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增
義義生利
“小人謀財,君子謀道?!钡朗鞘裁矗康朗俏幕?,是大智慧。大家會說,現(xiàn)在是市場經(jīng)濟,要講效益,要謀財。謀道有什么用?這種想法不錯,但謀財要有謀法。怎樣才能謀財?是以財謀財,以利謀財,以義謀財,還是以義謀義而生財呢?生財之道,義利觀不一樣,謀財?shù)姆椒ň筒灰粯印?/p>
縱觀我們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國文化就是義和利的統(tǒng)一。以利取利,小人之道;以義取利,還可以,但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以義取義,財,自然生成。這就是財和道的辯證關系。想發(fā)財,想致富,想把企業(yè)搞好,歸根結(jié)底謀什么,這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
要謀道,就是要謀大智慧、大思路、高境界,擺脫一種低俗的、原始的經(jīng)營方式、管理方法。所以,先賢們講“小人喻以利,君子喻以義”,就是講義和利到底是一個什么關系。這就引出了義利觀,用現(xiàn)在人的觀點看義利,有幾句話說得比較好,就是以利相交,利盡則斷;以勢相交,勢去則完;以權相交,權失則散;以情相交,情逝則淡;唯義相交,靜行致遠。以利相交,利盡則斷,這是說,人交往、做市場,利沒有了交往也就斷了,因為它的出發(fā)點是利。以勢相交,勢去則完??縿堇⒖坑绊懥θソ煌?,勢利總會有小的時候,總會有失去的時候,靠這個去交往、去做事,勢力沒有了事情就做不下去了。以權相交,權失則散??繖嗔煌?,權力沒有了,利益也就沒有了。以情相交,情逝則淡。交往講情可以,情失去了,沒有了,交往就淡薄了。唯義相交,靜行致遠。唯有用義來交往、來辦事、來開拓市場,才能靜行致遠,才能長久。義是什么?義是文化。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企業(yè)做強做長靠什么?按現(xiàn)在的說法,做強,要靠產(chǎn)品、靠技術;做長,就要靠文化。
誠信為本
現(xiàn)在的競爭是更高層面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同仁堂有副對聯(lián)這樣寫到: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這幅對聯(lián)的意思是什么?簡單理解就是誠信。這就是同仁堂的文化。同仁堂之所以能成為百年老店,就是文化的作用。所以,我們講把企業(yè)做強也好,做長也好,歸根到底是為什么?歸根到底是要解決人的問題,就是要讓職工生活得好,讓職工都不下崗,有工作崗位。晉商有句世訓:
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yè);
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
就是人生下來就得有他(她)的崗位,都得有事可做;在有事可做的情況下,都必須做到愛崗敬業(yè),忠于職守。
古人、先賢們的這些說法,和我們現(xiàn)代非常相似。現(xiàn)在講科學發(fā)展觀,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diào)可持續(xù)。這些古文化符合當今科學發(fā)展的要求。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把根留住
文化具有魅力,也有生命力。優(yōu)秀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經(jīng)久不衰,值得我們一以貫之,去學習、去繼承。我們現(xiàn)在研究文化問題,大家聽起來感到虛,實際上文化已經(jīng)融入到企業(yè)管理的全過程。大家可能有疑問,現(xiàn)在是經(jīng)濟全球化,美國經(jīng)濟主導,美國打個噴嚏,世界都得感冒,它的經(jīng)濟出現(xiàn)問題,要全世界為它買單,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嘯。這是什么問題?應該說也是一種文化問題。有個問題不知大家注意到?jīng)]有,有一本書叫《貨幣戰(zhàn)爭》,看了以后會感覺到金融背后隱藏著政治斗爭,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的較量?,F(xiàn)在美國輸出,輸出的也是文化。
大家講,現(xiàn)在都全球化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還有沒有用,要不要保留,要不要繼承。我們要用全球化的視野來看一看,不要以為傳統(tǒng)文化是一些老掉牙、過時的東西,它沒有過時。這些傳統(tǒng)文化恰恰是我們的瑰寶,是無形的資產(chǎn)、豐富的資源。
在談到用全球化的視野來看文化的重要性時,我們不能不提到托馬斯.弗里德曼著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關于文化的指導,托馬斯指出,全球化是文化沖突與共享。全球化資本輸出了,就沒有了,成為別人的了。一個產(chǎn)品再先進,只要把它賣出去,就成為別人的,而附加在產(chǎn)品當中的文化雖然也一同被賣,但卻可以保存下來,是我們自己的。如果我們連自己保存的文化都不顧了,或者都否定了,不繼承了,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沒有了,就真正無家可歸了。所以,托馬斯就說,全球化不僅僅是往前推,也應該往回拉,保住自己的文化特征,相當關鍵。
