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珺
語文是各科學習的基礎,語文應當也完全可以為各科學習服務。尤其是對文科學生來說,語文科的高考復習,更應適當加入文綜各科的內(nèi)容。也就是說,在解答文綜試題時,要強化運用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意識。事實上,不少文綜試題都并不需要多少文綜知識,而只需憑借語文知識和能力即可解決。下面從2008年各地文綜試卷中舉出實例加以說明。
一、不少文綜試題的材料其實都與語文知識和能力有關,只要在復習語文知識時注意從政治、歷史、地理等學科的角度審視,即不難得出正確答案。
例1(2008年全國文綜卷Ⅱ第12題)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陽?!毕铝懈黜椫?,兩者均屬于“陽”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分析題中的“陰、陽”問題在語文復習中,尤其在古文的復習中會經(jīng)常碰到,如果能結(jié)合相關地理知識復習(因為我國地處北半球,若某山脈東西走向,則其南邊常被日照,其北邊則不會被日照),效果會更好,回答這道題就不會有什么困難。
例2(2008年寧夏文綜卷第24題)中國古代用12種動物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組成十二生肖。相傳唐玄宗因?qū)匐u而熱衷斗雞。唐玄宗出生之年應該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分析題中的“干支”問題在語文課本的注釋中出現(xiàn)過(“雞”配“酉”),若能在復習時加以注意,此題也易得分。
例3(2008年廣東政治卷第24題)下列詞語中符合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的是()
A、一概而論
B、千慮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分析此題明考政治,實則考查對詞語的理解:“一概而論”是貶義詞,講的不是正確的認識,應予排除;“百感交集”指感慨,與“認識運動”關系不大,也應排除;“三人成虎”也是貶義詞,講謊言重復多次也會讓一些人信以為真,不符合認識的規(guī)律;只有“千慮一得”的“千慮”強調(diào)了反復性和無限性,而“一得”則指獲得了正確的認識,因而是正確答案。
例4(2008年廣東歷史卷第4題)齊國管仲說:“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事農(nóng);民事農(nóng)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zhàn)勝,戰(zhàn)勝則地廣。”某研究者據(jù)此得出“中國精耕農(nóng)業(yè)的產(chǎn)生與專制國家農(nóng)業(yè)政策密切相關”的結(jié)論。該推斷()
A、材料充分,理解準確,結(jié)論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準確,結(jié)論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準確,結(jié)論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準確,結(jié)論不合理
分析如果說以上題目均與語文知識有關的話,那么,這道題就同語文能力有關了。首先,僅根據(jù)管仲的一句話就得出有關“中國”的結(jié)論,絕不能說是“材料充分”;其次,這段文言的意思是講一個國家最緊要的事是“禁末作文巧”,既沒有提到“精耕農(nóng)業(yè)”,也沒有提到“專制國家的農(nóng)業(yè)政策”,所以理解也不準確,從而結(jié)論也不合理。正確答案為D——這道歷史題完全是憑借語文能力來解決的。
例5(2008年全國文綜卷Ⅱ第29題)“借用別人的智慧來做事,因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边@句話所強調(diào)的是()
①做事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各種有利條件
②做事要考慮事物的聯(lián)系,割斷那些不利的聯(lián)系
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人不可能沒有缺憾
④任何理性認識都是正確有用的,要借用別人的認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這道題實際也是在考對句子的理解能力。題中所給的話語沒有講到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應排除包含②的備選答案A和C;而④“任何理性認識都是正確有用的”的說法也明顯不正確,故D也應排除;正確答案B浮出水面。
二、不少“文綜”題需要對古詩文有正確的理解,只要我們在復習古詩文的有關知識時,不光注意提高對古詩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同時也注意學會就這些材料從文綜各科的角度提問,這類試題就不難解決。
例6(2008年寧夏文綜卷第25題)《舊唐書·良吏傳》記載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員,“(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誅大姓皇甫氏,盜賊止息,號為善政?!碑敃r此類記載甚多。這說明()
A、官府與大姓的關系是地方治理的關鍵
B、朝廷一直壓制門閥士族
C、朝廷對地方缺乏影響力
D、士族大姓勢力膨脹導致地方割據(jù)
分析解答此題,需要讀懂題中的文言文。該段文言文講的是官府誅殺當?shù)卮笮栈矢κ虾蟆氨I賊止息”之事,而這個“大姓”是否為“門閥土族”卻沒有講,故先排除B項。再次,此事有關地方治理,與“朝廷對地方的影響力”和“地方割據(jù)”無關,應再排除C、D兩項(結(jié)合歷史知識也可知道“門閥土族”“地方割據(jù)”與唐高宗時政治無多大關系)。所以,正確答案應為A(而且“當時此類記載甚多”也可印證“關鍵”一詞)。
例7(2008年廣東文科基礎卷第15題)以下選項中最能體現(xiàn)主觀能動性的是()
①天意從來高難問,人生由命非由他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③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此題正確答案的獲得,必須建立在讀懂所給詩句的基礎上。第①句強調(diào)“人生由命”,與“主觀能動性”強調(diào)的恰恰相反,由此可知應排除A、C兩項。第④句講的是個人情緒,也與主觀能動性無關,故B也應排除。D為正確答案。
例8(2008年江蘇政治卷第32題)下列詩句中蘊涵新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這一哲學道理的是()
