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洲
(常州市武進區(qū)橫山橋高級中學 江蘇 常州 213119 )お
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主戰(zhàn)場,是師生理想騰飛的基地。課堂能否產生奇跡,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懂得播種與收獲道理。
一、 播種熱情,收獲活力
新課程改革的起點和歸宿其實就一個“人”字,人的素質、人的成長,人的發(fā)展等,始終是我們要考慮的核心要素。我們的任務是如何帶著學生走向課程,構建課堂。要使課堂精彩,我們不光要充分備好課,更要努力備好人。不光要懂得如何備學生,也要懂得如何備自己。不要只是責怪學生對語文課缺乏熱情,要反思責問自己,我們把學生的語文熱情都教到哪里去了。學生的語文興趣和熱情固然和自身的成長環(huán)境與閱讀經歷息息相關,但絕對也和老師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對語文、對文學、語文教學的情感、態(tài)度密不可分。俗話說,打鐵還須自身硬。有硬度,有熱度,才會有鐵鑄神奇。因此,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實力和熱情。
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得有一條河。有了“源頭活水”,生命的課堂才會永不枯竭。語文教師要有讀書的熱情,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多了解本學科的前沿信息,多了解當前的教改動態(tài),要做新知識學習的領跑人。生命的課堂猶如飛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該有“信息落差”,有落差的水流才會形成壯觀的瀑流;有聞道的先后,有信息的交匯才有對話的精彩;有碰撞、有共鳴,才會有美麗的浪花。對于生命課堂來說,師生的個性化閱讀和寫作體驗都是最寶貴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用讀書的熱情去點燃課堂,今生不改讀書樂,課堂自有活力來。
縱觀當今語文大家,錢理群、孫紹振、魏書生、錢夢龍、李鎮(zhèn)西、黃玉峰、王棟生等,雖然成長道路各不相同,教學風格各異,但勤于讀書,樂于筆耕這一點上卻是驚人的相似。腹有詩書氣自華,他們走上講臺之所以底氣十足,之所以熱情滿懷,豪情萬丈,因為他們真正懂得了厚學之道和讀書之樂。王棟生老師在談到學生語文素養(yǎng)問題時一再強調“只要肯讀書,一切都好辦”,其實這話對語文老師,對于整個語文課堂教學都適用。語文“大家”,其學可謂博矣,猶且捧書而讀焉;我之眾生,其學可謂貧矣,卻恥于讀書。每念及此,我們不能不汗顏。
本人才疏學淺,志趣皆平,但喜歡和學生一起讀書。每次外出總喜歡買書,我自己讀,也推薦給學生讀,讀完后大家在扉頁上簽字(我不但允許學生對自己喜歡的篇目和語段做記號,而且要求讀完后必須簽字),然后交流心得。這個習慣使我們在課堂上有了很多共同的話題,學生積極參與精神和精彩表達,總是給我以莫大的欣慰?!短煜麻喿x》、《雜文選刊》、《散文精選》、吳非的《不跪著教書》、李鎮(zhèn)西的《教有所思》、劉鐵芳的《守望教育》、閆學《教育閱讀的愛與怕》、李茂的《彼岸的教育》、于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的《漢代風云人物》等都曾是我們互傳的熱門話題,這種交流與分享的過程便是快樂增長的過程。
二、 播種激情,收獲精彩
激情是生命課堂的活力之源,熱情洋溢,活力四射的課堂總是很受學生的歡迎的。教師的課堂語言不但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趣,言之有情。
