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 柴
小 傳
拾柴,本名徐燕,湖南華容人,20世紀70年代出生。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詩刊》、《詩選刊》等刊物。有作品入選詩歌年度選本。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供職于某銀行。
在《另一種注視》中,她使用了反照式寫法,她不寫人,寫影子,寫影子的對話。這樣,讓事物與觀照者之間有個距離,產(chǎn)生視角更為清晰事實更為鮮明的效果。我們看到,真實開始發(fā)揮她的力量,而且只有立定真實才能發(fā)揮的力量。就是說,她對生活的切入,已經(jīng)從浪漫轉向了現(xiàn)實。也叫她實現(xiàn)了從抒情詩人到后現(xiàn)代詩人的飛躍。只是她內(nèi)心中,太喜歡“另一個”了。對“另”的探索,叫她心有不甘。在找到“另一種注視”后,她想找 “另一只法碼”,以平衡她那不斷壓下又翹起來的心。從“注視”到“另一種注視”,到“找另一個法碼”,她的詩多在一對矛盾中展開,這賦予她詩的文本極大的張力和魅力。就像左右搖擺的鐘擺,永遠擺不出它左右的九十度,詩思在這個推動力的驅使下延宕著有效的時間,和應有的平衡。
——李蠻蠻
吃米糕
他們在眼前吆喝——
踮起腳
好奇地掀開那只黃色的木箱蓋
紗布微微冒汗
荷葉淌著碧綠
我要,我要
揉搓著臟的手
遞上那張皺皺的錢角兒
我們興奮地捧回一小撮天邊浮云的歡樂
他們在眼前吆喝——
花白了頭
兩粒新鮮的黑芝麻
像兩顆塵埃
鑲嵌在滾燙的白云中央
一只臟手的記憶
低頭間
赫然醒目
母親的縫紉機
幾次回去,都瞧見母親
在踩著家里的一臺舊式縫紉機
相當沉緩而有力地踩踏著
而母親眼睛不再清澈
踩踏,踩踏
然后總是漫長時間的停頓
逢到這時候,她總是不吭聲
一個人默默地考驗自己的眼力
透過房間的紗門,我望著笨拙的母親
在第四次終于將線頭穿過去了,白色的線
繞過母親的頭,又恍若是母親的一根白發(fā)
幸運地穿過時間細小的針孔
而歲月對她的獎賞:
那些花花綠綠的布條
在她滿是繭的手里纏繞成
一只鞋墊,一個小布袋,一塊桌布
或是我們準備將歲月的微塵
一次次清洗的拖把
沙 女
泥足深陷
雙膝跪著戰(zhàn)栗
肚臍是沙之唯一容器
言辭的沙礫
時光的沙漏
在靜默中愈合
拉攏還在沙沙作響的眼簾
那是我
活著的
唯一感知
肝腸寸斷的人們啊
請原諒我
遲遲不肯抖落沙粒的歡樂與哀愁
土豆的恍惚
七月,我初識你
預感到什么要發(fā)生
神秘莫測的未來
叫我如何是好
我鄭重地以愛的名義寫下一封信
闡述那不得要領的情愫
和紛亂的枝杈
穿著華麗的斗篷過來吧
你是最英俊的男爵
而我需要一只鏟
削足適履
我輕微的赤足還能打動你嗎
這一次我只有在紙上種下你
去芽,培土
和上七分喜悅及三分疼痛
而那屏息的黑暗
讓我再想想
天亮前你要記得是誰給你的
天鵝湖
一束突如其來的光——
透過一場濡濕的霧,狠狠地
砸向了我,通體透明的我
此刻顯得多么楚楚可憐
我原本并不指望
它的到來,又有多少雙眼睛的光
也照在我寒戰(zhàn)的身體上
我啜飲的泉水,在光線中蒸發(fā)了
我的羽毛,開始了蒼白的悼念
我纖細的足踝,在光圈中
暈眩,我的湖泊漸漸失去了方向
多么強勁的光——
黑夜的暴力者,延伸著
一個影子噩夢般的追蹤
那最后一只天鵝,唯有縱身一跳
蟬 蛻
母親的手
牽著我的目光
向上
終于夠著了
那只貼著標簽的
棗紅色藥屜
抽開
小心翼翼地捧出幾只
好像它們還活著
用微型秤稱量:
4.5克
從那個時候起
我篤定以為
那是五只蟬
集體魂魄的重量
野孩子
學校對面堤岸的那棵楊樹下
我們用三五叢刺花扎成一間花屋
為了有人替我們照看小屋
我們還“生養(yǎng)”了一大群孩子在里頭
也學著父輩在我們脖子上
掛上锃亮的銀鎖那樣
我們屏息靜氣
顫巍著手指用刀片
在樹干上刻下一排
歪歪扭扭的字跡
那是我們神圣地賦予孩子們終生的姓氏
一群野孩子──
這是離開鄉(xiāng)下
到鎮(zhèn)上的頭一天
陌生的大人瞪著我們時說的
我的少年
光明的最后一個使者就要來了
和煦的晚風也會輕柔地拂過我的耳邊
在天黑之前
我一定要鼓起勇氣
勸說它們
那奪人魂魄針尖的藍
再不要沾著鮮紅的血液
去親吻一團干凈的棉花
可天使不在人間
天使從來也不會指點我的盲目
我只能躲在花朵隱秘的激蕩里
屢次說著無用的喃喃之詞
我要等著我的少年
自己從花瓣里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