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元宵的前后幾天,街頭巷尾家家張燈,公共場所還舉行花燈比賽,所以又叫燈節(jié)。元宵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等游藝活動,分外熱鬧。
正月十五古代稱為上元,元宵就是上元的晚上,含有本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漢朝時,朝廷在這一天祭祀道家的太乙天神,從黃昏直到天明,所以晚上破例不戒嚴,準許百姓觀看。張燈慶祝開始于唐朝,這是佛教徒從西方傳來的習俗。本來只是十五這一夜,以后增加十四、十六兩夜,到宋朝又增加十七、十八兩夜。陳列的燈彩也越來越花哨,花樣越來越繁多?;始肄k的更是豪華。唐睿宗時曾在長安宮城外架起一座高20丈的“燈輪”,上面纏著彩色絲綢,以金玉裝飾,懸掛5萬盞燈?;视H貴族們也制作了大型“燈樹”。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jié),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以后歷代引以為例。這一來,大街小巷燈火通宵達旦,連平日極少出門的婦女也結伴出來觀燈。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宋代起人們把謎語寫出來掛在燈上,猜中得獎。明代又添了戲曲表演。在封建社會中,這是全民的狂歡之夜。
元宵節(jié)的應時食品名叫“元宵”,或稱湯圓。各地湯圓風味不同,但作為團圓的象征卻是一致的。正如臺灣民諺所說:“吃了湯圓好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