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毅
名師是從普通教師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大都歷經一番苦難與掙扎,如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扉頁所言:“在鹽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堿水里煮三次”。他們幾乎有共同的成長歷程:熱愛甚至癡迷這份工作,不簡單地把它當作“謀生的手段”,每天不是“做事情”而是“做事業(yè)”,不做辛苦盲目的體力勞動者,而是做一個智慧的腦力勞動者。他們善于觀察教育現(xiàn)象,記錄積累典型案例,深入思考其中的奧秘機巧,通過讀書豐滿自己的精神修養(yǎng),最終把自己提升為教育這個行當里的智者、強者、成功者。
名師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財富,名師理當是所有教師的頭羊,是引領者、示范者,是教師的教師??墒峭ㄟ^培訓我們該從名師那里“拿來”什么呢?又當怎么“拿來”呢?
古今凡成大事者皆不離“道、法、術”三字。
何為“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睂W者為此而考辨爭論兩千年尚無定論,那么,作為普通人確實說不清,也無須說清“道”為何物。
就教育而言,我以為,道者,思想、理念也;法者,方法、途徑也;術者,技巧也?!暗馈睆暮蝸恚坷献诱f:“道法自然”。即,“道”是從自然規(guī)律中產生的、提純的,教育的“道”是從教育實踐中提純出來的。以任小艾處理學習委員的“早戀”為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道、法、術”。首先,她認為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對異性產生愛戀是“美好的、純潔的、正常的,同時也是可引導的?!边@就是她的“道”,沒有這個“道”就不可能有其后的“法”和“術”。但光有“道”是不夠的。她要通過充滿智慧的談話引導、誘導這個懵懂少年。于是就采取“以柔克剛、欲擒故縱”的方法,同時輔之以技巧,如裝著若無其事,給對方以出其不意,調換座位,將他們距離拉近,讓那個男孩找女孩的優(yōu)點和缺點、冷處理,讓時間說話等等。
我們該如何吸收、消化、借鑒名師的思想經驗方法和技巧呢?
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許多教師對名師或專家那一套壓根兒就有排斥心理,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他們的做法不適合我們學?!薄拔业纳刺睢薄拔覀冃iL不讓那么做”“中國考試制度不改,啥也弄不成”。在一萬個理由中,沒有一條是反省自己的。自己先有一個堅硬的思想外殼,刀槍不入,水火難進。如禪宗所說的“自己的碗里滿滿地都是水,別人如何倒得進去”?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彼^的“為道日損”,就是日日反省、檢討,把自己那些不良的習氣、不好的想法像洗臉、大掃除一樣拋棄掉。
另一種情況是想立竿見影、現(xiàn)蒸熱賣,想學些方法、技巧回去如法炮制。殊不知,教育非技術,技術是可以模仿、抄襲的,技術是只要得其工藝,如法炮制就可以得到一個同樣的結果的,故有技術保密、知識產權一說。你見過微軟公司做報告介紹其核心技術嗎?教育更多的情況下是活的藝術,無“技術保密”之說,無論是哪一位大家,都會毫不保留地和盤托出自己的所有思考、所有做法,一切的一切。為什么呢?不僅是因為古語所說的“長圣人,短藝人”。更關鍵處是教育無法機械的模仿,簡單的照搬。教育因教育者天賦、修養(yǎng)、氣質的不同,因被教育對象的迥異,因天時地利的變數(shù),無法照搬名師已經成功的、奏效的做法。令許多教師不解的是,名師的做法我也誠懇地學了,怎么就沒起作用呢?是他那一套不好吧?于是今天學張三,明天學李四,這個“斯基”,那個“洛夫”都學了,一無所獲,最后索性放棄。
基于此,我們真該想一想:如何吸收、消化、借鑒名師的思想經驗方法和技巧。
我們必須先吸收名師的“道”,根據(jù)個人的特長、氣質、稟賦,根據(jù)被教育對象的千變萬化,借鑒名師之“法”,參考名師之“術”,確立自己的套路和打法。否則就會出現(xiàn)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