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良
1949年6月3日,周有光先生由香港回到剛剛解放的上海。最初,周先生同時供職于新華銀行、人民銀行華東區(qū)行和復旦大學三個單位。稍后,他脫離銀行界,只在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做研究教授。
周先生說,雖然他所學專業(yè)是經濟學,所從事的工作是金融、銀行業(yè)。但是,早在青年時代就對國語羅馬字運動以及稍后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有了興趣。上世紀20年代,留學日本回歸的葉賴士在上海辦了一個《語文》刊物。雜志刊載的文章很有意思,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于是從那時開始就給它寫文章。因為是業(yè)余搞語文,文章自然很幼稚。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從蘇聯(lián)傳播到中國。發(fā)起和推動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主要是在蘇聯(lián)的瞿秋白和蘇聯(lián)人龍果夫。周先生說,瞿秋白的主導思想反對國語,主張各地方言寫成方言文字。這樣,各地產生了許多方言拉丁化,上海話有上海話的拉丁化??墒牵虾M瑫r推行北方話的拉丁化,叫做“北拉”。
周先生說,上海解放后又恢復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創(chuàng)辦有新文字周刊和月刊,主持人是倪海曙。周先生業(yè)余參加倪海曙主持的上海新文字研究會。他常常寫些有關文章在刊物上發(fā)表。因為刊物很小,寫的文章也很短,但有幾篇文章還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受到好評。比如,針對各地拉丁化的方案很不一致,一個字母在各地用法很不一樣,甚至相互矛盾,周先生寫了篇文章倡導各地可以有各地的拉丁化方案,但是這些方案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基礎。他在文章中把幾種拉丁化方案做了比較,提出怎樣使它們共同化。后來周先生把一些關于拉丁化、拼音文字研究的文章結合起來,寫成《中國拼音文字研究》一書,由陳望道作序。
大約在1952年略早,倪海曙告訴周有光,毛主席到蘇聯(lián)曾問斯大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該怎么辦?斯大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主席回到北京,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會研究制訂民族形式(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方案。這樣,上海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動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倪海曙創(chuàng)辦《語文知識》月刊,登載一些文字改革的研究文章,協(xié)助北京的設計工作。為了給中國文字研究拼音方案做參考,周有光在《語文知識》上陸續(xù)發(fā)表各國、各民族不同文字的類型。后來,匯編成一本小書——《字母的故事》,這本書出版后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
周先生強調說,一種文字成為民族形式,需要長時間的實際應用,經過約定俗成方能成為公認的民族形式。創(chuàng)造字母不難,大家同意極難。新創(chuàng)字母很難得到公認是民族形式,國際形式用久了就成為民族形式了。例如,英文字母間接來自羅馬,借用幾百年后,英國人就認為這是英國的民族形式了。當時,周先生研究這個問題,是分門別類比較優(yōu)點和缺點,得到的結論還是拉丁字母最好。因為拉丁字母從技術角度看,優(yōu)點很多;從社會角度看,它的社會性、流通性最強大。中國制訂拉丁方案之前,蘇聯(lián)已經悄悄廢除了列寧時代伊斯蘭教民族在拉丁化運動中采用的拉丁字母,而通通改為斯拉夫字母。蘇聯(lián)瓦解后,上述民族又紛紛掀起拉丁化運動。蒙古文也是如此,先是在1944年改為斯拉夫字母,又在2006年改用拉丁字母。周有光先生說:“回頭想想,中國的拉丁化運動沒有追隨蘇聯(lián)是正確的?!?
1954年底,中國文字改革研究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國務院。“文改會”主任由中央委員吳玉章兼任,副主任是胡愈之。1955年2月,“文改會”內部設立拼音方案委員會。主任由“文改會”主任兼任。委員:韋愨、丁西林、林漢達、羅常培、陸志韋、黎錦熙、王力、倪海曙、葉賴士、周有光、胡喬木、呂叔湘、魏建功。1955年6月,拼音方案委員會分為甲乙兩個小組。甲組擬訂漢字筆畫式(民族形式)方案;乙組擬訂國際通用字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1955年秋,周有光先生應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大會于10月15日開幕。會上,“文改會”秘書長葉賴士發(fā)言說:“從1952年到1954年這個時期,中國文字改革研究會主要進行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訂幾種草案,都放在《漢語拼音方案草稿初稿》(漢字筆畫式)里頭?!迸c會代表看到這份征求意見的材料,共有六種方案草稿,其中有四種民族形式;一種拉丁字母形式;一種斯拉夫字母形式。但是,會議代表對這些草稿沒有進行討論。
會議結束后,“文改會”希望周有光留下,不要回去。50年代中期,中國正處于熱火朝天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潮中,中央宣傳建設新中國需要許多新工作,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他在這樣的號召之下,很快就想通了。周先生留在“文改會”第一研究室做主任,這個研究室是研究拼音化的。
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以后,吳(玉章)老向毛主席報告,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滿意的設計,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主席同意,并在中央開會通過。此后,拼音方案委員會只研究擬訂拉丁字母方案。重新制訂羅馬字的《漢語拼音方案》的成員,主要有原來參加注音字母的人、參加國語羅馬字的人、參加拉丁化新文字的人。研究起草方案時,多次對字母形式、音節(jié)拼定方式、語音標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熱烈的爭論?!拔母臅敝付ㄈ~賴士、陸志韋、周有光三人在大家存有諸多爭論的前提下起草一個初稿,作為開會討論的基礎。
周先生說,三個人夜以繼日擬成一個“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初稿”。初稿的主要特點是:完全用現代的拉丁字母;用幾個雙字母,但是盡量少用;標調用注音字母的調號,調號之外沒有其它附加符號;“基、欺、?!庇伞案?、克、喝”(g、k、h)變讀。
拼音方案委員會開會討論“初稿”時,除個人意見外,還聽取各個重要部門的意見。為了順應語言研究所提出的嚴格“一音一母”原則,把初稿中六個雙字母改為六個新字母(無點i;帶尾z、c、s;長腳n;俄文“基”)?!俺醺濉苯涍^修改后,成為“雙語拼音方案草稿”。刪除“文字”二字,在拼音委員會中沒有引起爭論。因為委員們都了解叫它“文字”,它也不能代替漢字;不叫它“文字”,它也有文字的性質。這個“漢語拼音方案草稿”,“文改會”于1956年2月12日發(fā)表,公開征求意見。
群眾提出的意見來路廣,創(chuàng)意多。反應的熱烈程度無以復加。其中多數人不同意用新字母。國內國外群眾來信4300多件,無法歸納成為一個草案。無奈,概括成為兩個草案,作為兩種“修正式”。1956年8月,“修正式”由“文改會”發(fā)表,再次公開征求意見。
“兩式”的分歧關鍵在“基、欺、?!钡膶懛?。周先生說,“經過多次研究、推敲,我們提出打破習慣,采用三個專用字母‘j、q、x(基、欺、希)?!?
