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北平和談,不能不提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因為傅作義將軍是這場和談運動中我們爭取的目標。
傅作義,字宜生,1895年生于山西榮河。他是著名愛國將領,抗戰(zhàn)期間曾率部多次沉重打擊日寇,并在軍隊中多次邀請共產黨協(xié)助工作,在生活作風方面更以八路軍為楷模,群眾口碑甚好,故有“七路半”之稱??箲?zhàn)勝利后,他錯走一步,響應蔣介石號召參與內戰(zhàn)。當內戰(zhàn)進行兩年后,他敏感地看出,國民黨政府昏庸,軍隊腐敗,根本不是共產黨對手,但自己受蔣介石篤信,握有重兵,不好意思“轉軌”,所以一度充滿矛盾,既有與共產黨和談的愿望,又對軍事形勢抱有幻想,在北平地下黨和民主人士的努力爭取下,才下決心走和談之路,最終使北平這座文化古城免于戰(zhàn)火。
一、和談
平津戰(zhàn)役發(fā)起之際,傅作義的主力部隊四個兵團,共 60萬人,部署在東起北寧線的灤縣,西至平綏線的狹長地帶,北平、天津、張家口、塘沽、唐山為重點,擺成了一字長蛇陣。在具體兵力部署上,傅作義有意把蔣系部隊擺在北寧線,把自己的部隊擺在平綏線。 一旦東北我軍入關,蔣系部隊首當其沖,而他自己的部隊可在不利情況下向綏遠撤逃。不料,毛主席料事如神,指令東北大軍提前秘密入關,聯合華北兵團將張家口至北平之間、天津和北平之間攔腰掐斷,截斷了傅作義逃往綏遠和從天津、塘沽向南逃跑的道路,迫使傅作義走向和平。
其實傅作義對和談早就有思想基礎,只是由于他的集團中夾有八個軍的蔣系部隊,身邊還有大批的明暗特務,若和談機會把握不好會喪失一切,因而對和談問題存有很大顧慮。
1948年10月25日,即東北主力廖耀湘10萬大軍被殲的時刻,傅作義煩躁不安,獨自徘徊到半夜,將自己的嫡系將領——辦公室主任兼政工處長王克俊找來,共同探討前途問題。討論了半夜,最后得出結論: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毛澤東才是民族勃興希望所在,應該考慮和共產黨和談。結束談話時,傅作義感慨地說:“我是準備冒三個死來做這件事情的。首先,幾年來,我不斷對部屬講‘戡亂剿共的話,而今天秘密地來個180度大轉彎,他們的思想若不通,定會打死我。其次,這件事如果做不好,泄漏出去,蔣介石會以叛變罪處死我。再者,共產黨也可以按戰(zhàn)犯罪處決我。但是,只要民族能獨立,國家能和平統(tǒng)一,咱們還希望什么呢?”王克俊聽罷非常激動,慷慨地答道:“我雖是軍內文人,但還深知‘士為知己者死。我王克俊有一顆頭,絕不畏艱難險阻,定要不辱使命地完成此事?!?/p>
為了進一步探討前途問題,傅作義又將老友劉厚同(同盟會元老,擔任過甘肅省軍政部長,和傅作義關系甚篤,很多重大問題他都為傅作義參謀,在敦促傅作義和談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作用)從天津請來,由王克俊和他共議此事。此前我地下黨杜任之(公開身份為華北學院教授,亦為傅作義舊友,為北平和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早已說通了劉厚同先生,因而當王克俊見到劉厚同時,劉厚同開門見山地談了自己的主張,堅決主張走和平之路。他們二人商定一個辦法,先設法給毛主席發(fā)一個電報,內容由王克俊起草,交傅作義看,大致意思是要求和平,不愿再打內戰(zhàn),為了國家和平統(tǒng)一,請派南漢宸先生來北平談判,并報告了華北國軍兵力數量和部署情況。傅作義看過表示同意。電報交傅作義女兒傅冬菊(我地下黨員)通過我黨在北平的電臺發(fā)出。由于沒有收到回音,傅作義要求傅冬菊直接約請地下黨面談,我華北局城工部部長劉仁、秘書長崔月犁覺得情況太突然,在復雜環(huán)境下擔心發(fā)生意外,所以遲遲沒去,派李炳泉(原為《平明日報》新聞部主任)通過他的堂兄李騰久(傅作義在保定軍校時期的同學,出軍校后,李一直追隨傅作義左右,擔任幕僚)面見傅作義,開說大勢,建議傅作義走和談之路。傅作義表示愿意接洽,于是傅作義派出代表開始談判。
