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古今真品展”于12月5日~21日在東莞莞城美術(shù)館舉辦。這是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展品價值最高的紫砂壺展,強(qiáng)調(diào)“真品”。作品囊括了明清國寶級紫砂壺以及當(dāng)代宜興最高工藝水平的經(jīng)典紫砂壺作品約160件,其中明代紫砂壺5件,清代紫砂壺30件,近代與當(dāng)代紫砂作品各50余件。
此次展覽,眾多罕見的紫砂珍品齊聚一堂,包括明代著名紫砂陶藝大師時大彬的作品“虛扁壺”,清代黃玉麟的作品“樹癭壺”、“魚化龍壺”,有曾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清朝宮廷紫砂器,有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吉祥如意酒壺”,還有清代乾隆御用“描金虛扁壺”以及當(dāng)代宜興顧景舟、汪寅仙、鮑仲梅等工藝美術(shù)師們的經(jīng)典之作,這些作品中有的是首次在國內(nèi)亮相。
御制描金虛扁壺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年代:清乾隆
寬:16.0厘米高:6.8厘米
乾隆盛世,紫砂工藝進(jìn)入一個巔峰期,涌現(xiàn)出一批精品紫砂器。因乾隆皇帝好茶,便由宮中向宜興訂制紫砂壺,大都落款“大清乾隆年制”,而描寫金工藝為人官后,再由宮中藝匠完成,使原本質(zhì)樸的紫砂壺平添了幾分華麗富貴,深得宮廷喜愛。惜蓋上描金因年久已褪落,但仍不失為一件極其珍貴的宮廷紫砂器。
描金六角蓮子壺
蓋款·綠曾
寬:16.6厘米高:12.8厘米
年代:清乾嘉年間
泥質(zhì)細(xì)膩潔凈,做工精致,氣韻俱佳,壺胎較薄,卻十分穩(wěn)重,描金山水畫清晰可見,功力十足。整把壺盡顯雍容華貴,可以肯定為達(dá)官貴人的把玩之物。蓋款“綠曾”二字,是否為作者或另有所指,不得其考。觀泥質(zhì)手法,屬乾隆晚期至嘉慶年間的作品。
樹癭壺
蓋款:玉鱗
年代:清末
寬:19.5厘米高:10.3厘米
樹癭壺亦稱供春壺,因壺把處常刻有“供舂”二字,因此民間亦有“樹癭壺”為紫砂鼻祖供春所制,黃玉鱗配蓋之傳說。而這把壺除造型較矮小外,把下刻“貢春”二宇也與常見有別。壺體似長滿癭瘤的樹木,蓋為瓜蒂形,似乎搭配很不合理,但從“貢春”二字讀,可理解為“枯木逢春”之意,即一枯一嫩。舊時江南民間有一種風(fēng)俗,在家中大堂供桌上放多種水果,有供奉新春之意,而“貢”、“供”恰為諧音。另一方面,考證確切的明代團(tuán)泥壺至今未見,故今世流傳的“供春壺”應(yīng)與制壺者供春無關(guān)。
四方壺
底款:鄭荊玉制
年代:清初
尺寸:寬:16.5厘米高:10.2厘米
方中寓圓,渾然一體,骨肉亭勻,氣神俱足,是紫砂方器中難度最高的技法。此壺天然紫泥,色紫茄,溫潤如玉,制作手法十分老到。作者劉荊玉,史籍上未見記載,傳器甚少,多為方壺.從泥料及造型上推斷,應(yīng)屬清早期。1988年由丁山收壺人從山西襄汾地區(qū)收得,當(dāng)年就流至臺灣,2004年回歸宜興,2007年3月,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欄目曾作專題介紹。
魚化龍壺
蓋款:玉麟
年代:清末
尺寸:寬:19.2厘米高:9.9厘米
大家與匠人的區(qū)別在于制作同一款式作品時能不同。黃玉麟制魚化龍,每壺手法、泥均一樣,但在局部都作了改動。
虛扁壺
底款:大彬
年代:明末
寬:15.2厘米高:5.2厘米
此壺為紫砂壺形制中少見的極扃造型,然氣神俱足,藝趣盎然,飽滿而蘊(yùn)書卷氣,天然粗泥,壺胎卻較薄,容量230毫升,壺重165克,成型難度之高,讓人頗為費解,精湛的技藝手法與無錫錫山文管會藏“三足如意紋壺”異曲同工,泥料亦屬同種,只因燒成溫度不同而有色差,但與上海博物館藏“大彬虛壺”十分相似,只是尺寸略異。虛扁壺一直被世人稱為時壺中的神品,遺憾的是無法追溯此壺的傳承之序,據(jù)轉(zhuǎn)讓給藏者的臺灣友人提起過,此壺原為新加坡一華人藏家所藏,20世紀(jì)90年代中期送香港拍賣,后流至臺灣。初拿壺去與無錫和漳浦的時壺相比,手法泥料均極相似,有了佐證,方才確信為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