊白石在畫界地位和吳昌碩相當,有“南吳北齊,可以媲美”之譽。
9月初的一天,齊白石在齊如山的陪伴下來到北蘆草園梅宅。后來齊白石在回憶錄里這樣描繪他對梅蘭芳的初次印象:“蘭芳性情溫和,禮貌周到,可以說是恂恂儒雅。”兩人寒暄過后,齊白石對梅蘭芳說:“聽說你近來習畫很用功,我看見你畫的佛像,比以前進步了?!?/p>
梅蘭芳畫佛像是向畫家陳師曾學習的,齊白石的夸贊倒使梅蘭芳有些不好意思,他忙說:“我是笨人,雖然有許多好老師,還是畫不好。我喜歡您的草蟲、游魚、蝦米,就像活的一樣,但比活的更美,今天要請您畫給我看,我要學您下筆的方法,我來替您磨墨?!?/p>
說著,梅蘭芳就要動手磨墨。齊白石故意像提條件似的打趣道:“我給你畫草蟲,你回頭唱一段給我聽,怎么樣?”
“成。”梅蘭芳不假思索道,“一會兒我的琴師來了,我準唱?!?/p>
齊白石坐在畫案正面的座位上,梅蘭芳坐在他的對面,果然親自磨墨。墨磨好,他又找出畫紙,仔細地鋪在齊白石的畫案前。齊白石從筆筒里挑出兩只畫筆,蘸了些墨,凝神默想片刻后,便畫了起來。筆下似有神助,須臾,“細致生動、仿佛蠕蠕地要爬出紙外的”小蟲便躍然紙上。一旁觀看的梅蘭芳忍不住驚呼起來。齊白石畫畫的速度極快,下筆準確的程度都讓梅蘭芳贊嘆不已。
這天,梅蘭芳收獲很大,齊白石在為梅蘭芳畫每一幅時,都不停地將他的心得和竅門講給梅蘭芳聽。畫完后,他總結(jié)道:“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太實了,就俗媚,不能傳神?!?/p>
“這與演戲一樣?!泵诽m芳說:“演員塑造形象也要講究傳神?!?/p>
畫畫好后,琴師茹萊卿正好也來了,梅蘭芳信守諾言,為齊白石唱了一段《刺湯》。唱完后,齊白石點頭說:“你把雪艷娘滿腔怨憤的心情唱出來了?!饼R白石覺得很動聽,一直到回去后,悅耳之聲還在耳畔回響,令他激動。他揮毫作詩云:飛塵十丈暗燕京,綴玉軒中氣獨清。難得善才看作畫,股勤磨就墨三升。西風颼颼裊荒煙,正是京華秋暮天。今日相逢聞此曲,他年君是李龜年。
次日一早,齊白石就將這兩首寫在畫紙上的詩寄給了梅蘭芳,令梅蘭芳感動不已。從此,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梅蘭芳尊稱齊白石為“老師”。
時隔不久,在一處堂會上,齊老先生先到一步,由于穿著樸素不起眼,又與眾多身著錦羅綢緞的達官貴人毫不相熟,便獨自坐在角落。正當他暗自后悔不該來時,梅蘭芳在眾人的簇擁下緩步而入,卻突然擠出包圍急步來到齊白石的面前,恭恭敬敬地鞠躬并喚聲:“老師!”然后攙他起身扶他在前排坐下。
梅蘭芳怎么會如此謙恭地去招呼這樣一位有些寒酸的老頭子?有好事者問梅蘭芳:“這人是誰?”梅蘭芳大聲且自豪地說:“這是名畫家齊白石先生,也是我的老師。”大家恍然,紛紛上前和齊白石打招呼。
齊白石沒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梅蘭芳以這樣一個方式為他“挽”回了面子。事后,他精心繪了一幅《雪中送炭圖》,并配詩一首:曾見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動公卿。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梅蘭芳收到畫和詩,也很感慨,他認為學生敬師乃天經(jīng)地義,卻蒙齊白石如此感激,心中不安,便給齊白石回了一首詩:師傳畫藝情誼深,學生怎能忘師恩。世態(tài)炎涼雖如此,吾敬我?guī)熓潜痉帧?/p>
與卓別林大師的手緊緊相握
