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華
藍靛果學名藍靛果忍冬(Loaicera edulis Turcz),又名黑瞎子果、羊奶子、山茄子等,是一種新興的野生漿果資源,果實富含糖類、有機酸、礦物質(zhì)、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可鮮食,也可加工成飲料、果醬、果糕和果酒,具有很強的營養(yǎng)保健價值;莖葉和果實可提取天然紫紅色素,是天然食品添加劑的重要來源,可以入藥;植株可作園林綠化和觀賞樹種。
藍靛果在我國資源豐富、儲量較大,但由于野生數(shù)量有限,相對而言分布較少且多不集中,且受采收條件、采收期和貯運條件的限制,綜合利用率很低,在市場上已出現(xiàn)供不應求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它的開發(fā)與利用。因此,對野生藍靛果進行馴化栽培,并引進國外優(yōu)良品種以豐富我國藍靛果資源,形成系統(tǒng)的綜合配套栽培技術,為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fā)和利用這一珍貴果樹資源提供技術支撐。
1野生藍靛果馴化栽培
土壤:要求濕潤,偏酸、肥沃深厚。最好是泥炭沼澤土或腐殖質(zhì)泥炭育上,含水一般要40%以上。
栽植:春、秋兩季都可以栽植。春季在4月中下旬、秋季在封凍之前進行栽植。對于藍靛果來說,最好是在秋季定植。因為它抗寒力很強,成活率在90%以上;春季栽植成活率低一些,而且長勢不如秋季栽植的強健,這主要是由于藍靛果忍冬進入營養(yǎng)生長期早的生物學特性決定的。因為藍靛果在4月初就開始萌芽,這時土壤還沒解凍,不易栽植,而到4月末的時候,其枝條已經(jīng)生長,甚至開花,所以此時定植勢必影響成活率和長勢。
苗木選擇:選擇植株生長健壯,根系發(fā)達,芽眼飽滿,無病蟲害的苗木。苗高要求25cm以上,地徑0.3cm,主根長25cm以上。
土壤管理:土壤的主要管理方法是每年秋季落葉后耕翻一次,深度為12~15cm,這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還能起到防治雜草,對施入肥料覆土,以及消滅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菌和蟲卵。春季5月初也要進行一次松土,深度約10cm。目的是防治剛出土的雜草,使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氧氣含量適宜,利于植株生長。樹下用手工進行除草和松土。此外,在行間用鋸末子或泥炭等覆蓋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藍靛果的根系很淺,覆蓋后既可保濕,又可以使土壤溫度不至于變化過于劇烈,十分有利于根系生長。
生長期管理:對于生長旺盛的幼齡植株或進入結(jié)果期的植株,可在栽后第三年開始進行土壤施肥。有機肥可在秋季結(jié)合土壤深翻施入,每2、3年施一次,施肥量為每平方米8~10kg。無機肥料可在生長期追施3次,第一次在萌芽期追施氮肥,施入量為每平方米20g尿素,或30g硝銨,或40g硫銨,其作用為枝條和葉的生長發(fā)育。第二次在果實采收后進行,可結(jié)合對植株松土追施液體廄肥或無機肥料,可用硝酸鉀或磷酸鉀,濃度為20g/10L,為促進當年二次枝的生長和花芽分化。第三次是在秋季,結(jié)合土壤深翻施入磷肥和鉀肥,每平方米施15g重過磷酸鈣和鉀肥,以提高植株抗寒性及促進秋季、春季的根系生長。對于6、7年以上的結(jié)果植株一般每年在春、秋追2次肥,適當增加施肥量。
栽植前兩年的植株可疏除一些因農(nóng)事操作而損傷的枝條或倒伏的枝條,不提倡對枝條短截,因為枝梢頂端大部分是結(jié)果部位。在栽后6~8年必須經(jīng)常進行更新修剪,時期最好是秋季,春季也可以。修剪時要逐一仔細查看每個骨干枝。一般生長健壯的,由3~5年生骨干枝上的潛伏芽形成的分枝比較重要,修剪時剪掉骨干枝衰老的上部,剪留到幼嫩的分枝上。疏剪樹冠可以刺激潛伏芽的萌發(fā)和強烈生長,適度的修剪可以增加產(chǎn)量,并能使植株幾年內(nèi)保持高產(chǎn)。
2、藍靛果引種栽培
藍靛果分布于歐洲、亞洲和美洲的北部,在我國分布廣泛。為保存、擴大和有效利用這一野生資源,國內(nèi)外已開展了大量引種馴化和栽培技術的研究工作。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先后開展了藍靛果的繁殖方式、引種馴化、品種選育及人工栽培等技術研究,并針對其生物學特性、農(nóng)藝學性狀、生理生化指標等方面進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
俄羅斯是對藍靛果開發(fā)利用最長的國家,并對各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培育出了很多優(yōu)良品種,栽培范圍已遍及全國,同其它小漿果一樣,深受人們喜愛。日本也是開發(fā)利用較早的國家之一,并在北海道成立了藍靛果協(xié)會,利用組織培養(yǎng)方法繁殖大量苗木,進行栽培種植。
近些年,我國主要從俄羅斯引種一些藍靛果資源和優(yōu)良品種,如勘察加、阿爾泰、伊務什卡等,并通過實生苗選育及開展雜交育種工作,培育新品種,來彌補我國藍靛果品種的不足。
3栽培前景
雖然藍靛果在我國資源豐富、儲量較大,但由于野生數(shù)量有限,相對而言分布較少且多不集中,且受采收條件、采收期和貯運條件的限制,利用率較低,在市場上已出現(xiàn)供不應求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它的開發(fā)與利用。為保證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必須對資源加以保護,通過就地壓條或人工補苗等人為措施保證野生藍靛果的健全生長。因此積極開發(fā)藍靛果忍冬大面積種植基地是解決資源相對不足問題,實現(xiàn)其大規(guī)模可持續(xù)開發(fā)利用的最好措施。并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強藍靛果采后生理和貯藏保鮮的研究,滿足人們對鮮食和加工運輸?shù)男枰?,實現(xiàn)果實長期持久供應,使藍靛果鮮果走出山區(qū),走向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