也許我們的普通話講得并不標準,也許我們的嗓音并不優(yōu)美,但我們不能沒有激情。因為,只有激情才能點燃激情。記得有一次在高二上岳飛的《滿江紅》,無意中點到一位膽小的男生朗讀課文,結果遭遇無言的拒絕。情急之下,我竟然斗膽發(fā)誓,“如果你能朗讀一遍,我愿意再給大家唱一遍”。在全班熱烈掌聲鼓勵之下,那位靦腆的小伙子居然高聲讀了起來。最后,是我用那很菜的唐老鴨嗓子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聽著教室里一次又一次雷鳴般的掌聲,我不能不為之感動。我用誠意點燃學生的激情,學生用智慧還我們以驚喜,何樂而不為呢?教學激情固然和教師的個性有關,但肯定也與我們的職業(yè)境界有關。激情的源頭是愛心和責任,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對教育工作心存愛念,過早陷入職業(yè)倦怠,想要有激情,談何容易?既然選擇了做教師,我們就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就得學會用自己對生活、對學習的激情以及對他人的愛,去熏陶學生、去感染學生、去影響學生,使他們也學會愛生活、愛學習、愛集體、愛他人。有了這樣的激情,我們的教育才會有希望?!皩W而從教”也許是一種偶然的選擇,但“學為人師”肯定是一種美好的追求,而“學為良師”則更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它需要我們無私無畏、持之以恒的教育良知和激情。
三、 播種思維,收獲智慧
生命在于運動,智慧的課堂在于思維的互動。有思維活動的課堂總是會受到歡迎的。學生不喜歡某些課,不一定就是因為討厭老師或者厭棄這門功課,很可能是參與思維活動的機會太少,而自我調控力又太差,因而走神迷路,茫然若失。一堂預設過于充分的講授課,就如舟行平湖,雖也悠閑愉悅,但時間過久,人也會昏昏欲睡,恍然入夢。要改變這種狀態(tài),就得不斷喚醒學生沉睡的激情。就如以石漂水,使思維的石片不沉水底的最好辦法是加速“奔跑”。因此,我們要學會和學生一起在課堂的激流中去沖浪,途有曲折險阻,人有挫折彷徨,自然也會有拼搏驚喜,何其快哉!
這方面,叱咤于百家講壇的易中天老師給我們很多啟發(fā)。他的課常常有很多問題和故事,幾乎每個問題后面都故事,每個故事后面也肯定留有問題。易老師視問題為課堂的生命,他的問題設計總是那樣巧妙及時和發(fā)人深思,他的分析又是那樣鞭辟入里,引人入勝。所以,他總是能抓住聽眾最敏感神經。他根本不是在講課,而是在和大家一起進行思維沖浪。他睿智和博學,他的幽默和風趣,也許我們望塵莫及,但他始終堅持用問題激活思維,以豐富的探究活動充實課堂的教學策略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相比之下,我們的課堂之所以不盡人意,常常是因為我們的問題設計不夠精彩,或者根本就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大家都不讀書,不思考,所以也很難提出什么問題,這是我們的悲哀。淺表化的問題加上虛假的小組討論,或者說借來的問題和借來的答案,共同構成虛假的高潮,我們播種浮華,收獲的只有浮躁。
教師作為課程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領者,我們不但要活化自己的教學語言,調適教學節(jié)奏,更要適時設置問題,誘導反思,讓更多的人參與思考,讓思維的單向的流動,變?yōu)槎嘞蚧印V挥胁シN思維,我們才能收獲智慧與感動。
四、 播種愛心,收獲陽光
泰山不辭塵埃固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方能就其深。同樣道理,課堂也往往因包容而和諧,因相互激勵而精彩。十個指頭有短長,人的能力有大小。我們要正視差別,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不能搞一刀切。就像在賽場上一樣,我們可以讓所有的選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我們不能強令所有的人都按照同一種速度賽跑。誠如《禮記?中庸》所言,“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一也”。盡管人的天賦不同,認知速度不同,最初的動機也可能不同,但這并不妨礙他最后的成功。如果我們能有此等思想與襟懷,咱們的教育也許就會和諧得多。
為師之道的關鍵在于關愛和信任每一位學生。智力多元,人才多樣,這很正常。沒有人樣樣都是天才,也沒有人處處都是笨蛋。我們要及時鼓勵每一位參與者,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得到激勵與收獲,因為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這本身就是對我們莫大的信任與支持。事實證明,“激勵”與“信任”所到之處,“成功”與“驚喜”常常不期而至。
上課就如同照鏡子,收獲微笑的唯一辦法就是先播種微笑。要想課堂里充滿陽光,我們心里先得有個“太陽”。這個“太陽”就是“愛”,擁有愛心的課堂,才會陽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