①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②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③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也在于讀懂所給詩句。第②句講的是由于環(huán)境而產(chǎn)生的“先后”問題,第④句講的是要有信心的問題,都與“新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這一哲學命題無關,所以正確答案為B。
例9(2008年廣東政治卷第26題)“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說明()
A、矛盾的斗爭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矛盾的斗爭性決定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特殊性離不開矛盾的普遍性
分析如果不能讀懂此題中文言語句
的意思,解答此題就十分困難。這段文言的大意是:喜怒哀樂等感情還未表現(xiàn)出來,叫做“中”;這些感情表現(xiàn)出來都中規(guī)中矩,叫做“和”?!爸小笔侨f事萬物的根本,“和”是一種最高的為人境界。如果能夠?qū)崿F(xiàn)“中和”,天地萬物就了然于胸了。這里不涉及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問題,也沒有誰決定誰的問題,所以正確答案為A。
三、不少文綜試題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需要我們在復習語文時努力拓寬視野,注意研究人與環(huán)境、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和規(guī)律,注意養(yǎng)成在閱讀各種報刊時多角度思考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縱向思維、橫向思維、求同思維、求異思維和辯證思維的能力,提高比較、歸納和概括能力。這不光對高考作文有利,對于考好文綜也十分必要。
例10(2008年廣東政治卷第18題)溫總理以白居易的詩句“心中為念農(nóng)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告誡官員,要時時惦記百姓疾苦。溫總理“以詩言志”表明()
A、傳統(tǒng)文化是現(xiàn)代思想的主要源頭
B、傳統(tǒng)文化是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
C、傳統(tǒng)文化仍有現(xiàn)實意義
D、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礎
分析溫總理“以詩言志”的新聞在不少報紙上登載過,可從政治與歷史的關系的角度上來設題,卻應該成為我們閱讀新聞時的一種警示。此題難度不大,只需憑借語文能力用逐項排除的方法即可解決:題目問的是“以詩言志”所表明的道理,這既沒有講“源頭”,也沒有講“形成”和“基礎”,白居易的詩屬于“傳統(tǒng)文化”,以之“告誡官員”則說明“有現(xiàn)實意義”,故正確答案為C。
例11(2008年江蘇政治卷第8題)國務院機構(gòu)改革方案的審議通過,表明全國人大在行使()
A、任免權(quán)
B、監(jiān)督權(quán)
C、決定權(quán)
D、立法權(quán)
分析此題貌似在考時事政治,其實是在考語文的分析推斷能力。只需稍加審視,就會知道題中講的是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國務院的機構(gòu)改革方案,這既不關“任免”,也不涉及“立法”,更未講“監(jiān)督”,說的只是“決定”而已。正確答案為C。
例12(2008年江蘇政治卷第22題)孔子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學院,作為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傳播平臺,向世界展示了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這表明()
A、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B、中華文化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外來文化
C、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chǎn)物
分析此題題干所給的是一條從報紙上得到的信息,卻要求從政治的角度進行審視,其實也只需憑借語文推斷能力即可解決。首先,孔子學院是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這一行為并不表示“中華文化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外來文化”,也并未說明什么“核心”和“產(chǎn)物”的問題,所以正確答案應為A。
例13(2008年北京文綜卷第29題)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有其獨特的理論,在治療一些疾病時遵循的醫(yī)理是:治其外必治其內(nèi),治其內(nèi)必治其根。下列表述與這一醫(yī)理相一致的是()
①現(xiàn)象表現(xiàn)本質(zhì),本質(zhì)決定現(xiàn)象②內(nèi)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內(nèi)因決定外因③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zhuǎn)化④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題題干內(nèi)容涉及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雖與時事政治無關,卻同日常生活有緊密聯(lián)系,其命題傾向值得注意。答題的關鍵在于準確理解“治其外必治其內(nèi),治其內(nèi)必治其根”中“外”“內(nèi)”“根”等詞的哲學含義:“外”即現(xiàn)象,“內(nèi)”即本質(zhì),“根”即主要矛盾。這句話講的是治病,并沒有講“變化發(fā)展”和“互相轉(zhuǎn)化”的問題,因而可以排除含有②和③的A、C、D三項,確定正確答案為B。
總之,文科學生在進行高考復習時,一定要注意各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尤其是在進行語文復習時,更要學會從文綜各科的角度審視各種復習資料,或者說,學會對各種復習資料從語文和文綜各科的角度設題考查。這樣,形成習慣,就一定能“一通百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編輯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