北平和談是在秘密中進行的,先后進行了三次。
第一次談判。
1948年12月12日,傅作義派《平明日報》的社長崔載之同我方黨代表李炳泉(很多資料將李炳泉說成傅方代表,實際不是)攜電臺和報務員一行五人,乘吉普車出廣安門向平山進發(fā),打算直接去見毛主席,因出城處處受阻而返回。經過內城地下黨聯絡,14日出西直門轉道去薊縣八里莊。東北野戰(zhàn)軍作戰(zhàn)處處長蘇靜和他們見面。17日,雙方正式坐到一起溝通情況。
蘇靜在這次會面中只是負責接待和觀察,平津前線的最高首腦并沒有馬上出面同崔載之、李炳泉談。期間,李炳泉向蘇靜匯報自己的身份,蘇靜將這一重要情況立即上報,劉亞樓發(fā)報給第五縱隊司令員萬毅,次日將華北城工部部長劉仁接到薊縣孟家樓前線指揮部商談工作,順便證實李炳泉的確系中共正式黨員。
次日雙方開始舉行談判。崔載之向蘇靜陳述了傅作義的要求:第一,解放軍停止一切攻擊行動,兩軍后撤,通過談判達到平、津、張一線的和平解決問題;第二,為了制約城內蔣系軍隊,請解放軍放出被圍困在新保安的三十五軍,使該軍回到北平;第三,傅作義通電全國,宣布北平實現和平解放;第四、建立華北聯合政府,傅作義的軍隊由聯合政府指揮。顯然,傅作義仍是想憑借自己的實力,與共產黨搞聯合政府。
蘇靜將會談情況報告給林彪和羅榮桓。12月19日,劉亞樓親自來到八里莊,與崔載之和李炳泉進行了會談。劉亞樓先分析了全國形勢和平津戰(zhàn)局發(fā)展的前景,而后闡明我方對和平解決平、津的基本原則:第一,傅作義所指揮的部隊,不論是中央軍還是察綏軍,一律放下武器,絕不允許保存武裝力量;第二,不允許通電全國建立華北聯合政府;第三,如同意和平解決平津,可以保障傅作義本人及其部屬的生命安全和私人財產免受損失;第四,蔣系頑固的軍、師長反抗,應先將其逮捕;第五,可以給傅作義編兩個軍。崔載之聽了劉亞樓提出的條件,感覺雙方的條件差距太遠。當日將談判情況電報傅作義。
傅作義回電,讓他們轉告中共方面,就說城內蔣系軍隊比他的兵力大十幾倍,逮捕蔣系軍、師長有困難,不宜實施。
談判沒有結果,崔載之返回北平,李炳泉和電臺仍留在八里莊。數日后,解放軍全殲35軍、104軍并解放了張家口,徹底斷了傅系軍隊的西退之路。傅作義悲痛欲絕,一連數日,都將自己關在屋子里,在那塊狹小的地面上沒完沒了地踱步。崔載之回到北平第三天才見到傅作義,詳細地介紹了八里莊談判的經過。
傅作義送走了崔載之,獨自思索起來,他開始猶豫,這樣談判下去,自己究竟可以保持住什么樣的地位?恰好劉厚同來京,再次不厭其煩地對他進行開導,前北平市長何思源也勸他走向和平。1948年12月23日傅作義終于鼓起勇氣,通過女兒傅冬菊,再次由地下黨電臺給毛澤東發(fā)電,電報大意如下:
1、 今后治華建國之道,應交由貴方任之,以達成共同政治目的。
2、 為求人民迅即得救,擬即通電全國,停止戰(zhàn)斗,促成全國和平統(tǒng)一。
3、 余絕不保持軍隊,亦無任何政治企圖。
4、 在過渡階段,為避免破壞事件及糜爛地方,通電發(fā)出后,國軍即停止任何攻擊行動,暫維持現狀。過此階段之后,軍隊如何處理,均由先生決定。望能顧及事實,妥善處理。余相信先生之政治主張及政治風度,諒能大有助于全國之安定。
毛澤東主席接到這一電報后,對傅作義的態(tài)度和目前的處境進行了認真分析,認為此時已具備了同傅談和的可能,因而中央軍委于1949年1月1日要北平地下黨直接通知傅作義以下幾點:
1、 目前不要發(fā)通電,此電一發(fā)傅氏就沒有合法地位了,他本人及他的部屬都可受到蔣系的壓迫,甚至被解決。
2、傅氏反共很久,我方不能不將他和劉峙、白崇禧、胡宗南等一同列為戰(zhàn)犯,我們這樣一宣布,傅在蔣介石及蔣軍的面前的地位會提高。和平解放北平后,北平城內全部傅系直屬部隊,均可不繳械,并可允許編為一個軍。
3、傅致主席電,毛主席已經收到了,毛主席認為傅氏該電中所取態(tài)度不實際。應照上述一二兩項辦法進行方合實際,方能為我方所接受。
