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良譯
自本期起,本刊將集中介紹一組英國布克文學(xué)獎獲得者的小說,這一期為如下六位作家:
珀·霍·紐比(P.H.Newby,1918-1997),英國小說家。生于薩西克斯一個商人家庭。1936年就讀于切爾頓漢的圣保羅學(xué)院,18歲開始寫詩,20歲開始寫小說,但都未能出版。1939年入伍。1942年在開羅一所大學(xué)教授英國文學(xué)。1969年以《需要負(fù)責(zé)的事情》(1968)獲得首屆布克獎。主要作品有《風(fēng)地之行》(1945)、《水手舞》(1948)、《雪原》(1949)、《英格蘭的季節(jié)》(1951)、《向寂寞靠一步》(1952)、《基思》(1977)等。
伯尼絲·魯賓斯(Bernice Rubens,1928-2004),英國女小說家。生于威爾士加的夫,猶太后裔。1938年至1944年就讀于加的夫高級女子中學(xué),畢業(yè)后赴威爾士大學(xué)攻讀英語語言。1970年以代表作《入選者》(1969)獲布克獎。主要作品有《蘇澤茲卡太太》(1962)、《我寄封信給戀人》(1975)、《春天奏嗚曲》(1979)、《兄弟》(1983)、《孤獨的悲傷》(1991)和《后巷中的昨天》(1995)等。
維·蘇·奈保爾(V.S.Naipaul,1931-),英國小說家。誕生于南美洲西印度群島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出身印度裔婆羅門家庭,1948年畢業(yè)于特立尼達與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的女皇學(xué)院,1950年留學(xué)英國牛津大學(xué),后加入英國籍。所著《自由國度》獲布克獎(1971),2004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主要作品有《神秘的按摩師》(1957)、《米格爾大街》(1959)、《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屋》(1961)、《幽暗國度:印度經(jīng)歷》(1964)、《河灣》(1979)、《到達者之謎》《1987》、《印度:百萬人大反抗》(1990)、《神奇的種子》(2005)。
斯坦利·米德爾頓(Stanley Middleton,1919-),英國小說家。生于諾丁漢郡,1940年至1952年在諾丁漢大學(xué)分別獲文學(xué)學(xué)士和教育學(xué)碩士學(xué)位。所著《假日》(1974)獲布克獎。著作甚豐,迄今已創(chuàng)作二十多部小說,主要有《簡短的回答》(1958)、《哈里斯的安魂曲》(1960)、《金色的晚霞》(1968)、《目的與手段》(1977)、《決斷山谷》(1985)等。
納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南非女小說家。出生于約翰內(nèi)斯堡附近的礦山小鎮(zhèn)斯普林斯。就讀于約翰內(nèi)斯堡的威特沃斯特蘭大學(xué)。所著《自然資源保護論者》(1974)獲布克獎,1991年戈迪默因“把種族隔離世界中極其復(fù)雜的和完全沒有人性的生活狀況展示在世人面前”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面對面》(1948)、《巨蛇的細(xì)語》(1952)、《六英尺土地》(1956)、《禮拜五的足跡》(1961)和長篇小說《說謊的日子》(1953)、《陌生人的世界》(1958)、《已故的資產(chǎn)階級世界》(1966)、《尊貴的客人》(1971)、《七月的人民》(1974)、《我兒子的故事》(1990)、《無人伴隨我》(1994)等。
佩尼洛普·菲茨杰拉德(Penelope Fitzgerald,1916-),英國女小說家。生于林肯郡。生長在一個文學(xué)氣氛甚濃的家庭,父親是編輯,叔叔是偵探小說家。1939年就讀于牛津大學(xué)薩默維爾學(xué)院。她大器晚成,及至61歲才出版處女作《金孩子》(1977)。第二部小說《書店》(1978)進入布克獎候選名單,第三部小說《海岸邊》(1979)獲布克獎。其他作品還有《人類之聲》(1980)、《在弗雷迪家》(1982)、《天真無邪》(1986)、《春天的開端》(1988)、《天使之門》(1990)和《藍花》(1995)。
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