梅蘭芳與卓別林的見面頗有點戲劇性。那是在梅蘭芳訪美期間。抵達洛杉磯的當晚,梅蘭芳應(yīng)劇場經(jīng)理之邀到一家夜總會參加酒會。當身穿藍緞團花長袍、黑緞馬褂的梅蘭芳走進會場,樂聲戛然而止,從廣播里傳來的聲音是:“東方的藝術(shù)家梅蘭芳先生降臨敝地,大家歡迎。”
剛坐下,梅蘭芳就發(fā)現(xiàn)正迎面走來的一個人似曾相識,此人“穿著深色服裝,身材不胖不瘦,修短正度,神采奕奕”。正思量著在哪兒見過此人,經(jīng)理走過來對他介紹說:“這位是卓別林先生。”梅蘭芳恍然大悟,兩位藝術(shù)大師的手緊緊相握。卓別林說:“我早就聽到您的名字,今日可稱幸會。??!想不到您這么年輕?!泵诽m芳說:“十幾年前我就在銀幕上看見您。您的手杖、禮帽、大皮鞋、小胡子真有意思。剛才看見您,我簡直認不出來,因為您的翩翩風度和舞臺上判若兩人了?!?/p>
他倆一邊品著美酒,一邊暢談戲劇。梅蘭芳說他在卓別林的無聲電影里學習到了如何依靠動作和表情來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卓別林則向梅蘭芳請教京劇中丑角的表演藝術(shù)。
兩人再度見面是六年后在上海。當時,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剛剛殺青,又逢新婚,便偕妻子寶蓮?高黛(在《摩登時代》里扮演女主角)蜜月旅行到達上海。梅蘭芳參加了由上海文藝界人士在國際飯店舉行的招待會。
老友重逢分外親熱,當晚,梅蘭芳陪同卓別林夫婦先觀看了上海當時十分流行的連臺戲,又馬不停蹄地帶他們到新光大戲院觀看了馬連良的《法門寺》。
卓別林只在上海停留了短短的一天,梅蘭芳幾乎陪了整整一天。這一天,讓中國永遠留在了卓別林的記憶中。
《大獨裁者》拍攝完成于1940年,香港的幾家劇院都想方設(shè)法爭取首映權(quán)。當“利舞臺”經(jīng)理了解到梅蘭芳與卓別林關(guān)系不一般后,便拜托梅蘭芳去電與卓別林商量,購買放映權(quán)。卓別林很快復電表示同意。
1941年秋,爭取到《大獨裁者》首映權(quán)的“利舞臺”為了感謝梅蘭芳,特地在星期天上午為他和兩個兒子葆琛、紹武安排了一場專場。這是梅蘭芳首次觀看《大獨裁者》,以后他又陸續(xù)看了6遍,仍意猶未盡。
1954年,周恩來出訪日內(nèi)瓦時宴請了正在此地的卓別林,還請他觀看了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卓別林盛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然特別提到了中國京劇和梅蘭芳。梅蘭芳聞訊,盼望著與卓別林再有見面暢敘的機會,然而卻因兩人先后離世而未能如愿。
為泰戈爾演《洛神》獲贈詩一首
1924年初夏,印度著名作家、詩人泰戈爾應(yīng)邀訪華。5月8日是泰戈爾63歲生日,他有意選擇這天來到了北京。北京文化界、戲劇界人士于10日晚在東單三條協(xié)和醫(yī)院禮堂舉行特別的歡迎儀式。之所以說其特別,是因為儀式并非常見的酒會,而是由徐志摩為首的新月社成員用英文演出的泰戈爾話劇《齊德拉》。
該劇由張彭春導演,建筑學家梁思成繪景,女主角由梁思成夫人林徽因飾演,其他演員有:徐志摩飾愛神,劉歆海飾男主角阿順那,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飾四季之神陽春,丁西林、蔣介震等人飾村民,王景瑜、袁昌英飾村女。這是中國人首次演出印度話劇。
演出結(jié)束后,泰戈爾對梅蘭芳說:“在中國能看到自己的戲很高興,可我希望在離開北京前還能看你的戲?!?/p>
梅蘭芳笑道:“因為您的演講日程已經(jīng)排定,我定于5月19日請您看我新排的神話劇《洛神》,這個戲是根據(jù)我國古代詩人曹子建所作《洛神賦》改編的,希望得到您的指教?!?/p>