融入共享
這樣一個觀點,對我們企業(yè)有什么意義?意義就在于,當我們的文化與更強大的文化遭遇時,我們能將其影響力消除,把它化到最小,并把這種文化自然地融入到我們的文化之中。講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做市場、搞競爭,實際上施工企業(yè)和建設單位、業(yè)主相比我們是處于弱勢,建設單位是處于強勢的。站在文化的角度來看,就是建設單位的文化是強大的,我們的文化是弱小的,當這兩種文化相遇的時候,完全是跟著強大的跑了,我們沒有自己的任何東西,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怎樣才能將強大的文化融入到我們的文化當中,用我們的文化去影響建設單位,去說服建設單位,去改變建設單位,改變得越多,說服的越多,接受的越多,我們的市場就會越大,做成的事情就會越多,這就是文化的能力。這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yōu)秀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如果我們被動地服從,那么我們的企業(yè)就什么都沒有,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所以,這樣的一個碰撞被我們所利用、所消化,這種行為既豐富了我們自己的文化,也抵制了一些對我們不利的事情,這就是文化要在沖撞中實現(xiàn)共享。
全球化就是文化沖撞和共享,企業(yè)也是文化沖撞和共享,通過沖撞變成大家共同認可的文化。所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專門講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我們現(xiàn)在企業(yè)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倡導、繼承、發(fā)揚的文化都應該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進行。
形成習慣
企業(yè)文化應該怎么抓,具體抓什么?企業(yè)文化建設歸根結(jié)底就是要形成我們自己的風俗習慣,或者叫行為習慣。為了達到這個終極的目的,我們要讓文化落地生根。文化落地生根不能照抄照搬,要有自己的特點,要為職工所認可,讓文化深深植根于職工之中,這樣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才是我們自己的文化。這就是要培養(yǎng)“草根文化”?!安莞幕焙軜銓?,很樸素,也很好理解。草很普遍,草的生命力很強,能夠抵御嚴寒、酷暑。我們老家有一種菜,叫馬齒莧,也叫“死不了”,生命力很強,采下來扔在一邊看它快干了一見水就活。西北戈壁灘上有種草,叫駱駝刺,一堆一堆的,西北的雨量很小,一年也下不了幾次雨,但它在沙漠里能夠生存。這就是草的生命力。我們要建設的“草根文化”,就是要建設一種這樣的文化。不光我們企業(yè)在順境當中、發(fā)展好的時候起作用,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這種文化更能堅定我們的信心,更能起到“摟后腰”的作用,能讓我們渡過難關。
習慣有什么重要性呢?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只要培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個習慣形成了,我們就不用管了,就會順其自然,一路走下去。習慣一旦形成,改起來很難。說到習慣成自然,順便講個小笑話。早上我開車在上班路上聽了師勝杰和馮永志合說的相聲段子叫《五全丈夫》,第一全就是工資全交的丈夫。搭檔馮永志說,我的工資全交了,只花了五分錢,買了張車票,回家被媳婦發(fā)現(xiàn)了,讓我在廚房里站了一夜。師勝杰說,我比你強,我的工資也交了,我花了一毛錢,也買了張車票,回到家也被愛人發(fā)現(xiàn)了,我愛人沒敢讓我站廚房,讓我跪了半宿。搭檔說,跪了半宿,你能撐得住嗎?師勝杰說,沒問題,我已經(jīng)習慣了。這里抖了個包袱,就是“習慣了”。大家說讓你跪了半宿這個事正常嗎?應該說是不正常的,哪有夫妻間為一毛錢讓跪半宿的,很不正常。你說不正常可他習慣了。因為習慣使然,導致了他把不正常的當作是正常的。這個段子說明了習慣的力量。
習慣是什么?習慣實際上是來源于一種慣性。慣性是什么?慣性必然從沒有慣性開始,到產(chǎn)生慣性,需要一個過程。慣性的產(chǎn)生是有條件的。過去家里都有座鐘,座鐘里有鐘擺,鐘擺擺動也是慣性,用它來掌握時間,正常情況下鐘擺是不會停下來的,一停下來鐘表就壞了。這就是慣性,鐘擺始終用一種頻率來回擺動,決不會亂擺。有了慣性就成了自然行為?;疖嚨乃俣绕饋硪院?,如果遇到緊急情況踩一腳急剎車,靠慣性也要沖出去幾百米。
人有沒有慣性,肯定是有的。比如說,我們的領導作風,也存在一種慣性。有的領導愛聽匯報,經(jīng)常找?guī)讉€人來說說,聽了匯報覺得情況都掌握了,習慣于這樣的領導,一般都不喜歡下基層,不喜歡到職工當中去搞調(diào)研、聽一線的聲音、聽職工群眾的第一呼聲;有的領導不喜歡坐在辦公室聽匯報,就喜歡到基層去轉(zhuǎn),成天在現(xiàn)場轉(zhuǎn),把情況了解得很多、很清、很透。這也是一種慣性。領導作風和一個人的生活作風都有慣性。
有慣性好不好?存在兩個方面。正確的慣性是好的,不正確的慣性是不好的。我們要形成風俗習慣,就要來研究慣性問題。慣性具有兩面性。正確的慣性要發(fā)揚,要支持;不正確的慣性,就要想辦法改變它。