拼音方案的制訂是在十分慎重中進行的。1956年10月,國務院成立高級“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在聽取“文改會”拼音方案委員會的報告之后,決定采用“j、q、x”代表“基、欺、?!?,解決了“兩式”的相峙。這個統(tǒng)一的草案叫做“修正草案”,1957年12月11日由國務院公布,讓群眾先知道,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和批準。1958年12月11日得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經過三年的謹慎工作,《漢語拼音方案》終于誕生。方案中的聲母和韻母,一半相當于國語羅馬字,一半相當于拉丁化新文字,標調符號取自注音字母,構成一個“三合一”的混凝體。
《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后,得到國內外的廣泛贊成和祝賀,認為這是清末以來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造漢語字母的最佳成果。但也有不同意見。例如:有人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為什么幾個字母也不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民族形式而要借用英文字母?有人說,拼音不能區(qū)分同音異形的漢字,應當仿照漢字把“清、蜻、鯖”等分別書寫清楚。有人說,中國方言各地不同,用了拼音以后,中國就會像歐洲那樣分裂為幾十個國家!
周總理在1958年1月10日《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報告中申明,“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并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庇终f:“我們采用了拉丁字母,經過我們的調整,使它適應了漢語的需要之后,它已經成為我們自己的漢語拼音字母,已經不再是古拉丁的字母,更不是任何一個外國的字母了。字母是拼寫語音的工具,我們用它來為我們服務,正像我們采用火車、輪船、汽車、飛機來為我們服務一樣,正如我們采用阿拉伯數字來計算,采用公歷來紀年,采用公里來表示距離,采用公斤來表示重量一樣。”
周先生說,漢語拼音方案不是沒有缺點的,但是改掉一個缺點往往會產生另外一個缺點。缺點和優(yōu)點是共生的,只能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中國從3500年前的甲骨文到近代,漢字數量積累到60000個以上,而書寫現代漢語通用7000個漢字。長期以來一直缺少一套本民族的表音符號。直至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才第一次有了表音符號?!白⒁糇帜浮惫际旰螅?928年又公布“國語羅馬字”,正式開始了中國人自己推動的羅馬化。1958年制訂《漢語拼音方案》以后,只用26個字母就可以為成千上萬的漢字注音。從7000到26,多么巨大的變化!
周先生說,有人開玩笑說我們太笨,“幾個字母搞了三年!”何止三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審查和通過《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又經過三年。在“國際標準化組織”作出這個決定以前,有一個前奏曲。1972年周先生由寧夏平羅“五七干?!被氐奖本┖?,收到匈牙利拉多先生的來信,大意說:地名標準化會議討論了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標準問題,有人主張以威妥瑪式的標準;拉多先生在會議上提出,中國已經有法定的《漢語拼音方案》,中國地名問題不能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作出決定。
1975年,中國代表首次出席地名標準化會議在紐約舉行的專家組會議(起初這些組織都是臺灣方面參加)。提出中國地名應當以《漢語拼音方案》為拼寫標準。1977年,地名標準化會議在雅典會議通過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地名的國際標準。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規(guī)模僅次于“聯(lián)合國”(UN)的國際組織。當中有一個部門,叫TC46(TC是技術委員會),它的研究范圍包括語言文字?!皣H標準化組織”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合作下,討論漢語的羅馬字拼寫法標準問題已經多年了,但因為中國尚未參加該組織而遲遲未能作出決定。
1979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在波蘭華沙舉行“第46(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46)會議”。周有光等人第一次代表中國參加會議。會上,中國代表提議采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周先生在這次會議上的發(fā)言《漢語的羅馬字母拼寫法:歷史發(fā)展和漢語拼音方案》由教科文組織的英文雜志《信息科學、圖書館學和檔案管理》發(fā)表(1979年第3期)。
1981年“第46技術委員會”在中國南京舉行會議,審議“草案”最后文本,送請國際標準化組織同意,然后用通信方式請各會員國書面投票。1982年會員國投票通過。于是,《漢語拼音方案》成為羅馬字母拼寫漢語的國際標準,編號為“ISO—7098”。
周先生說:“花這么長的時間來仔細設計這套方案,不是無益的。如果當年留下一點馬虎,今天會后患無窮。”
當今社會,各行各業(yè)離不開電腦,幾乎每個人口袋里都有手機。在電腦上面輸入拼音,就能轉換成漢字;手機除了通話也能像電腦一樣發(fā)送短信、寫文章。有人對周先生說,如果使用電腦和手機的人,每人每天給您一分錢,您就是大財主了。周先生笑笑說:“我要那么多錢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