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全
重慶南開中學,重慶市沙坪壩區(qū)400030
“彈性勢能”在高考考綱中屬于A級要求,只要求一般了解,不要求掌握彈性勢能的計算公式,要求考生知道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性形變有關。但是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多次出現(xiàn)有關彈性勢能的問題,所以考生應注意對“彈性勢能”這一概念的理解。
1 “彈性勢能”的概念
發(fā)生形變的物體,在恢復原狀時能夠對外界做功,因而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在工程中又稱“彈性變形能”。例如,被壓縮的氣體、拉彎了的弓、卷緊了的發(fā)條、拉長或壓縮了的彈簧都具有彈性勢能。
對于某一彈簧而言,彈性勢能與彈簧的形變有關,形變?yōu)榱?,彈性勢能為零,彈性形變大,彈性勢能大,彈性勢能常用E璸表示。
2 彈性勢能的變化與彈簧彈力做功的關系
彈簧彈力做功與彈性勢能變化的關系,類似于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關系。彈簧彈力做正功,彈簧的彈性勢能減少;彈簧彈力做負功,彈性勢能增加。例如,水平彈簧振子在振動過程中(如圖1所示),小球由平衡位置O運動到A的過程中,彈簧彈力做負功,彈性勢能增加;小球由A運動到平衡位置O的過程中,彈簧彈力做正功,彈性勢能減少。お
例1(2001年上海理科綜合第17題) 有一種叫“蹦極跳”的運動中,質量為m的游戲者身系一根長為L、彈性優(yōu)良的優(yōu)質柔軟橡皮繩,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1.5L時到達最低點,若在下落過程中不計空氣阻力,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B.加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C.動能增加了mgL。
D.重力勢能減少了mgL。
分析 抓住橡皮繩在上述過程中的三個重要狀態(tài):原長狀態(tài)、平衡狀態(tài)、最長狀態(tài)。它們對應的特點是:原長狀態(tài)物體僅受重力,加速度為g;平衡狀態(tài)時重力和彈力平衡,物體的加速度為零,速度最大;最長狀態(tài)彈力大于重力,加速度不為零,速度為零。答案選A。
3 有關彈性勢能與動能、重力勢能、動量的綜合問題
功能關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能的轉化和守恒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最基本的客觀規(guī)律,它貫穿于整個物理學中。而機械能與動量問題往往一起出現(xiàn).下面舉三種情況的例子。
(1)光滑水平地面上的系統(tǒng),涉及動量守恒,動能與彈性勢能的轉化與守恒。
例2 如圖2所示,A、B兩個物體用一根輕彈簧相連,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已知A物體質量為B物體的質量的一半,A物體左邊有一豎直擋板?,F(xiàn)用力向左推物體B,壓縮彈簧,外力做功為W。突然拆去外力,B物體從靜止開始向右運動,以后將帶動A物體做復雜運動.從A物體開始運動以后,彈簧的彈性勢能最大值為( )
A.W。B.2W/3。
C.W/3。D.無法確定。おお
分析 拆去外力后,B物體運動到原長時,它的動能為W,
則速度為v0=Wm,
m為A物體的質量,這以后,動量守恒,
有A、B的共同速度v′=23Wm,
則E璸=W-123mv′2=W/3。
答案選C。
(2)水平小車上的系統(tǒng),涉及動量守恒、動能、彈性勢能及能的轉化與守恒。
例3 如圖3所示,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停著一輛平板小車,小車的質量M=10kg,在小車的A處,放有一質量為m=5kg的小物塊(可以視為質點),現(xiàn)給物塊一個瞬時沖量I=30N?s,物塊便在平板車上滑行,與固定在平板車上的水平輕彈簧作用后又彈回,最后剛好回到A點與車保持相對靜止,物塊與平板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4,求:
(1)彈簧在壓縮過程中所具有的最大彈性勢能E璸;
(2)物塊相對小車所通過的總路程s。おお
分析 m的初速度v0=Im=6m/s,
當物塊由A運動到彈性勢能最大處時,物塊和小車具有共同速度 v1,
由動量守恒mv0=(m+M)v1,得
v1=2m/s,由功能關系有:
12mv20=μmg?s2+12(m+M)v21+E璸。 ①
當物塊最后回到A時,物塊與車具有共同速度v2,由動量守恒有
mv0=(m+M)v2,所以
v2=v1=2m/s,由功能關系有
12mv20-12(m+M)v22=μmg?s 。②
由①和②式可以解得
E璸=30J,s=3m。
例4(2005年全國卷第24題) 如圖4所示,質量為m1的物體A經(jīng)一輕質彈簧與下方地面上的質量為m2的物體B相連,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k,A、B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一條不可伸長的輕繩繞過輕滑輪,一端連物體A,另一端連一輕掛鉤。開始時各段繩都處于伸直狀態(tài),A上方的一段繩沿豎直方向。現(xiàn)在掛鉤上掛一質量為m3的物體C并從靜止狀態(tài)釋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離開地面但不繼續(xù)上升。若將C換成另一個質量為(m1+m3)的物體D,仍從上述初始位置由靜止狀態(tài)釋放,則這次B剛離地時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
解答 開始時,A、B靜止,設彈簧壓縮量為x1,有
kx1=m1g。①
掛C并釋放后,C向下運動,A向上運動,設B剛要離地時彈簧伸長量為x2有
kx2=m2g。②
B不再上升,表示此時A和C的速度為零,C已降到其最低點。由機械能守恒,與初始狀態(tài)相比,彈簧彈性勢能的增加量為
ΔE=m3g(x1+x2)-m1g(x1+x2)。③
C換成D后,當B剛離地時彈簧勢能的增量與前一次相同,由能量關系得
12(m3+m1)v2+12m1v2=(m3+m1)g(x1+x2)-m1g(x1+x2)-ΔE。④
由③④式得
12(2m1+m3)v2=m1g(x1+x2)。⑤
由①②⑤式得
v=2m1(m1+m2)g2(2m1+m3)k。⑥
由以上例題可以看出,對彈性勢能及其變化的理解是解題中的難點,高考中往往也會結合其他形式的能量來考查。
(欄目編輯羅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