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 清
兒子張卓然3歲的時候,我給他買了一個可愛的仿真娃娃,他一看就愛不釋手,整天帶在身邊。無論是做游戲,還是吃飯、睡覺,都要抱著他的仿真娃娃。有時候,他還模仿大人抱他時的情態(tài),嘴里也絮絮叨叨:“寶寶乖,寶寶不哭……”那神情,還真有點像大人在哄勸一個哭鬧的嬰兒。讓人看著就忍俊不禁!
小卓然4歲時,有一天,他竟告訴我,說他也要生一個兒子,名字叫“乖乖”。當時我覺得吃驚:這孩子也太早熟了——剛上中班,就想生子當?shù)?!可轉念一想,也沒有什么,這表明孩子渴望長大,渴望當爸爸,渴望感受人生,也是對生命的一種認識。影視作品中,也常有兒童超越時空、虛擬成人的情景;所以我覺得卓然的想法也不算是荒唐可笑,因此,也沒有刻意去打消他的想象。
卓然5歲生日那天,他自己居然毫不羞澀地對大家宣布,他兒子大名叫“張冠”。在場的客人一下子樂了,有人故意逗他:“看來你媳婦一定姓李!”“為什么?”卓然不解地問?!耙驗槟氵€不會帶孩子,孩子都由媽媽帶,所以張冠的媽媽應該姓李,‘張冠李帶嘛!”這種調侃弄得卓然也摸不著頭腦,他只單純而幼稚地表示:“我不要媳婦,只要兒子。”大家又是一陣哄笑。這時,卓然的爺爺奶奶大概覺得這樣逗孩子,對孩子成長不利,于是,兩位老人開導卓然:“乖孩子,你才上中班,還不能當爸爸,只能等你大學畢業(yè)、像你爸爸這么大了,再想這事兒?,F(xiàn)在應該做個好孩子,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當個好爸爸?!?/p>
我明白他們的意思,也知道他們是為了把卓然教育好。但我還是鼓足勇氣,提出了異議:“孩子有這種想法,表面上看,孩子太早熟、太多情,是錯誤的,應該加以制止??墒?,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比如,將錯就錯,把它當作一種游戲,可以讓卓然走進游戲,再從游戲走向現(xiàn)實。這樣因勢利導,說不定還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契機哩!”全家人最終同意了我的意見,為了讓游戲多一點寓教于樂的童趣,我們共同設計了一系列活動,
第二天,我?guī)е咳唤o“張冠”買了兩身新衣服;我們又讓卓然給玩具娃娃制作了一個胸卡,上面寫著“張冠”兩個字。
“既然有了‘張冠這個‘孩子,接下來,我們就要設計一下他的性格、才能、作為等。他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小男孩呢?”我說。于是,全家人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但卓然對此很平淡。我告訴他,這件事很重要:是想讓一代不如一代,還是想讓一代更比一代強?這是教育孩子的大方向。對于這個問題,卓然毫不猶豫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當然要一代更比一代強了!我鄭重其事地打開電腦,說要建立一份四代人的家庭檔案。
“那么,卓然打算將來要比爸爸強多少呢?”奶奶激將式地問。卓然毫不含糊:“我也要超過爸爸。他會開汽車,我將來要像翟志剛叔叔一樣,去開‘神七;他上大學,我要上‘大大學。我還要像哈利·波特那樣……”
我接著說:“我們想一想,‘張冠應該有哪些優(yōu)點?具備哪些才能?還應該培養(yǎng)他什么性格?”我提出了總體構想:“‘張冠的性格一定要比張卓然更好:比如,不任性、不‘人來瘋,不跟小朋友鬧別扭、對大人的教育沒有抵觸情緒等;‘張冠一定要比張卓然更有才能:凡是張卓然的優(yōu)點,‘張冠都具備;而張卓然的缺點,‘張冠基本上不能有!”說到自己的優(yōu)點,卓然明顯比較來勁,一口氣列了好多條,我們又給他補充了一些。然后,話題又轉到他的缺點上。卓然變得很坦然,一點也不回避自己的缺點,主動列了好幾條。并表示:“我長大后缺點都改掉了,‘張冠的缺點自然就很少了?!蔽覀兌紳M意地笑了。
卓然因為當了“爸爸”,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做大人的責任,教育的責任,也慢慢樹立了以身作則的榜樣意識,主動關愛他人的意識。讓他在游戲里,客觀地認識自己,不斷地矯正自己,逐步改正自己的某些缺點。比如,在我們幫助他“虛擬兒子”成長的活動中,卓然不僅減少了對大人的抵觸情緒,而且能主動地配合。
我利用玩具娃娃作為張卓然的“虛擬兒子”,以這種游戲的方式來實現(xiàn)兒子的自我教育,使家庭教育帶上了童話色彩,也增加了趣味性。原來,我常講現(xiàn)成的故事給卓然聽,有了“張冠”以后,我就編一些“張冠”的故事。一般都是根據(jù)卓然的事現(xiàn)編現(xiàn)講,而當他再講給“張冠”時,我給他開個頭,提供特定的情境。有一個故事就是根據(jù)卓然挑食、偏食的毛病編的,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張冠平時特別愛吃零食,尤其愛吃甜味的零食,吃飯時,對飯菜總是挑三揀四,不好好吃飯,結果由于營養(yǎng)不合理,造成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卓然一聽就明白,這是在“暗指”他。于是,在給“張冠”講完這個故事之后,他主動表示:“‘爸爸以前也是這樣,今后,我?guī)е阋粔K改掉這毛??!”■
(責編 江有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