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冬梅
[摘要]20世紀初的英國還是一個以父權制文化為主導的社會,生活在這個年代的英國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自然對女性的生存狀況極為關注。在表現(xiàn)家庭關系的眾多小說中,父女關系和夫妻關系尤其值得我們探討。曼斯菲爾德不是一個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她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為藍本,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捕捉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細節(jié),傳神地反映出女性的生存窘境。
[關鍵詞]父權制;女性主義;父女關系;夫妻關系
短篇小說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在英國興起較遲,在19世紀90年代之前,它只是作為長篇小說的副產(chǎn)品而存在。在短篇小說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兩種傾向,即“莫泊桑式”與“契訶夫式”兩種創(chuàng)作類型。英國具有現(xiàn)代主義傾向的短篇小說,就其淵源來說,更多地受到契訶夫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女作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受契訶夫的影響最深。事實上,正如一位評論家指出,
“在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文學中,曼斯菲爾德的短篇小說最接近契訶夫的短篇作品”。
曼斯菲爾德(1888~1923)一生寫了不到100篇短篇小說。這些小說的主題涉及家庭關系、社會關系、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個體的內在體驗和心理發(fā)展。在表現(xiàn)家庭關系的眾多小說中,父女關系和夫妻關系尤其值得我們探討。
20世紀初的英國還是一個以父權制文化為主導的社會,女性的生活地位依然低下。社會還是期待并強迫女性充當“家庭天使”的角色,在家順從父親的意志;結婚以后順從丈夫的意志,以繁衍撫育后代為天職,照顧丈夫的起居飲食,滿足丈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生活在這個年代的女作家曼斯菲爾德自然對女性的生存狀況極為關注。她對兩性關系的關注還來源于她自己的體驗。她出生于新西蘭的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父親待才而傲、刻板冷漠;母親體弱多病,一生以父親的意志為轉移。為了逃避庸俗不堪的虛偽家庭生活,她四處漫游。人生的坎坷和無奈使得她的小說中的女性人物要么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與世無爭;要么不甘心傳統(tǒng)所賦予的孝女、賢妻、良母的角色,大膽走出家庭,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筆者以曼斯菲爾德的一些短篇小說為藍本,分析父權制文化背景下的各式父女關系和夫妻關系,從而了解處于20世紀初的英國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作家是如何表現(xiàn)父權下的女性“在虛無的邊緣把自己打撈了上來,卻又無處放下”的尷尬境地。
一
“女性主義認為,自從女性傳統(tǒng)地位喪失以后,特別是人類文明進入工業(yè)化社會以后,婦女生活便進入父權主義一統(tǒng)天下的漫漫長夜。女性作為男子的附屬物和點綴物,其自然屬性淪為被奴役的對象。女性被當作一個不完整的存在而遭到以男性為權力核心的社會的壓迫?!弊鳛橐粋€整體存在的女性由于經(jīng)濟上不獨立,她們不得不依靠男性生活,一切思想、言語和行為都得以男性意志為轉移。在《已故上校的女兒》中,曼斯菲爾德為讀者成功地塑造了兩姐妹形象。故事主要描述上校的兩個女兒在父親去世后的悲痛和不知所措的境況。故事一開始便描寫一個以男性為主的世界: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對兩姐妹來說,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便是照顧好父親,任何有可能惹父親不快的行為都要避免。父親的去世對兩姐妹的打擊非常大,她們很難走出已故父親的陰影和影響,連辭掉一個女傭的決定都很難做出。我們不難想象,作為家中的經(jīng)濟支柱,加上多年的軍旅生涯造就的傲慢無禮、飛揚跋扈的性格,上校父親在家中絕對是一個獨裁者的形象。整個家庭在他的專橫控制下,死氣沉沉、與世隔絕。在父親長期的輕視和壓制下,兩姐妹始終沉默寡言、忍氣吞聲,不敢違背父親的任何意志。她們的一舉一動都嚴格遵循父親的意志,喪失了自我身份,造成性格上的優(yōu)柔寡斷,失去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勇氣。
