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勇
“讀出感情”是語文教學重要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生親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獲得語感體驗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樣使“讀出感情”在教學中得以真正落實呢?我認為應該注重以下幾點:
一、注重初讀,強調(diào)情感的醞釀和儲備
崔巒先生在《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一文中提出:在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中,要體現(xiàn)這樣的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正確,讀得不太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正確流利是有感情朗讀的基礎,初讀是朗讀教學的第一站,是朗讀的“蓄情”階段。通過自讀,學生應切切實實地達到字字音準、句句通暢。因此,初讀也是“大有文章可做”。
二、激活形象,促進情感的形成和生發(fā)
文本浸潤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生發(fā)源”。與文本充分地對話,是達到有感情朗讀的關鍵。學生通過想象、聯(lián)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同時使個體感受和文本意義交融。
因此,要創(chuàng)設濃厚的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氣氛,給學生鋪墊一個情感基調(diào);還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內(nèi)涵,誘發(fā)學生的真切體驗,引領他們進入課文所創(chuàng)設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維,促進平等對話,讓他們借助語言來感受形象。
激活形象思維的方式很多,如畫面的形象展示、媒體的適時運用、言語的及時渲染、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等等,都能成為學生情感生發(fā)的催化劑?!逗扇~圓圓》是一年級的一篇優(yōu)美的童話。當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蜻蜓以荷葉為停機坪的喜悅,小水珠以荷葉為床的悠然等等之后,教師隨機再一次創(chuàng)設情境,邊往黑板上張貼片片荷葉,邊進行語言渲染:看,圓圓的、綠綠的大荷葉在向我們招手了,你們就是水小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你現(xiàn)在想對荷葉說什么?可以加上動作,還可以站起來說一說。學生眉飛舞色地說開了:“荷葉,荷葉,你是我的搖籃,躺在你的上面,我可真舒服呀!”“荷葉荷葉,你就是我最好的停機坪,你真了不起?!薄斑@個歌臺可真棒,我站在上面,就能唱出最動聽的歌曲?!薄昂扇~,謝謝你,有了你,我們再也不怕日曬雨淋了。”學生把自己當作了池塘中的一員,對小動物的快樂之情也有了進一步的情感體驗。學生在真切地感受藝術形象、獲得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再分別安排各種讀的形式,個別讀、齊讀、分小組讀、同桌對讀、男女生賽讀,讓孩子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不斷入境,常讀常新。
三、淡化技巧,張揚個性色彩的朗讀
“讀出感情”是個體閱讀活動中的一種情感體驗,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有的老師在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時,往往過分強調(diào)純技法的指導,如哪里要重些,何處要輕些,帶著愉快的心情來讀、讀得勇敢些……學生按教師的要求機械模仿,導致裝腔作勢,弄虛作假,或是“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毫無情感可言。還有的在學生讀之前要求學生說出“應該怎樣讀”,讀完之后追問“為什么這樣讀”等等抽象、理性化的指導,這本身就是一種生硬的情感灌輸,是對語文形象的一種破壞。情感不是灌輸而來的,有感情朗讀需要的是學生的真情流露。
所以,朗讀不能光從技巧上去指導,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從字里行間的揣摩中獲得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展示富有個性色彩的朗讀。
四、智慧評價,促進感情朗讀的持續(xù)發(fā)展
評價一定要注重內(nèi)涵。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本內(nèi)容,對學生的朗讀作出有針對性的評價。如當學生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寫小蝌蚪樣子的句子讀得有滋有味時,教師真誠地夸獎:“聽了你的朗讀,老師真的看見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小蝌蚪在快活地游來游去!”即便是要指出學生朗讀的不足之處,也要巧用評價用語。
朗讀評價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導學生角色移位。根據(jù)學情,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主人公或課文所描述的對象去參與朗讀。如教學《胖乎乎的小手》一課時,當學生讀到姥姥說的話“這胖乎乎的小手幫我撓過癢癢啊”時,教師邊點評邊引導:“這位姥姥,你剛才臉上笑瞇瞇的,外孫女幫你撓癢癢,你有什么感覺呀?”這位朗讀的同學馬上意識到自己就是奶奶了:“我覺得很舒服,很幸福?!薄坝羞@么個懂事的外孫女,奶奶你真是好福氣呀!還有哪位幸福的奶奶愿意夸夸你懂事的外孫女?”角色移位后的朗讀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當我們潛心探索、因文因人而異、把“讀出感情”真正落實到每一課的教學之中時,學生們就可以讀出情趣、讀出思想、讀出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