4、傅氏派來談判之代表崔載之先生態(tài)度很好,嗣后崔可再出城來聯絡,傳達雙方意旨。惟我們希望傅氏派一有地位的、能負責的代表偕同崔先生及張東蓀先生一道秘密出城談判。
5、傅氏此次不去南京是對的,今后也不應去南京,否則有被蔣介石扣留的危險。
6、彭澤湘(此人冒充李濟深代表,建議傅走所謂第三路線)是中共叛徒,為我方所不信任,希望傅氏亦不要信任他。
中共地下黨員李炳泉奉命向傅作義轉達了中共方面意見。
傅作義隨即邀請部分學者、名流開會,征詢他們對時局看法。著名畫家徐悲鴻建議,為了保護我國古代文化免遭破壞,為了保護北平人民的生命財產免遭損失,希望傅將軍顧全大局,同共產黨開誠談判,不動刀槍,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生物學家胡先蓀、故宮博物院長馬衡、教授葉淺予等也相繼發(fā)言,支持徐悲鴻意見,使傅作義對和談增加了信心。
第二次談判。
1949年1月1日當晚,李滕久和崔載之引導李炳泉來到中南海,向傅作義轉達中共方面意見,傅作義表示感謝。但是,1月5日一張以林彪、羅榮桓名義發(fā)表的《告華北國民黨將領書》擺在傅作義桌面上,又引起他的誤解,以為是敦促自己的投降書,于是有些焦躁,找王克俊、閻又文(政工處副處長,中共特別黨員)、劉厚同幾人商量下一步怎么走,劉厚同主張傅作義向全國發(fā)出和平通電,為民請命,自行解除兵權。傅作義認為可行,軍權交給蔣系兵團司令李文,自己到南京向蔣介石請罪。次日便將這件事和參謀長李世杰訴說,遭到反對。李世杰認為這叫既不戰(zhàn)也不和“軍權交李文要出大亂子,甚至可能毀掉北平;你自己到南京蔣介石也會認為你臨陣脫逃,不會饒恕你;從共產黨一方說,你通電和平可能會同情你,但你自己又不執(zhí)行和平一走了之,也會認為你無能?!苯浝钍澜苓@么一說,傅作義又召集傅系將領再議,意見仍不統(tǒng)一:副總參謀長梁述哉同意和談,但認為和談得不到什么好處,應該與李宗仁、白崇禧聯絡,爭取統(tǒng)一行動。華北“剿總”副司令郭宗汾則建議向太原那樣死守,加緊修建工事。101軍軍長鄭曉芝不贊成和談,贊成堅守。104軍軍長安春山、騎兵四師師長劉春芳則主張和談。不得已,傅作義才決定再次談判。這次派少將處長周北峰為代表,并邀請燕京大學張東蓀教授(民盟代表,作為和談見證)一起在北平地下黨組織安排下,秘密趕到薊縣八里莊,同平津前線司令部領導聶榮臻見面。8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劉亞樓一起參加談判。
周北峰經過認真的思考,全面攤出和談條件:“新保安、張家口作戰(zhàn)中被俘人員要一律釋放,寬大處理,不作戰(zhàn)俘對待。對軍隊的行政文職人員和工勤人員,要妥善安排工作,給予生活出路。對傅部所屬軍政人員過去的罪行,不予追究,一切可由傅一個人負責?!绷直肼犕曛鼙狈宓囊庖?,不緊不慢地說道:“我們的總原則是,所有軍隊一律解放軍化,所有地方一律解放區(qū)化。按照這一總原則,首先解決平、津兩市的問題;由傅作義將軍下令把軍隊調出平、津兩城,開赴指定地點,采用整編方式,改編為人民解放軍;對傅作義不做戰(zhàn)犯對待,保全傅和部屬的私有財產,并在政治上給他們一定的地位;新保安、張家口的被俘人員一律釋放;對傅作義的部屬一律不咎既往,凡愿參加工作者,都可留下安排適當的工作,愿還鄉(xiāng)者,發(fā)足路費,填發(fā)證明,資遣返鄉(xiāng),并通知地方政府不予歧視?!?/p>
林彪答應的條件如此寬容,周北峰心中高興,談判進展得愈加順利。最后,雙方把所談主要內容加以整理,形成了一個《談判紀要》。
林彪特別指明,1月14日是傅作義答復的最后時限。
周北峰回城后,向傅作義作了詳細匯報。傅作義雖然對談判的信心增強了,但看了《談判紀要》后,卻仍說所談的問題還不夠具體。傅作義不肯明確表態(tài),主要是因為還占據著平津兩大城池,不甘心接受我方提出的條件。(未完待續(xù))
作者單位:北京市平谷區(qū)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