無疑,父親對女兒的權力控制是巨大的,父親的存在使她們在家里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身份,失去了話語權;父親的去世依然不能改變她們的處境,她們并沒有因此擺脫父親的震懾力和專制影響,去自主地把握自己的生活和命運。尼采在其著作《權力意識》中寫道:“每種欲望都是對支配的渴求;而每種欲望都有其視角,想迫使所有其他的欲望接受它為一種準則?!蹦行缘挠褪鞘古郧鼜挠谒麄兊囊庵荆阅行缘臏蕜t衡量一切事物。在父權制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女性甘愿順從男性的欲望,受男性支配,按照男性道德標準衡量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她們患上了“失語癥”,不得不用男性話語為自己定位。
作為生活在男權時代的代表女性,曼斯菲爾德本人有著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顛沛流離的艱辛生活,早年戀人的薄情寡義,加上婚外情帶來的心理創(chuàng)傷,使得她格外關注女性的生存狀況。在塑造女性形象時,男性不免成為歧視女性、壓制女性的形象。在作品中,作家不是從女主人公的視角去揭露男性的傲慢、自私、獨斷和專制,而是憑借細心的觀察力和敏銳的洞察力,通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細節(jié)來表現(xiàn)深受父權制文化影響的女性的懦弱無能和順從被動的局面。在《已故上校的女兒》中,姐妹倆習慣了一切聽從父親的安排,以至于連父親死后該給父親安排什么樣的葬禮,在葬禮上該穿什么衣服,該如何處理父親的遺物以及要不要辭掉傲慢無禮的廚子都拿不定主意。兩姐妹在女傭面前表現(xiàn)出的謙卑膽怯和做決定時顯露出的猶疑不定讓人忍不住哀嘆。曼斯菲爾德選取看似毫不關聯(lián)的生活細節(jié),用冷峻描寫和巧妙剪貼的方法,以小品式的滑稽場面展現(xiàn)了一副完整的畫面,揭示了女性物質上依附,精神上被動的可憐境地。
作品象征手法和暗示技巧的運用對表現(xiàn)女性的生存處境恰到好處?!兑压噬闲5呐畠骸分械囊庀蟮氖褂檬棺髌访缮弦粚由衩氐纳剩湄S富的象征意蘊使作品含蓄雋永,韻味無窮,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手杖是父親生前下床走路時使用過的工具,也是父親表達其威嚴權威和發(fā)泄不滿的工具。每當他感到情緒不滿或心情不悅,便用手杖重擊地面。手杖擊地的咚咚聲始終敲擊在姐妹倆的心里。夜深人靜時姐妹倆似乎還不時聽到隔壁傳來手杖敲擊地面的聲音,那是父親在發(fā)號施令或對她們表示不滿。父親去世了,“手杖再也不會響了”,然而姐妹倆卻悵然若失。因為沒有了經(jīng)濟來源和心理依靠,她們該何去何從呢?父親的威嚴和不近人情讓她們懼怕,然而父親的去世卻又使她們失去了生活重心和精神依托。“手風琴傳來一陣悠揚的樂聲,像清澈急湍的溪流,圓潤而歡快,無憂無慮地撒開來??邓固鼓崤e起那雙冰冷的手好像要捕捉這些音符,接著手又落下來。”她們最終選擇的是軟弱。與“手杖”意象相對應的是文中“小老鼠”的意象。當妹妹康斯坦尼看見一只老鼠從她面前驚惶地跑過覓食時,她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是啊,這只小老鼠不就是她們自己的寫照嗎,沒有了面包屑,“它們將如何生活下去?”沒有了父親的經(jīng)濟保障,沒有可以繼續(xù)依靠的婚姻,她們又該怎么活下去呢?
曼斯菲爾德不是一個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她的作品不是直接抨擊父權制社會,而是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為藍本,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捕捉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細節(jié),傳神地反映出女性的生存窘境。針對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