5月19日夜,梅蘭芳在開明劇場為泰戈爾和隨行人員專場演出了《洛神》。泰戈爾雖然聽不懂臺詞,但他始終看得聚精會神。散戲后,他到后臺向梅蘭芳道謝,只說了一句:“我看了這出戲,很愉快,有些感想,明天見面再談?!?/p>
次日中午,梅蘭芳和梁啟超、姚茫父來到泰戈爾的住處。泰戈爾對《洛神》的布景提了意見。他認為該戲的布景“一般而平凡”。他向梅蘭芳建議說:“這個美麗的神話詩劇,應(yīng)從各方面來體現(xiàn)偉大詩人的想像力,所以,色彩宜用紅、綠、黃、黑、紫等重色,應(yīng)創(chuàng)造出人間不經(jīng)見的奇峰、怪石、瑤草、琪花,并勾金銀線框來烘托神話氣氛?!泵诽m芳認為泰戈爾言之有理,接受了建議,又請人重新設(shè)計了布景。
有人問泰戈爾對《洛神》的音樂歌唱有何感想,他笑著說:“如外國蒞吾印土之人,初食芒果,不敢云知味也?!币馑际钦f,“中國的音樂歌唱很美,但初次接觸,還不能細辨滋味”。梅蘭芳很贊賞泰戈爾的態(tài)度,有意見就提,沒有感覺就說,而不是盲目恭維、刻意奉承。
之后,梅蘭芳與泰戈爾交換了各自繪畫的體會,兩人都認為:“美術(shù)是文化藝術(shù)的重要一環(huán),中國劇中服裝、圖案、色彩、化妝、臉譜、舞臺裝置都與美術(shù)有關(guān)。藝術(shù)家不但要具有欣賞繪畫、雕刻、建筑的興趣和鑒別力,最好自己能畫能刻?!?/p>
臨行前,梅蘭芳、泰戈爾互贈禮物,梅蘭芳送給泰戈爾的是他在百代唱片公司灌錄的幾張唱片,其中有《嫦娥奔月》、《汾河灣》、《虹霓關(guān)》、《木蘭從軍》。這幾張唱片一直為泰戈爾珍藏,直到他于1941年8月去世后,這些唱片才和1929年他第二次訪華時由宋慶齡贈送的京劇臉譜模型一起藏于國際大學藝術(shù)學院的博物院里。
泰戈爾送給梅蘭芳的禮物是一柄紈扇,他在扇上用毛筆以孟加拉文寫了一首短詩,然后又自譯成英文。寫罷,他分別用兩種語言將詩朗誦給大家聽。詩人林長民當即將這首詩譯成古漢語騷體詩,一并寫在紈扇上,并寫了短跋。
1961年,在紀念泰戈爾誕辰100周年之際,梅蘭芳將珍藏了三十余年的這柄紈扇取出,請精通孟加拉文和泰戈爾文學的吳曉鈴、石真夫婦共同推敲泰戈爾孟加拉文原詩含義。
石真將原詩直接譯成白話體詩:
親愛的,你用我不懂的
語言的面紗
遮蓋著你的容顏;
正像那遙望如同
一脈縹緲的云霞
被水霧籠罩著的峰巒。
石真還給梅蘭芳解釋說:“這是一首極為精湛的孟加拉語的即興短詩,格律甚嚴,每首只限兩句,每句又只能使用19個音綴,這19個音綴還必須以七、五、七的節(jié)奏分別排成六行。更有趣味而別致的是,這類短詩正像我們的古典詩歌一樣,一定要押韻腳,而且每行的‘七與‘七之間也要互葉。石真說,“詩人雖然不懂漢語,但是他讀了不少英語翻譯的屈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篇,這首短詩的意境,便很有中國的風味。他非常形象地用云霧中的峰巒起伏來描述他所熱愛而又語言不通的國家的藝術(shù)家那種紗袂飄揚、神光離合的印象?!?/p>
通過石真的翻譯和解釋,梅蘭芳更加懷念已逝去多年的泰戈爾,他寫了一首題為《追憶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刊登在當年5月13日的《光明日報》上。沒想到,這首詩竟成了梅蘭芳最后的遺墨。這年8月8日,他因病去世。
(選自《梅蘭芳的藝術(shù)與情感》/李伶伶 著/團結(jié)出版社/2008年4月版/王釗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