良性互動
我們搞企業(yè)文化的任務是什么?就是要使我們的企業(yè)文化形成良性互動的慣性。良性互動的慣性怎么去實施,怎么去形成?就是領導倡導,共同參與。領導倡導、共同參與怎么講?拿動車組來說,我們參與了京津城際鐵路建設,很自豪,時速350公里,半個小時到天津。我們拿動車組打一個比方,動車組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里領導倡導起什么作用?領導就是要當好火車頭。形成文化不僅需要領導倡導,還需要領導帶頭實施。這個時候領導是火車頭的作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領導是不是一直都當火車頭呢?不是,當動車組正常運轉(zhuǎn)起來以后,領導就不能再當火車頭了。當什么?當司機。運轉(zhuǎn)得很正常了,領導沒有別的事了?不能老當火車頭,要當司機開火車。開火車的任務是什么?看信號、管暸望,保證列車的方向,掌握列車的速度,確保列車的安全。領導還要當扳道工?;疖嚺芷饋砹耍俣纫采蟻砹?,方向跑偏了,發(fā)現(xiàn)不對了,怎么辦,誰來扭轉(zhuǎn)呢?還要領導來扭轉(zhuǎn),別人說了沒有用,特別是主要領導。怎么去扭轉(zhuǎn)?去扳道岔。跑偏了不行,必須回來沿著正確軌道往前跑,這個時候領導就成了扳道工。所以,領導當車頭帶,當司機掌握方向,當扳道工選擇正確的路徑、修改方位、調(diào)整戰(zhàn)略。共同參與,職工干什么?職工是動車組的每一節(jié)車廂。動車組和普通火車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動車組的每一節(jié)車有動力,這樣跑起來功率才大、才快,是一個整體。職工就是動車組。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車往一處奔。關鍵是方向正確。方向不正確跑偏了,這不是職工的錯誤,是領導的問題。領導指向哪里,職工就打到那里。
通過動車理論,來看待建立什么樣的文化。只有這樣一列聯(lián)動的火車才能前行。企業(yè)的屬性,也應該是這樣,永遠往前不能倒退。企業(yè)文化的作用,就是保證前進,不倒退。這樣,企業(yè)才能發(fā)展,社會才能進步。
動車跑起來了,企業(yè)文化的任務就完成了嗎?沒有。企業(yè)文化的任務永遠不會完成,永無止境。因為還要有一個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問題。繼承和創(chuàng)新,就是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企業(yè)文化要不停地創(chuàng)新,才有生命力。
《禪者與蝎子》的民間故事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做事情不能死心眼兒、一成不變、一條道跑到黑。要與時俱進,改變方式方法,達到最佳境界。
創(chuàng)新思維
在談到善于改變方式方法和創(chuàng)新時,我想強調(diào)一點就是改變方法難,難就難在行為習慣上。當一個錯誤的行為習慣成為自然的時候,改起來就很難。所以創(chuàng)新的障礙或者叫最大的困惑,就在于我們不能否定自己,對自己過去的事情永遠認為是對的。這是一種習慣勢力,這種勢力要從文化的角度、用文化的力量來改變,決不是人能強制得了的。只能用文化的力量改變不正常的或者叫不當?shù)男袨?。在改變不正當行為里面,又存在著一個對與錯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在管理當中有很多管理方法是多年以前形成的,至今為止還不能擺脫計劃經(jīng)濟的束縛,因為過去搞計劃經(jīng)濟時間太長,一步一步走過來雖然逐漸在改,但它的基因還沒有完全得到改變,改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等到發(fā)現(xiàn)問題的時候敢不敢再改一次,敢不敢推翻我們自己的決定,否定自己一次再改一次,往往是在這個時候遇到問題了,需要文化的自覺與力量去改變。所以,我們說企業(yè)文化建設,要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習慣非常重要。改本身就是創(chuàng)新。《三國演義》里有句名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是改革,合是改革,再分再合還是改革,只能是改一次比一次好。這就叫與時俱進。一個模式固定下來,在一個時期是對的,過上幾年不適應了,就需要改,或者是換一種方式,這叫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靠文化氛圍,靠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創(chuàng)新要有特色,要有個性。有特色、有個性的文化,才是生命力最頑強的文化。比如說,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等這些節(jié)日,多少年了一直延續(xù)著,特別是從去年開始國家列為法定節(jié)日。是什么原因,這是文化的傳承,被固化下來,被法律所承認,有個性。企業(yè)文化也需要個性。
謀文化之道。謀什么?概括來說,就是謀君子之道;謀企業(yè)發(fā)展;謀職工福祉;謀社會和諧。中心意思就是發(fā)展企業(yè)就要發(fā)展自己的文化,用文化大智慧來融合企業(yè)、健康企業(yè),使企業(yè)長青!
[責任編輯 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