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靈
說不出為什么,小孩子大多和土地很親近,也許這就叫做本能吧!盡管大人一再重復“臟”,但又有誰兒時放棄過這種“臟”呢?
放學路上,我看見兩個小孩蹲在大樹下,用小水壺向土地里灌水,細看方見一群螞蟻正像失去首領的士兵一樣左逃右竄。兩人用沾滿泥土的小手時不時地挑逗這些小家伙,認真極了,以至于絲毫察覺不到身后俯首以觀的我。
繼續(xù)行路時,便不由聯(lián)想起自己的兒時,仿佛天邊的白云,那樣遙遠,那樣縹緲,那樣純潔。那時可忙了,我和靜總在大樹下玩土,當然也玩兒過螞蟻。我們賣力地用小樹枝挖土,要是遇到石頭,就更費勁兒了。這里有一個大秘密,我們曾試圖探明土地下面是什么。媽媽說,土地下面還是土,誰信呢?
因為有了這個“宏大”的工程計劃,我們每天都在努力,有時會挖出白色的小圓石子兒,有時會挖到尖尖的小紅石頭兒、方石塊、細石粒……每一刻都是嶄新的,都充滿了期待與驚喜。
挖深了,土就掏不出來了,碰到了大個兒石頭,氣力就不夠了。那么,就只有轉移方位了。我和靜今天東挖挖,明天西掏掏,范圍小具規(guī)模,深度卻不盡如人意。
我們簡單的小腦瓜里從未分析過這樣下去的意義,更不曉得徒勞是什么概念。大家早已忘記了那個大計劃,傻傻地快樂著,一如既往。
每次回家都依依不舍,每次到家都像個灰老鼠。媽媽經過幾次努力后終于習慣了,剩下的只是幾句例行公事的抱怨,無奈地搖頭。然而我卻更開心,一個勁兒地和她講我們的游戲。
小哥哥們的游戲多是玻璃球,我和靜頗有研究地觀戰(zhàn)了幾場,甚覺無味。有一次,一個小哥哥找不到玩伴,死活要我們陪他玩玻璃球,最后還送了許多給我們。
后來,我和靜把那些小東西埋在樹下大大小小的土坑里,心里無比興奮。我們約好5天后再取,結果當天下午就按捺不住好奇挖了出來。唉,什么也沒變!
雨過天晴時,在樹下待著可舒服了。我們一起用土捏小湯圓、小人兒,擱在油光光的葉片上玩兒。待要回家時,或包起來埋下,或用手托著帶回家去炫耀。
靜有個習慣,在埋完東西后,總愛用小腳跺跺,再放上些石子,蓋上葉片,她說,這樣別人就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又很容易找到。當時,我對她佩服極了。
哈哈!發(fā)現(xiàn)了又怎樣,別人哪會要那玩意兒。再說,除了我們,又有誰會去注意那方土地?
在我的記憶中,那棵大樹下的小片土地是一方樂土,承載了我兒時簡單的快樂。每個孩子都應該有這樣的一方樂土,在那里,將希望盡情播撒,將年少的自由編織,將未來簡單地勾畫!
雖然文中記敘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但小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把所選的3個事例串連起來,寫出了童真和快樂,而每件事又都緊扣話題,盛贊樂土,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孩童快樂生活的熱愛。結尾暗含了順應兒童天性才是真正的樂土的意思,立意很深刻。文中敘述浸透著童趣,顯示了作者觀察的細致。語言樸實自然,娓娓道來一般。(指導教師/高宏岐)
編輯/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