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峰 陳其龍
自全面落實計劃免疫工作以來,我市麻疹疫情得到很好的控制。近年來,由于流動人口的增加,各年齡組發(fā)病均有所上升,但本地麻疹疫苗(MV)適種人群中麻疹病例已經(jīng)很少見,爆發(fā)更是罕見。但2008年4月,我市某中學發(fā)生了一起麻疹爆發(fā)疫情,其原因值得探討。
1基本情況
該校為我市當湖街道的1所重點中學,發(fā)生疫情的為初二(7)班,該班共有學生56名,年齡均在15歲左右,來自本市各鎮(zhèn)、街道。該班共發(fā)生6例病人,涉及到3個鎮(zhèn)、街道。
2流行病學調查
2.1病例分布
首例病人,男,15歲,本市鐘埭街道人,無明確麻疹接觸史,4月6日發(fā)病,4月13日確診,立即隔離治療,并于當天對該班學生應急接種MV。從15日起該班陸續(xù)有疑似麻疹病例出現(xiàn),17日達高峰,末例病人4月19日發(fā)病,之后再無病例出現(xiàn)。流行期為15天,累計病例6例,其中男生3例,女生3例,最小的14歲,最大的16歲。
2.2臨床特征
6例病人中,4例前驅癥狀不典型,表現(xiàn)為低熱,體溫37.5℃~37.8℃,1~2 d出疹,軀干少量稀疏皮疹,不明顯,四肢以及手足心未出,出疹順序也無規(guī)律,皮疹持續(xù)1~2 d開始消退。全身癥狀輕,病程3~4 d。2例癥狀較典型,體溫分別高達40.0℃、38.9℃,前驅癥狀亦明顯,全身癥狀較重,皮疹呈斑丘疹,但其中1例皮疹尚未波及四肢末梢,體溫即開始下降,癥狀好轉;另1例皮疹出全以后體溫下降,癥狀迅速緩解并逐漸恢復。
2.3免疫史
6例病人均為本地人,2例有2劑MV免疫史(8月齡、4周歲),4例有1劑免疫史(8月齡),除首發(fā)病例外,其余5例均于13日又應急接種1劑MV。
2.4實驗室診斷
6例病人先后經(jīng)血清學檢測,麻疹IgM均陽性,得到實驗室確診。
3防控措施
對所有病人在第一時間進行隔離治療;首發(fā)病人確診當天,立即對該班以及其他接觸者應急接種MV;在校內加強晨檢并報告當天情況,發(fā)現(xiàn)疑似麻疹病人及時隔離治療或進行醫(yī)學觀察;在全校開展呼吸道疾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學校教室加強通風,并減少不同班級間學生流動和交往。
4討論
該班首例病人4月6日發(fā)病,在一個潛伏期內相繼出現(xiàn)5例二代病例,是一起典型的麻疹爆發(fā)疫情,經(jīng)及時采取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筆者認為對此次爆發(fā)疫情,以下幾點值得探討:
①本次爆發(fā)中有4例為不典型麻疹,對于不典型麻疹病例,與風疹等其他發(fā)熱出疹性疾病在臨床上難以鑒別,故血清學診斷尤為重要,及早確診,有利于及時準確地采取應急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②應急接種是控制麻疹疫情擴散的重要措施,但必須落實一個“早”字。同時應看到,對于密切接觸2 d以上,可能處于潛伏期的接觸者來說,此時接種MV不能完全有效防止發(fā)病。
③本起麻疹疫情爆發(fā)于初中學生,6例病人中,2例有明確2劑接種史(8月齡初種、4周歲復種),4例有1劑免疫史,但仍發(fā)病。除2例為較典型麻疹外,其他病例均為不典型麻疹,推斷其原因可能為,幼時接種過MV,其免疫效果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至保護水平以下,在流行季節(jié),不能有效保護其免于發(fā)病,但臨床癥狀明顯較輕,為不典型麻疹。這與卓家同…報道的曾接種過MV的4兄弟,暴露于麻疹后仍發(fā)生了不典型麻疹類似。
自1965年麻疹減毒疫苗在我國推廣應用以來,麻疹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使用疫苗前下降了95%以上,上世紀90年代至今我市MV接種率一直穩(wěn)定在95%以上的較高水平,故麻疹疫情長期控制在較低水平。由于麻疹自然感染流行降低,人群的免疫水平也就主要依靠疫苗免疫效果來維持,而我們目前沿用著上世紀60年代的MV。最新有研究表明,現(xiàn)用的麻疹疫苗的免疫保護作用有所減弱,可能已影響到對麻疹的免疫持久性。有研究者比較發(fā)現(xiàn),近期接種組抗體明顯高于遠期接種組,自然感染組抗體遠高于近期接種組,接種MV 8~10年后有20%已測不到抗體或僅在臨界水平,這些研究均懷疑現(xiàn)有的MV在防止麻疹疫情中的免疫效果持久性受到影響,也可證實麻疹疫情在接種人群中發(fā)生的可能性存在的現(xiàn)實。
總之,要達到WHO提出的“2012年全球消除麻疹”的目標,除了加緊研制新的針對目前麻疹流行野毒株的疫苗外,在當前現(xiàn)有的疫苗條件下,適時加強是有必要的。