在《愛彌兒》中提到的婦女要“溫柔”“服從”“脾氣好”等所謂的“婦女氣質”,《女權辯護》的作者、英國女權運動中最著名的領導人、世界婦女運動的鼻祖——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在批判盧梭人權觀的同時,提出關于“社會塑造婦女”的論述,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社會性別概念萌芽。傳統(tǒng)父權制觀念根據(jù)兩性生理上的差異斷定男強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女從婦女處于從屬地位是天經(jīng)地義的。該觀念認為只有改變男女兩性的生理結構和先天差異,才有可能改變兩性的社會角色與地位。在女權主義看來,這種關于性別及性別差異的斷言,實際上反映了父權制社會中男權統(tǒng)治的傾向,是“不平等的理性化”。從《已故上校的女兒》中我們不僅讀到一位剛愎自用、盛氣凌人、冷漠自私、專橫獨斷的父親形象和父親盛威影響下的敏感怯懦、膽小怕事、猶豫不決、毫無主見的老處女形象,而且讀到當時整個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歧視、禁錮、壓迫和奴役,本應和諧融洽充滿親情的父女關系卻演變成充滿冷漠、刻薄、無情的不平等關系。
二
曼斯菲爾德短暫的一生歷經(jīng)了許多病痛的折磨和情感的傷害。父親的自私冷漠、情人的背叛、丈夫的冷淡忽視讓年輕的女作家嘗盡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在她的眾多作品中,父親是嚴厲而冷漠的,情人是自私而薄情的,丈夫要么自大狹隘,要么冷酷虛偽,還有的表面對妻子濃情蜜意背后卻做出軌的不道德事來。這些負面男性形象的刻畫深刻反映了女性生存的艱難處境。女性為了生存,要么迎合男權社會對女性的種種期待,一心侍奉父親和丈夫;要么奮起抗爭,大膽走出家庭的牢籠,勇敢地追求幸福。大多數(shù)女性屬于前者,“由于英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男權社會的強化作用,女性在社會化過程中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適應過程。父權制傳統(tǒng)對女性‘他者客體地位的規(guī)定自然也就內化為女性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西蒙·波伏瓦曾說過:“女人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甭狗茽柕碌谋姸嗯匀宋镏?,有的成為家務的奴隸,有的甘當男性泄欲的工具,還有的成為寡言的隱士,這都是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女性在傳統(tǒng)道德和社會規(guī)范的雙重約束下,對強加在身上的種種角色無力反抗,只能默不作聲、忍辱負重、無私奉獻。
曼斯菲爾德認為“男人與女人是不會有幸福美滿結局的,因為女人總是冷漠、盛氣凌人的男人的犧牲品”。作家寫得最多的也是最深刻的主題便是女性的“幻滅感”、“孤獨感”“恐懼感”以及“死亡”。雖不像同時代的沃爾夫一樣撰寫女權主義文論,但她用細膩的筆觸為讀者打開了一幅幅生活畫卷。我們既讀到孤苦伶仃的老處女、新潮浪漫的少婦、表面風光而內心凄涼的貴夫人、飽嘗困苦無所依靠的老太太形象,也讀到居高臨下、自大狹隘、粗俗勢利、虛偽欺騙的眾多男性或丈夫形象。曼斯菲爾德在寫作中雖沒有公開討論夫妻關系,但讀者深深體察到潛藏在文本背后的夫妻關系實質。正如凱特·富爾布魯克所說:“雖然她(曼斯菲爾德)在寫作中沒有把女權主義當政治原則來公開討論,但是她的女性意識卻潛移默化在每部作品中。”
《幸?!分械呐鹘前厣P是傳統(tǒng)的典型好女人形象。她侍奉丈夫,照料孩子,操辦宴會,結交時髦人士,過著人人羨慕的貴婦生活。然而生活中的丈夫似乎對美食更感興趣,作為宴會男主人的“哈里完全沉浸在美食享受中。他喜歡談論美食、炫耀他對大蝦白色肉體、阿月渾子綠色果冰——又綠又冷,像埃及舞女的眼皮——赤裸裸的貪婪激情。”對美色的貪婪似乎也是讀者意料之中的事。哈里表面對妻子柔情蜜意,背地里好色偷情,完全置妻子的感受和尊嚴于不顧。妻子對他而言,只是“一把鎖在琴盒里的珍稀的小提琴”。對孩子的冷漠則令人發(fā)指,他公開表示“從不去看她,對她一點興趣都沒有,除非她有了情人”。難怪柏莎發(fā)現(xiàn)自己對丈夫沒有欲望,
“起初發(fā)現(xiàn)自己這么冷淡,她擔心極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好像又沒事了。他們彼此坦誠相對——真是一對好夫妻。這是時髦的最大好處?!薄缎腋!分械倪@一對夫妻顯然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妻。丈夫對妻子的情感打擊和道德背叛、妻子對丈夫的經(jīng)濟倚賴和感情疏淡有力地說明:在一個以男性為主宰的社會里,由于缺乏經(jīng)濟上的獨立,女性只有茍且偷生、忍辱負重,才會有繼續(xù)生存的希望。隱藏在不平等夫妻關系背后的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和維護男性特權的父權制文化。《幸?!贩从沉?0世紀之初的英國女性對傳統(tǒng)父權制家庭生活的失望,傳神地表達了女性在父權制婚姻家庭中卑微從屬的地位,揭示了父權制家庭模式的荒謬。
