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誰誰
聽到別人在背后議論你,尤其是議論你不好的一面,其實是件挺有趣的事,至少你可以知道,原來你的一舉一動可以被解讀成想象之外的樣子。
有朋友轉告我說,某位同行覺得我很傲慢,可有趣的是,我并不認識這位同行。經過提醒,我才想起唯一的一次接觸就是在同一張大桌子上吃過飯,大家誰也不認識誰的那種商務飯局。我只跟旁邊的人說了話,跟其他的人可能只是換了換名片或者連名片也沒有換,于是這種應酬上的疏忽就被定義為“傲慢”。
而我從一位同行嘴里聽到的對我的密友的評論就更負面,這位密友是做商務運營的,被認為“渾身銅臭味,俗氣”,并質疑我竟然和這樣的人密交。而在我眼中,我的密友不僅熱心,而且有膽識、有魅力,更主要的是,對我很好。
每個人都在試圖從自己的立場評價別人,這個立場十分多樣化,可能是需要被肯定的同行,需要被獎勵的下屬,需要被尊敬的同事,需要被伺候的客戶,更何況還有需要被照顧的家人,需要被注意的親戚,需要被相陪的友人,甚至需要被禮貌對待的各種服務人員。一旦他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有“非議”出現(xiàn)。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大叫“活著太累”了——想討好所有的人,不累死才怪。我有個把人際關系處理得八面玲瓏的同行,年紀輕輕就坐上了高位??墒窃谒拇髮W同學嘴里,他成了“油滑、不真誠”的奸佞小人,判詞是“你永遠搞不清楚他心里真正的想法?!北M管在他來上海出差的時候,“奸佞小人曾經派司機接過他,依然被“非議”,只是因為沒有滿足他“被真誠地對待”的虛無縹渺的需求。這就是為什么我不喜歡參加生意人飯局的原因,為了生意興隆,他們希望盡可能地避免任何非議產生的可能。因此言談舉止盡可能地“政治正確”,話題多為敘述和轉述,盡可能少地避免帶個人色彩的分析和評論,從而把飯局搞得一本正經,大家都說一通最近的新聞就完事,無聊至極。
雖然非議并非隨著生命的消逝就消失了,但歷史更關注的還是一個人對世界的貢獻。比如愛因斯坦,跟在他名字后面的永遠是相對論,而不是他的婚外情。
凱恩斯有句名言:“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但死了之后,跟在你名字后面的還有你為這個世界做的事情,你放心,那些流言蜚語絕對不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