在這部作品中,曼斯菲爾德同樣運用象征主義的技巧揭示人物內心深處的隱秘,揭示幸?;橐霰澈鬂摬氐钠鄄m背叛。柏莎的幸福不是來自她對丈夫的依戀或是丈夫對她的情愛,而是她對女友的不同尋常的期待。當她嘴里說著“我太幸福了——太幸福了”時,她想起了院子里的那棵高大挺拔的梨樹,在翡翠一般湛藍的天空映襯下顯得鎮(zhèn)定自若。梨樹就是她“生命的象征”,象征她對女友的非比尋常的向往和激情。宴會期間,兩個女人并排站在一起望著那棵細長、開滿花的樹。雖然(梨樹)看上去似乎那么寧靜,就像一支蠟燭的火焰直直向上指著,然而在潔白梨樹和純凈天空的映襯下,卻見“一只灰色的貓拖著肚皮爬過草地,另一只黑貓緊緊尾隨其后”?!巴现瞧ぁ钡幕邑埡汀拔搽S其后”的黑貓自然讓柏莎“奇怪地不寒而栗”。貓的意象揭示出柏莎幸福背后的不幸。在小說的結尾,柏莎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丈夫和自己女友的私情,不禁黯然神傷,而“梨樹依然那么美,那么枝繁野葉茂,那么寧靜?!边@時的梨樹又成了柏莎內心孤獨、傷心欲碎的外化象征。小說的結局耐人尋味:送走所有的客人后,哈里佯裝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神態(tài)極為冷靜和鎮(zhèn)定,甚至言不由衷地贊美柏莎那棵梨樹的美麗。柏莎跑到長窗戶前,不由地感嘆“接下來會怎樣呢”。毫無疑問,柏莎所有的“幸?!备杏X都隨著丈夫虛偽性的背叛而消逝了,等待她的將是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和漫無邊際的孤獨寂寞。對女性而言,選擇離婚將意味著衣食不保。父權制文化允許男人婚外有點風流韻事,但對女性卻嚴加規(guī)范。曼斯菲爾德借助這些象征技巧深刻揭示父權制文化影響下的夫妻關系的虛偽性。
除了《幸?!贰独捉鸺{德的一天》中的家庭音樂教師雷金納德是一個虛榮心強、孤芳自賞,整日沉浸在他的“純粹的藝術滿足感”里的又一男性形象。他痛恨妻子每天早上叫醒他的方式,覺得自己藝術家的理想不被妻子理解,貴族式的生活方式得不到妻子和孩子的認同。作為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沒能得到期望中的妻子的仰慕和敬重,他覺得不可思議。妻子每天自己做家務,整日只關心柴米油鹽的粗俗事情,他覺得丟人,甚至深惡痛絕。總之,他無法與妻子心心相印,整日沉迷在自己的幻想里,對現(xiàn)實生活不屑一顧。雷金納德顯然不是理想的丈夫形象,他的虛幻和自大不可能給妻子踏實感和幸福感。每當他對妻子不滿時總想:“天知道為什么——她要剝奪他作為一個藝術家應享有的權利,爭取把他拉到與自己同一水準上?!F(xiàn)在教的學生是當初結婚時的三倍,……家里的一木一石全靠這樣購置的,……這不都是靠他掙的嗎?”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造就的男性自大很難使女性認同他們的虛妄自負,久而久之,夫妻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最終演變成貌合神離的夫妻關系?!渡P蘿泡菜》中分手6年后的他總是向從前的女友炫耀他抽的香煙牌子,眉飛色舞地講述他的異國之旅,全然不顧女方的感受,甚至對女方賣掉心愛的鋼琴的原委也不過問。他所說的一切只是為了引起女方的羨慕,從而后悔當初分手的決定?!稌r髦婚姻》里的威廉在忙碌完一周的工作后,期望妻子興奮地到車站接他,讓他踏踏實實地過個平靜而又愉快的周末。然而不甘寂寞與壓抑生活的妻子讓他一次次失望,不可名狀的隱痛彌漫在他的心頭。漸漸的,他覺得自己像客人一般被動沉默。性格的巨大差異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夫妻之間相對無語、形同路人。
曼斯菲爾德的作品鮮有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恩愛夫妻,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表面融洽和諧、實際紛爭不斷的家庭關系。種種夫妻關系的不和諧反映了父權制文化的根深蒂固和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破壞性。
三
女性如何在濃厚的父權制文化的氛圍中謀求自己的權益,維護獨立的人格和尊嚴而取得自身的解放,這是女權主義者們一直致力研究謀圖解決的問題。透過父權制文化溫情脈脈的面紗,讀者盡領那些生活在男人的壓力下還渾然不覺的女人們的生活現(xiàn)狀,那些母親、妻子、女兒們的內心世界等待著男人們去傾聽了解,去用心與之相處。曼斯菲爾德筆下所描繪的兩性關系(包括父女關系)具有鮮明的女性主義特征。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男性一直未能真正地尊重女性的內心世界,因此女性由內心的失落漸行至行為的極端化。但女性的內心真正渴望的仍然是男性的理解與支持。只有兩性共同努力,人類的家庭和社會才會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